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小商品标准问题探讨

2021-07-11鲁鹏刘波林李鹤

中国市场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小商品国际贸易标准

鲁鹏 刘波林 李鹤

[摘 要]小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特殊地位,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消费市场的升级,以及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小商品正在经历由低价竞争向质量竞争的转变。标准决定质量,开展小商品技术法规和标准问题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小商品转型升级,扩展国际市场,形成小商品贸易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纺织品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分析,总结出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小商品标准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行业、企业层面给出了标准化工作建议。

[关键词]标准;技术法规;国际贸易;小商品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4.092

1 国内外纺织品标准技术指标分析

我国纺织品标准已经形成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配套,基础通用、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相协调,涉及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制品、服装以及纺织装备各个产业的标准体系,基本满足了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其中,我国除采用ISO国际标准外,还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标准、英国标准、德国标准和日本标准等[1],纺织品的采标率达90%以上,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

美国标准为贸易型标准,所确定的指标是产品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并未对纺织品设定有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等级的划分。与我国标准规定相比:①部分指标项目不同,例如美国标准规定了耐臭氧色牢度、耐干洗色牢度、阻燃性等,我国标准没有;②部分指标要求相对宽松,例如可萃取重金属总量、致癌芳香胺等,均低于我国标准要求;③部分测试方法不同,例如美国标准测试规定的水洗次数分别为3次或5次,我国标准规定为1次[2];美国则采用胀破方法考核的顶破强力,我国标准采用钢球法等。

欧盟是对纺织品和服装设立壁垒较多的地区,欧盟标准同样是贸易型标准,在内容上与美国产品标准类似。与我国标准规定相比:①部分要求更为严格,例如生态指标内容远超我国规定,缩水率指标也比我国更为严格等;②部分测试方法不同,例如欧盟采用胀破强力,我国采用弹子顶破强力等;③在标签方面,例如欧盟各国均制定了易燃性标签法规,我国对纺织品产品并无任何阻燃规定。

日本消费者对于服装品质已经到了近乎苛求的程度,纺织品在进入日本时会有一套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审核的依据,一般可分为日本工业标准(JISL)、产品责任法(P/L)与产品品质标准判定三种规范[3]。与我国标准规定相比:①指标要求更多,例如阻燃性、水洗后扭曲、平整度、检针等,我国标准均无规定;②部分指标要求较低,例如可萃取重金属总量、致癌芳香胺、色牢度等,均低于我国标准要求。

中东主要为转口贸易,其执行的标准体系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我国标准规定相比:①部分指标要求较高,例如可萃取重金属总量、狄氏剂(DTTP剂)含量等,均高于我国标准要求;②部分指标要求较低,例如致癌芳香胺清单等,低于我国标准要求;③部分指标没有要求,例如异味、燃烧性能、部分色牢度等。

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纺织品还有其他特殊要求。例如,美国要求出售的部分纺织品标签上,应显著标明纺织品的通用名称、含量百分比,生产商或销售商的名称及生产国或加工国[4],其主要内容包括:采用最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076标准对人造纤维的通用名称;允许某些吊牌标明纤维名称、商标和性能信息,而无须标明产品的全部纤维含量;明确产品在原产国是被加工或制造;明确规定标识的纺织纤维产品类别和可免予该法要求的产品。欧盟要求未获授权的生物杀灭剂及其处理产品,要求纺织制品中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含量不得高于0.01%(100ppm);此外,新的欧盟纺织品环境标签法规扩大了受限制产品的范围,包括纺织品,服装和配件,室内使用的纺织品,产品中包含的非纤维部分(例如拉链和纽扣)以及用于清洁或干燥表面产品涵盖在范围内,并规定了有害化学物质的限制使用,重点关注REACH法规候选物质列表中高度关注的物质的限制,并阐明每种物质应遵循环境保护准则纺织品生产和加工过程[5]。日本十分重视纺织品的安全性评估,包括禁止使用荧光增白剂、标签和缝合线不能对皮肤造成身体刺激、衣物不能夹住针头(别针)等异物;并要求在市场流通领域的纺织品,必须标出纤维类别、缩水率、耐燃程度、尺寸大小和洗涤方法,对成衣要用图示标出水洗温度、手洗程度、干燥和洗涤方法等,同时还要标明产地及经销商名称;与欧盟及我国的要求不同,日本现行的强制性纺织品洗涤护理标签法案JISL 0217—1995规定符号应按水洗、漂白、熨烫、干洗、拧水及干燥的顺序排列。

2 国际贸易視角下我国小商品标准的问题

于国内外纺织品标准技术指标分析,我国小商品标准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我国小商品标准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标准技术要求相比,我国标准在技术、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指标要求较低(部分指标缺失),导致产品无法进入国际高端市场,附加值较低;其二,我国小商品标准缺乏时效性。我国小商品标准部分是20世纪末制定的,颁布后十几年间未进行修订,标准中部分技术内容较为陈旧,不符合现代国际社会需求,不能有效指导企业生产;其三,我国小商品标准检测方法不配套。我国小商品标准中规定了限用和禁用物质的组成部分和限量允许阈值,但大部分物质缺乏相应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方法相对落后,使得产品质量不能正确或准确检测,严重制约了产业国际化发展。除此之外,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小商品产品类型层出不穷,导致形成大片的标准空白,远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使得企业生产和市场监管缺乏依据。

3 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小商品标准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进行改善。

3.1 政府层面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努力为出口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环境;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在WTO/TBT协议和WTO/SPS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及时获取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密切关注全球技术性贸易措施变化的新动向;组织力量加强对技术政策、有关法规和标准的研究,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持续完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咨询信息网络建设,加强技术预警和快速反应,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使我国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充分反映我国标准意见和要求,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第二,加快小商品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小商品标准(法规)体系,在标准体系中淡化“产品标准”的形式,形成以基本安全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法规为主导,辅以检测方法标准、安全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的法规标准体系;在完善小商品标准体系过程中,可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提高我国标准的协调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加大对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制定背景,缩短标准制定周期;在企业中加强采用和推广普及国际标准和技术引进工作,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强化标准与市场的关联度,鼓励企业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第三,发展和完善企业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制度。鼓励我国企业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广泛开展相关认证,争取与国际接轨;积极推进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双边认可,使我国企业在得到国内认可的同时也得到国际的认可,使企业自身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第四,加快检测能力的建设与提升。支持相关检测机构加快小商品限用或禁用物质的检测和研究;加强一线检验检疫人员的培训,了解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3.2 行业层面

行业协会作为企业自律管理组织,应积极配合政府参与谈判,协助企业解决技术争议;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组织的沟通交流,开辟获取信息渠道;针对企业开展培训、咨询等多元化服务,引导企业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双联作用,组织形成攻关联盟,与标准、检测、认证、科研和咨询机构紧密合作,就技术进步、信息渠道开拓、管理方面等问题,整合力量进行攻关,协助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

3.3 企业层面

应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第一,落实制度保障工作。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设立专门机构,配置专门人员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信息收集、分类研究、跟踪处理等工作,建立信息中心与数据库,确保对市场变化的及时、准确应对。

第二,掌握各国监管重点。通过专业机构等途径,及时获取主要出口目标国市场的相关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的相关信息,掌握各国监管要点,加强外联,对于难以判断、难以解读的事例或法规积极寻求专业机构帮助和支持,强化与国内外上下游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第三,重点关注风险环节。根据小商品出口受阻的典型案例,认真分析相关原因,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大技术研究和检测认证的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逐个击破风险。

第四,建設小商品品牌。建立覆盖材料、设计、生产、产品、服务、管理等全面的标准体系,保障产品与服务质量,并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技术指标凸显产品的特色或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吸引消费群体,打开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杨辉.我国纺织品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完善[J].非织造布,2007,5(15):17-19.

[2]杨水秀.西方纺织品贸易绿色标准研究及我国法律对策[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6.

[3]孙涛.关于纺织贸易绿色壁垒的综合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7.

[4]黄健松.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时代,2014(3):167-168.

[5]朱秀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纺织业的外贸价值提升策略[J].中国商论,2017(29):151-153.

[作者简介]鲁鹏(1987—),男,河南洛阳人,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标准化。

猜你喜欢

小商品国际贸易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小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小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