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白居易的《花非花》看作品意蕴的多义性

2021-07-11周玉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多义性

周玉红

内容摘要:欣赏文学作品,常常发现同一词汇、同一语句、同一作品往往既有这样的含义,又有那样的含义,因而读者既可以这样理解,又可以那样理解,不管哪种理解都有道理,都说得通。这就是所谓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本文以白居易的《花非花》为例,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花非花》 作品意蕴 多义性

文学作品的读者,在阅读时,总想知道作品表现的是什么,这其实就是在探究作品的意蕴。

那么,什么是意蕴呢?我国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把意蕴简洁地概括为“蕴藉于艺术生命体内的精神能量”,即认为意蕴是作品中所蕴含的心灵、思想等精神性因素。

黑格尔非常强调意蕴在作品构成中的地位。他的论艺术的经典巨著《美学》认为,“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條、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字乃至于其他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意蕴是内容的核心,把握意蕴,是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从本质上说,作品意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外化,那么,意蕴的类型也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范畴相对应。因此,欣赏文学作品,常常发现同一词汇、同一语句、同一作品往往既有这样的含义,又有那样的含义,因而读者既可以这样理解,又可以那样理解,不管哪种理解都有道理,都说得通。这就是所谓文学作品的多义性。

下面,我们以白居易的《花非花》为例,来看一看它的意蕴丰富的多种可能性。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语言浅近易懂,写得朦胧、含蓄、空灵、洒脱。然而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两个灵巧的比喻,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喻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以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这首诗,我们可以作多种理解。首先,可以说它写的是一种朦胧不定、飘忽易逝的心理感觉,一种微妙的心绪。它闪闪烁烁、若隐若现、扑朔迷离、飘忽不定,你不知不觉时它忽然来访你想用清醒理智去分析把握它时,它又飘然而去。其次,白居易把此诗编入自己诗集“感伤”部,同部中还有情调相近的两首诗,一是《真娘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一是《简简吟》(“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有人根据此二诗内容推测白居易的《花非花》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这种较为“落实”的理解也有道理。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最后,还可以超脱一点,说它概括了一种人生哲理: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追求的理想境界、对美的领悟和把握、微妙的人生体验……)都因其“美好”而易飘逝消散,都是可望而不可即,可忆而不可留的。从这一角度看,这首小诗就有了深远的象征意蕴,它表达的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已经超越了对生活中某一特定事物的描述而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它可以和每个人类似的生活体验相契合、相对应、相共鸣。

造成文学意蕴多义性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由文学的对象——生活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生活本身是混沌的、丰富的、复杂的,它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独立自足,周而复始。作家只要尊重生活,尊重生活的真实,就可能使作品像生活本身那样经得起分析,使读者从中看出丰富的蕴涵。

其次是艺术自身特点的原因。艺术讲究含蓄、蕴藉。意蕴靠形象自身显现出来,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进行不同理解的可能。有语言和语法方面的原因,如字词本身的多义,主语及动词、虚词的省略。也有作者和读者方面的,如作者本意之难以确指,读者因主观条件不同而引起的不同联想、不同理解,等等。因此,对作品意蕴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不同理论观念出发,就可能看出不同的意蕴。

总之,文学的多义是客观事实,能在极有限的语言文字里包含凝聚多种含义,这是文学的长处,它可以使读者进入更丰美、更含蓄、更多样的境界,丰富了读者的情感和想象。从思维科学角度讲,欣赏具有多义的作品也大有好处。它可以开启人们的思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使之富于变化,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开拓了思维空间,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多义性
多义性角度下壮锦纹样的美学特征研究
贵州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标识点布局设计分析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解决方案探析
路径识别要“精确”——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及应用探讨
浅析《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词汇多义性
基于5.8GHz自由流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探讨
多义性路径标识系统建设及运维模式初探
马雅可夫斯基讽刺喜剧《臭虫》再解读
空间关系视角下介词on的多义性研究
谈如何诠释新闻价值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