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医法象养生观及其方法

2021-07-11王小强王凌雪白雪杨思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养生中医

王小强 王凌雪 白雪 杨思进

【摘 要】 中医法象养生观是属于“道法自然”的养生思维方式,能使人更好地把握中医养生的精髓。文章立足于中医象思维的观点,初步探讨中医法象养生观及其作用,并列举法象情志养生、法象运动养生、法象食物养生、法象衣着养生、法象诗词养生等养生方法加以佐证,以期传承发扬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为践行健康养生方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 中医;养生;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8-0001-04

Abstract:The concept of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way of thinking of “Nature of Taoism”, which can make people better grasp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view of Xiang-thinking of TCM,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cept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its function, and enumerates the metho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such as emotional, sports, food, clothing, poetry, etc. This will help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health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vide ideas for the practice of health care.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Preserve one's Health; Xiang Thinking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庄子承袭老子“道法自然”之意,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使内心情感不为外物所滞[1],言:“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而后,老庄“养生”观念亦被引入中医奠基著作《黄帝内经》,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何认知“道”以获养生长寿方法,先哲们采取的是“象思维”方式,即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比喻、象征、推类等方法,把握对象的本质、普遍联系乃至“道”本原的思维方式[2],并以“天人合一”“取象比类”“道法自然”为典型特征。中医养生学发展虽逾千年,但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法象养生观及养生法仍存在现实价值。故而,本文从中医象思维视野出发,举例以“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医法象养生观,加以法象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衣着养生、诗词养生佐证,以期传承发扬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1 基于象思维的法象养生观

古代养生家、医家常以自然界中“长生、长寿、长存”之“象”,或自然社会规律立论,来阐述人的养生哲学观念,指导养生实践活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象养生观。

诸如,老子《道德经》以“水”之象论情志养生观,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黄帝内经》以运气之象而论人之四时养生观,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犹渴而穿井”之象而论未病养生观,云:“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清净苍天之象而论精神养生观,道:“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吕不韦《吕氏春秋》以流水、户枢之象论运动养生观,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蛀,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葛洪《抱朴子·论仙》以动物的形态、征象而论运动养生法,载:“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命焉,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俞琰《八字阴阳学》以鼎器、丹药之象而论作息养生观,言:“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既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高濂《遵生八笺》以马车行进之象而论形神合一养生观,云:“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张介宾《类经附翼》以红日之象而论扶阳养生观[3],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取战争地区之象而论已病养生观,云:“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徬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2 基于象思维的养生方法分类

2.1 情志养生法 情志养生法关注人们内心的情绪、精神与意志,常以节制、疏泄、转移、制约等方法使人保持心理平衡、开朗乐观的状态。以“象”涵养情志的养生法则培养人的情商,让人借助自然现“象”去思索、面对心理问题,具有精神转移、立志养德的作用。

《老子》曾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生如草木一般,生而碧绿柔嫩充满生机,老而苍黄坚硬丧失生机,因而老子取草木“柔弱”与“坚强”象征人类生命的开端和结束,并教人应当如初生草木一般保持内心“柔弱”而充满生机的思想[4]。另外,老子常以“水”之象阐述柔弱养生法,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以甘露、川谷、江海、低洼、溪流、骤雨等诸多“水”象推论出“不争”“知止”“善下”“不盈”“知守”等涵养内心品格、为人处世的法象养生之道。比如,教人“不争”而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教人“善下”而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教人“不盈”而言“洼则盈,敝则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教人“不弃”而言“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教人“知守”而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情志養生亦可取毫木、累土、足下之象,以示从小做起、坚持不懈方能有成,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 运动养生法 运动养生法即通过体育锻炼、适度劳作与休息,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或促进康复的方法。法象运动养生多取自然界动物运动、人类生活劳作之象,来创编导引、体操、拳术,以疏通经络气血,强健筋骨精神,人多习之便可达养生之功。

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取“熊经鸟伸、凫游猿攫、鸱视虎顾”之象,形成了“六禽戏”[5],即“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三国时期华佗阐释动形养生之理,如《三国志》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并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之象的创编“五禽戏”[5],练功时应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等神韵意象。而后东晋葛洪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出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等诸多仿生导引术,并创编了形体锻炼的体操,如《抱朴子·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蹶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在如今较为流行的太极拳、八段锦与易筋经中仍有此类法象运动思维,比如《太极拳二十四式》中有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揽雀尾、高探马、双峰贯耳、海底针等招式;《八段锦》中有左右开弓似射雕之功法;《易筋经十二式》中有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等招式。

2.3 饮食养生法 饮食养生需关注饮食的合理搭配、定量定时、卫生宜忌,进食宜缓、专注、乐观,食后可摩腹、散步与漱口。法象饮食养生则倡导“以形补形、以象补形”地选择食物,以应人之不足,如《本草纲目》所云:“以胃(猪胃)治胃(胃虚)[6],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

法象饮食亦有“象形”“象义”“象色”之别。举例而言,“象形”即如核桃仁与人体大脑的脑沟回相似,故能补脑;杏仁形似心脏,故能补心;百合形似肺,故能補肺[7]。“象义”即如生长在背阴处的、水中的食品具备阴的属性,因此蘑菇、水稻等养阴。“象色”即人之脏腑、食物色味均可按照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同类同色相求,因此青酸食物可养肝、红苦食物可养心、黄甘食物可养脾、白辛食物可养肺、黑咸食物可养肾,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虽然存在这类有效的饮食法象思维,但是却不能够任意比附就能加以应用,还需经过养生家反复实践或现代科学研究,方能言其可行。比如现代研究[8]证明核桃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能提高大脑功能后,才能向人们进行推广。

2.4 衣着养生法 《灵枢·本神》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人适应天地四时寒温,衣着起着关键作用,其取“天阳地阴”四季万物“生长化收藏”之象用之于穿衣选择,形成了法象衣着养生。

在“天阳地阴”的哲学观下,古代医家以人头顶天足立地之象,推论人头象天为阳需寒,人足象地为阴需暖,即《脉法》所言“寒头暖足”养生法:“气也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焉,故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其原理是人之阳气可利下而暖足,上头则阳气过剩而为害,且阳气能趋向温暖、摒除寒凉,因此需要寒头暖足才能使阳气不亢[9]。而就法象衣着而言,则可根据自然四季阳气的生、长、化、收、藏之象,进行衣着服饰选择,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收敛神气……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林永青等[10]就此阐述:春季服饰要有利于阳气生发、气机运行、腠理微开,需款式宽松、衣带勿紧、不宜太薄;夏季服饰需款式宽松、面料柔软、不露胸背,无碍阳气在体表的运行,并防虚邪贼风袭体表阳气、闭塞气机;秋季服饰款式可收敛贴身,宜无压迫、不宜太厚,使体表微微凉,腠理微闭,以利于阳气内收;冬季服饰需温暖厚实、不宜过热,去寒就温,勿扰乎阳使阳气夺,勿泄皮肤使汗出。

2.5 诗词养生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读之,常令人赏心悦目、感同身受,或内心豁达,表明诗词具有感化心灵、促进健康的作用,且古人多有论述诗词养生之功[11]。古诗词有如此养生功效,多赖于将诗人内心情感融入自然之象的运用,即自然之象(明月、飞鸟、田园风光等)大都可以古今同观,引发人们对“象”的情感共鸣,正如苏轼所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时之人读此诗或逢其月,均能感同身受。因此,法象诗词养生可选取那些具备养心、养性的言物诗词,读之写之思之,以达养心养性之养生功效。举例如下。

山水、田园、白云等景象配以诗词形式,景象与文字并入脑中,启迪着生活若似自然之景一般平淡、不争、愉悦,便可达悠然养生之目的[12-13]。代表诗有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钱起在《仲春宴王补缺城东小池》:“药院爱随流水入,山斋喜与白云过”;白居易《北窗闲坐》:“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自有延年术,心闲岁月长”;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衣袍、刀剑、金甲等物象配以诗词形式,物象与激言并入心中,强烈的家国忧思之情,便可涵养无数爱国人士以浩然正气,使人达到豪情养生之目的。代表诗有《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曹植《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老骥伏枥、更上层楼、落梅作尘等情象配以诗词形式,情象与感悟并入脑海,高尚理想、情操、品格因象油然而生,激励着读诗者的心绪,也可使人达坚毅养生之目的。代表诗词有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 小结

法象养生观能为人们如何养生提供便捷的思考方法,指导养生实践活动并更接近道家“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但并不代表任意地“取象比类”均能形成正确的养生方法[5],也必由引经据典,求诸实践,方可得养生之道。法象养生法不仅包括静则法山川水流之象以养情志,动则法自然生物之象以养身形,食则法以形补形,衣则法四季阴阳,配以法象诗词涵养内心,还包含着环境、作息、娱乐、沐浴、房事等方面的法象养生方法,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以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參考文献

[1]吕显荣, 杨建立.中医养生与藏象学说的关系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24):26,28.

[2]邢玉瑞.中医象思维的概念[J].中医杂志, 2014,55(10):811-814.

[3]李海霞.论“扶阳”法则与心脏康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8):1011-1014.

[4]董国庆, 郑晓红.《老子》“柔弱”养生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25(1):12-13.

[5]蔡建辉.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的“具象思维”[J].体育学刊, 2005(4):63-65.

[6]林敏, 柴可夫.闽南脾胃饮食养生方法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34(4):1640-1642.

[7]唐国梁.“象”思维模型对中华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2(30):220.

[8]陈涤平, 卞尧尧, 房玉玲, 等.中医食物养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11):3-4.

[9]熊益亮, 赵希睿, 王群, 等.早期医家身体观之“寒头暖足”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5): 2223-2225.

[10]林永青, 赵百孝.《黄帝内经》中的服饰养生思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4): 232-234.

[11]刘跃.古典诗词与怡情养性[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7, 33(S1):92-94.

[12]刘贵生.养生视野下的陶渊明诗歌[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8(5):9-12.

[13]叶晋良, 杨蕙宇.唐诗与中医文化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5(5): 982-986.

(收稿日期:2020-09-30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养生中医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