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5G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2021-07-11黄美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科馆员馆藏

黄美

摘要:数字人文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5G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加快了馆藏资源数字化,促进了服务方式智能化,拓展了知识服务内容开发,思维模式及研究视角均发生了转变,推动了图书馆数字人文的发展。文章从优化馆藏资源、加强数据融合,提升馆员技能、打造专业团队,明确用户定位、打造智能服务方面,提出了5G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运行策略。

关键词:5G;数字人文;图书馆;大数据;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2;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3-0034-03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3.007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Big Data Service Platform for Library Digital Humanities in 5G Era

HUANG Mei

(Librar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 Digital humanities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5G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mature, which has accelerated the digitization of collection resources, promoted the intelligentization of service methods, expanded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ervice content, and changed the thinking mode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in librarie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operating strategy of big data service platform for library digital humanities in the 5G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collection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data integration, improving the skills of librarians, building professional teams, clarifying user positioning, and creating intelligent services.

Key words: 5G; digital humanities; libraries; big data; service platform

数字人文也被称为人文计算,是针对计算与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进行学习、研究、发明及创新的学科[1]。传统的人文学科注重经验性、直觉性和思辨性,在大量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创新。而5G时代将人文社科和计算学科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数字人文资源的量变,并引发了人文社科领域在思维方式、研究视角等方面的质变。5G以大宽带、海量设备接入、低延时、高可靠性的优势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以5G技术为背景构建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是图书馆服务的必经之路。

1  5G对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的推动作用

1.1  加快馆藏资源数字化

传统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主要依靠丰富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数量浩如烟海,而且在保存上受到限制,经常因为史料搜集困难或者真伪难辨,使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陷入困境。同时又导致有的史料未能充分挖掘,形成研究空白。对馆藏资源数字化,5G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人文社科资料的原始性。

1.2  促进服务方式智能化

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主要依靠人力劳动完成,从资料搜集、文献整理,到逻辑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图书馆人文社科馆藏资源数字化,其服务方式朝着智能化迈进,尤其是5G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智能化速度和覆盖范围。5G技术通过传感网、物联网和知识网,集中各领域的大量数据,最大限度地促进互联网的发展[2]。图书馆利用5G技术对数字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抽取需要的研究内容,组成新的资源体系,为人文社科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1.3  拓展知识服务内容开发

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搜集、整理,对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而5G技术下的数字人文研究更加重视知识的开发和创新。图书馆通过5G技术将人文社科数字资源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实现知识产品的重组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重新建立存储和检索系统,进而加强人文社科资源的二次开发,提高知识的利用率[3]。

2  5G时代数字人文思维模式和研究视角的转变

2.1  5G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的思维模式

传统人文学科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个体由于搜集资料的不同和对资料辨别、理解的差异,导致结论细碎、杂乱,体现了传统人文学科研究的个体化特征。而5G技术支持下的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平台依托互联网实现人文资源大数据化,其特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数据规模的扩大,不仅是个别数据的抽样结果,也是集中整个行业的发展需求;第二,数据效率的提高,而对数据精度不做特别高的要求[4];第三,数据整理由之前的注重因果关系转为注重经验关系,数据和方法成为数字人文的核心支柱,不仅有庞大的数据支持,还有科学的分析方法,最终实现结论的创新。数据分析将定量化和计算化思维引入数字人文中,这是5G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的新思维模式。

人文学科具有特殊性、不确定性和非计量型,诸如一些书画、手稿、音乐等作品,虽然可以作为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解释不是固定的,它需要借助語境、语义进行多维解释,给研究人员增加了研究难度[5]。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可以借助理性化工具为人文社科服务,即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定量分析就是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人文学科,并通过改变资源的获取、标注、取样、阐释等方式,使人文知识变得可设计、可计算,便于研究者通过平台快速获得规律性、宏观性、趋势性的研究线索和数据,进而创造更多的学术发展空间。

2.2  5G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的研究视角

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维度,也是决定事物逻辑的潜在因素。哲学理论上讲,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运行,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之间的时空逻辑。因此人文社科的研究大多与时空相关联,诸如人类历史演变、社会生活变迁、思想文明演进等。通过时间线索的主轴,借助空间物质的帮助探索研究对象的演变、形成过程,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

但以往的人文社科研究过于重视对时间维度的研究,忽视了对空间维度的挖掘。而空间维度的研究需要大范围、跨区域的研究,这对传统人文学科来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研究的空间范围无限扩大。5G技术不仅可以借助大数据研究长时段的历史,也为大范围的跨区域、跨文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人文社科可以从空间分析角度对空间位置的分布、组合和变迁进行统计,再通过统计方法挖掘空间信息,如研究固定时间段内固定人群的迁徙。

时空转向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共识,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时空维度虽然是联系事物之间的基本维度,但仅依靠时空维度显然不能详尽地阐释事物之间的外在和内在联系[6]。因此人文社科的研究者仍然要不断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将碎片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研究数据,进而形成新认识。

3  5G时代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运行策略

3.1  优化馆藏资源,加强数据融合

馆藏资源是5G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其来源非常广泛。一部分来自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资源,要涵盖多个学科,包括军事学、经济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对于这部分资源,图书馆要加快对资源的整理,尤其是一些具有馆藏特色的口述资料、信函礼札、名人手稿等,同时要加快对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将这些元数据完整、规范地收录[7]。另一部分数据来自校外的数字人文服务平台,图书馆要加强与其他数字平台的合作,构建知识体系完备的数据库资源。另外,数字人文的优点在于突破学科界限,打造数字人文的综合研究。因此图书馆应该引入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5G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重组,打破学科间壁垒,从而构建复合型知识资源平台,为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数字人文的数据整合与传统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整合有所不同,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转换和发布等加工处理,将各种人文数据关联起来,形成可视化的知识单元体系[8]。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从5G技术入手,通过文献重组实现人文数据的结构化;另一方面加强对人文数据的追踪和分析,加强数据的融合。为了实现与其他图书馆共享数字人文资源,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数据关联技术,通过提供交叉搜索、查找实体与作品连接等方式将各种人文数据相关联。

3.2  提升馆员技能,打造专业团队

5G时代下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不仅需要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还亟需很多跨学科的人才,传统的馆员队伍不适应当前图书馆的服务需求,构建新型馆员队伍势在必行。数字人文馆员、技术人员和数字人文专家是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他们不仅具备较高的图书情报素养,还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同时在服务理念上也更加创新,符合现代用户的服务需求。尤其是复合型馆员,不仅可以在项目上进行指导,还能利用技术进行数据设置和平台维护,还可以提供咨询和推广等服务。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本馆原有馆员队伍的培训,尤其是本馆中原来就擅长人文学科的馆员,及时更新办馆理念,提升馆员技术。同时可以对外招聘信息技术人才,弥补不足。对于馆员的岗位设置要结合实际,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和图书馆人文社科合作的逐步深入,对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9]。因此,馆员队伍的定期培训是打造专业团队的最佳选择。图书馆可以邀请业内权威人士进行指导,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形式让馆员不断充电学习。

3.3  明确用户定位,打造智能服务

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用户,群体非常广泛,既有数字人文领域的专家,也有单纯浏览、查询数字人文信息的兴趣爱好者,还有一些精通数据的技术人员,这决定了要不断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平台可以通过不断增加馆藏资源特色,满足用户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完善数据编码,合理规划平台设置,提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如通过超高速多媒体应用,让用户体验免费上网和大规模的网络线上互动活动;利用5G的海量低功耗连接实现图书馆设备的全部在线及馆内各个业务管理系统的智能调度;运用5G的低延时高可靠连接技术,实现馆内定位导航、智能查找或推送及创客服务等[10]。

多元的用户需求给图书馆建设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也给予增强平台建设的动力。图书馆要积极转变思维,5G时代的用户不仅是资源的需求者,也是资源和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公众接触的资源非常广泛,且都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可提供更加广泛的数据。因此图书馆可以依靠公众搜集一些原始的数据资料,然后经过智能分析和处理,形成可以参考的数据,这样不仅拓展资源搜集渠道,完善资源数据系统,还发扬了公众集体智慧,提高公众素养,增加公众参与度。

4  小结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要借助5G构建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将碎片化的人文社科知识转化成可量化、可视化的数据,进而推动人文社科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图书馆向知识型专业服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施望.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概念与研究方式的变迁[J].图书馆论坛,2019,39(8):12-20.

[2] 高媛.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7):42-43,46.

[3] 王新雨.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8):71-76.

[4] 歐阳剑,彭松林,李臻.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1):15-24.

[5] 夏翠娟,张磊,贺晨芝.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方法、流程与技术[J].图书馆论坛,2018,38(1):1-9.

[6] 曾蕾,王晓光,范炜.图档博领域的智慧数据及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1):17-34.

[7] 刘琼,卢章平,李永卉,等.大数据时代人文研究前沿与探索——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8,38(3):37-45.

[8] 周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6):50-53.

[9] 曾小莹.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作用与服务[J].图书与情报, 2014(4):111-113.

[10] 黄小淋.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开放数据管理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收稿日期:2021-02-08)

(修回日期:2021-02-20;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社科馆员馆藏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人文社科
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构建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