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鹤东来 翩跹起舞

2021-07-05国瀚丹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育传统文化

国瀚丹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提出,美术课程要追求人文性。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利用传统的重阳节这个文化资源,让学生用与节日相关的“鹤”为主体形象创作蛎壳美工作品,同时了解东方文化中鹤的深刻寓意,更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邂逅,孕育出绚烂的艺术教育之花。

关键词:传统文化 鹤 美育 蛎壳美工

牡蛎俗称海蛎子、蚝等,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贝目,是世界上第一大养殖贝类。我国牡蛎产量占世界牡蛎养殖产量的首位,沿海各省有牡蛎20多种。西店镇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宁波市南部,象山港西岸,是宁海县北大门,系宁波南部三县的交通要塞,更是有“牡蛎之乡”的美称。一到牡蛎上市季节,西店海边的牡蛎壳层层叠叠的风情别具一格。从异乡来到西店樟树小学的学生纷纷对当地的特色产生兴趣:大海、海鲜、牡蛎……在西店,这些他们家乡稀有的事物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来到此地的他们也拥有了一个异于同乡孩子的童年。

《美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为了让外来的学生更加亲近他们现在所生活的第二家乡,我校开设了美术特色校本课程——蛎壳美工。利用海边废弃的牡蛎壳,制作精美的艺术作品,从而引导学生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通过创意活动与好奇心的结合,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美术作品的兴趣,增强美术的实践性。

一、设定主题,挖掘传统内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在诸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们喜爱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形象元素,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运用指物会意、谐音寓意、感景悟意、宗教禅意、文字涵义等手法,表达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美满达顺的祈愿。借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结合学校特色的蛎壳美工课程,学生通过创作以“鹤”为主题的蛎壳作品,拓展美术课堂,感受传统文化。

鹤深厚的艺术内涵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文人骚客也多是爱鹤之人,各种以鹤为主题的文学、绘画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如宋徽宗就有《瑞鹤图》传世,图中以二十只神态各异的丹顶鹤为主体,庄严的汴梁宣德门也不像传统构图一样位于视觉中心,只占据画面下方的一小部分。不仅如此,他还以独创的瘦金体题写了一首诗于画侧,来说明绘画如此多鹤的美好寓意所在,可见鹤在其心目中地位是多么崇高。诗中还有一句写道“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的确,在我国的传统神话故事中,鹤经常作为仙人的坐骑、使者,甚至是化身出现,所以常称之为“仙鹤”。又因鹤能生活数十年,是一种比较长寿的鸟类,又有“鹤寿”这一词语,从而鹤也有长寿的象征。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常把鹤和挺拔苍劲的松树、万古长青的竹子、长寿福禄的灵芝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祈愿,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制作有关鹤的美术作品,既表达了对长辈的祝福,契合重阳节的主题,又能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与形产生兴趣。

二、审美创作,赋予主观情感

作为蛎壳美工特色学校,通过不断的开发与实践,蛎壳美工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本土化美术课堂的一大亮点。在本次实践创作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在小学三个学段的蛎壳美工课程中分别设定了依次递进,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能力的目标要求。

(一)低段——兴趣激发

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蛎壳美工课程,作业形式以半立体呈现。先在木板上刷上底色,然后画出草图。虽然已经有了“鹤”的主题,但是画面中的其他设定仍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完成构图后,学生即可用纸浆在画面中堆砌出基本的凹凸效果,先做出基础半立体浮雕效果,能更好的让作品在相对平面中凸显空间性。等待纸浆干后,蛎壳就该“上场”了,因每个蛎壳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引导学生借形想象,把蛎壳巧妙地设计成作品中的某些造型。因为材料的特殊性,最后选择用丙烯颜料来上色,并且颜料中不能加入太多水,不然不仅仅是画面干得慢容易被学生蹭掉,更糟糕的是過多的水会令颜料附着不到蛎壳上。绘制前,我调了三份水量添加比例不同的颜料,在蛎壳上分别示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材料特性。低段所用的颜色虽较单一,但在凹凸不平的蛎壳上,用软毛笔画画,对于大多数从未用颜料的学生来说就已经是件难事了。在绘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他们完整的创作出富有意义的作品后,都特别有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二)中段——探索表现

三、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蛎壳美工已经有所熟悉,根据学生本学段的动手能力,要求他们的作品以立体的形式呈现。中段学生在之前的蛎壳课程中已经做过立体造型“水面上的天鹅”,他们能利用简单的材料配合完成蛎壳作品,因此学生在创作中的自主性更强,遇到困难也能积极应对。比如在课前引导学生创想中,他们想象的鹤动态各异,如鹤在湖边喝水、鹤在草地漫步或是鹤在空中翱翔,学生丰富的想象让作品更有活力,但这些动态的鹤较难立体塑造,因为鹤的喙、颈、腿不仅长而且还很细,动态下颈部还时常会弯曲很难固定,学生通过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材料,探索出了新的造型辅助材料,利用铁丝的特质完成鹤的“三长”在动态中的变化。基础轮廓成后,根据鹤躯干大小、动态选择适合的蛎壳做翅膀,鹤的立体造型就基本完成了。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鼓励学生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高段——情境创作

五、六年级学生已具备相对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选择了更为符合高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运用组合立体形式,让作品更丰富地呈现。虽然难度增加,但是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情感表达上其实变得更自由了。高段学生根据重阳、鹤等关键信息马上就能产生很多的联想,如菊花、寿桃、仙翁、松树等。在这丰富的想象中,要教会学生懂得取舍,注重作品的整体协调感。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欣赏了一些名家的“鹤”主题作品,通过欣赏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构图知识、用色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等学生完整地整理出思路后,要求他们把设计稿画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设计稿中再次把各个物体的大小比例、疏密位置以及色彩搭配设定得更加合理。然后根据图纸动手创作,按设计的形象做出各个物体后把颜色绘制上去。所有立体的造型都做出,最后再根据设计稿组合摆放在环境底板上并做略微的调整。立体组合的形式非常生动的把情境直观的展现出来,也使作品的完成度更高。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以及作品主观情感的表达。

三、营造氛围,深化个体感受

尹少淳教授提出: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因此学校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一种文化观观照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在重阳节当天,学生带着充满寓意和情感的“鹤”主题蛎壳美工作品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在祥和的氛围中,学生用自己的创作表达对老人的祝福,用美术作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把传统节日文化、吉祥动物的形象与地方特色课程蛎壳美工融合,让美育和文化相互渗透打造更具底蕴和特色的美术课堂,以此为点促使更多的元素活跃在美术教育的舞台上,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徐姣.《传统节日,美术教学的美丽邂逅》[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7(4).

[3] 邹乐江.《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鹤文化解读》[J].《芒种》,2014.(8).

[4]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6]尹少淳.《尹少淳談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宁海县西店镇樟树小学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美育传统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美育教师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