APP下载

从有效观察到人物的写照传神

2021-07-12郁笑芙

江西教育B 2021年6期

郁笑芙

摘 要:在绘画创作之前,创作者都必须对创作对象进行观察和理解。观察是绘画创作的前提,是呈现好作品的基础。在学生进行写生或创作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描绘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对象的造型、色彩、肌理和空间关系等,理解对象特有的样式、风格以及内在含义,从而让学生逐步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并将观察和感受融入美术创作中,为美术的绘画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有效观察;概括看;深入看;联想看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在批阅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堂绘画作品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绘画作品精彩纷呈,细致入微的描绘,时刻吸引着老师,让老师赞叹一番;而另一部分学生的绘画作品,只有简单、粗糙的形象轮廓,创作内容空洞乏味,缺乏细节刻画,时不时让老师皱起眉头。绘画作品的差异显而易见!原因何在?绘画创作是从观察开始的,原始社会的洞窟壁画,野马、野牛、野鹿等,形象生动,简约合宜,富有动感,是源于原始人的观察。再走进世界名畫,名画中包罗了千百年来人类捕捉到的精彩瞬间。画家们经过观察和思考后,画下了他们“眼”中的东西。当代画家许江说过:“只有去看才能画得出来,只有去画才能知道看到了什么。于是如何看常常指引如何去画,怎么画又常常开启怎么去看。”所以,用眼睛来观察和捕捉在小学绘画创作中非常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对描绘对象随意地观察,漫无目的地东看看西瞧瞧,导致学生绘画创作时,难以下笔、不会画,最终草草画完。基于此,有次序、有方法的有效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师应该“牵”着学生的眼睛,慢慢欣赏,引领着他们,远远地看着,慢慢地走近,再细细观赏。通过远看和近看两个流程,让学生对景、象、物有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最后用画笔尽情描绘。

正巧,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和我商量,结合语文学科活动“我的老师”,给学生上一节漫画老师的美术课。我欣然同意了。既然是人物画,我不禁想起了顾恺之人物画论中提出的“传神写照”,画人物既要强调人物“写照”(形)的把握,又要突出人物“传神”的重要性。同时,“传神写照”的基础还是“写照”,只有恰如其分的写照,才能达到“传神”的要求。接下来的教学,我以“传神写照”为理论支撑,以“慢慢看啊,定格下老师的美”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开启了一段“漫画”老师之旅。

要抓形,还得从“看”开始。西方具象表现主义画家阿利卡就关注过这样的问题:“眼睛能看到多少?眼睛应该能看到多少?”阿利卡认为,视觉范围是无限的。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慢慢地走近,多角度、细细地看,学生会有收获。

一、先远观,概括地看

绘画的基础是观察。观察的基本方法是对描绘对象进行全面的、整体的看。观察的整体知觉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原则。通过统一、整体的观察,才能完整地认识客体,把握客体的统一结构,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创作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先远观,感受人物的整体形象,把握人物的整体大形,或胖或瘦,或高或矮;随后对形象进行提炼概括,将复杂的人物概括在简单的几何图形里,把不规则的边线概括成直线或弧线。同时,在古典透视理论中,画家“看到”的其实不是物,而是比例尺寸以及物与物的关系。画漫画人物,要清楚身体比例,一般头和身体比例为1∶1或1∶2。

接下来教师就领着学生先远观,从远处走来的老师,整体地看他的身材体形,你发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微胖、清瘦还是身材匀称?随后用几何图形提炼概括人物形体。我们用什么图形对老师的体形进行提炼概括呢?体形微胖的人可以用圆形概括,高瘦的人则把圆形拉长,变成椭圆形,或者用长方形概括头、身体和四肢。

远观之后对人物整体把握,将复杂的线条、繁复的结构提炼出概括、浓缩甚至抽象的内容,从源头中删繁就简,把复杂的对象概括化。

二、再近瞧,深入地看

简单概括的线条勾勒出的人物外形,只是把人物的特征符号化了。但是,究竟是哪一位老师,还依赖更细微的特征描绘。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观察从整体走向局部,领着学生慢慢走近老师,亮出他们的火眼金睛,来一次“视觉大发现”,深入地去寻找人物身上的细节。

观察人物局部时,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采用对比观察法,选几张老师的照片,进行对比分析。先从头部开始观察:看脸型(长脸、圆脸、国字脸、瓜子脸等),看五官(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看发型(卷发、直发、长发、短发等),再看服饰和动作……通过对人物局部的观察,从各部位中挑选有代表性的部位,细致入微地看。这个观察过程,要注意取舍。取,是寻找最能表现感受的细节;舍,则是弱化或放弃某些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人物各自的特点,深入观察老师身上与众不同的点,最终决定想表现什么,强调什么,放弃什么。经过这样的深入观察,学生笔下呈现出多个鲜活的、有个性特征的教师形象。

三、后体察,联想地看

前面两点的看,都是在观察人物表面的特征,他们的体形、外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这是“写照”的描绘。而人物画的描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传神:“把主观的情思投入客观对象中,使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艺术形象”。在笔者看来,这是人物个性的内在描绘。通过看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在举手投足之间体察人物的神情、动作,捕捉人物隐秘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有感而画,是画心,画自己的感受。

在观察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因心理因素、个人经验、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察结果。有的学生最喜欢J老师笑的样子,像春天的花一样,画面中就带着丝丝甜味;有的学生认为J老师性格豪爽,做事干脆利落,画面中呈现了霸王花的风范;更有的学生笔下的J老师,旗袍与戒尺结合,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优雅,又有严格老师的一贯作风,温柔与严厉并存……

此时的体察,我们遵循的原则是:以不落下任何一个微小、细枝末节的动作、神情为基础,层层深入洞察,直至能快速地把握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样的体察,所描绘的作品能让欣赏者更好地理解,体现出作品内在的精神品质。《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中提到,一位好的画家应该“不拘泥于肢体的具体位置,而要首先关注什么样的动作能与人物在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协调一致”。同时,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对画面进行夸张处理,这会让画面更加有意趣。

总之,正如台湾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吴正雄在《视觉艺术教育概论》中提到的,“要培育每一位学生,落实每一位学生的‘视觉关心态度,养成知觉的敏感度(基本能力)”,注重视觉观察。美术教师更应该引领、启发学生对描绘内容进行有效观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的观察顺序,从共性到个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洞察,从中体验内在情感。如此细腻地观察才能进一步把握人物的细节和特点,捕捉到人物隐秘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画作不再是人物肖像画,而是一幅“心理肖像”。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那右嘴角的一丝浅笑,成为至今最令人难忘的笑容,人物画不再是死板、程式化的模特,而是活生生的、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作品。所以,带着学生会“看”、能“看”,学生“看”进去了,他们自然能够定格下精彩的瞬间,去享受它带来的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