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善孝为先

2021-07-04王泉涌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11期
关键词:班超孝顺父母汉文帝

文/王泉涌

儒家经典著作《孝经》“开宗明义章”,讲述了孔子与曾参就孝道进行的一次谈话。孔子问曾参:“古代的圣明君王有高尚的品德和重要的思想,用来归顺人心、和睦百姓,使举国上下没有怨恨,你知道那是什么品德和思想吗?”曾参回答说不知道,于是孔子指出:“那就是孝啊!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孝道产生……孝道,从侍奉父母做起,在侍奉君主中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是成就自己的德行。”

这段对话之所以能够作为《孝经》的开篇之作,是因为它阐释出孝道既是一种行动,又是一种精神,更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虽然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的局限,《孝经》中阐述的孝道也有偏颇之处,但由提倡孝道所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和治理家庭的重要准绳,其影响的积极因素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君王之孝:开创盛世、惠济苍生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以孝治国”的理念,他认为君王若能以孝道治理天下,那么各诸侯国的臣民都会被感化,自上而下表达孝心,天下的争斗就会减少;争斗减少,国家才会安定,臣民和百姓也会心悦诚服地顺从和服侍自己的君主,开明的盛世便会随之而来。

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从小奉行孝道。母亲薄太后身体虚弱,在刘恒登基后,曾患病三年卧床不起。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冷热相宜才让母亲服用。

因为汉文帝本身是至孝之人,所以看到其他孝顺的人和事,自然也十分欣赏。当时,有一名叫淳于意的读书人,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但是,他在治病时得罪了当地一位有权势的人,被诬告误诊害死人命,要押解到京城去受“肉刑”。“肉刑”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包括在脸上刺字、割去鼻子或者砍去手足。这时他的小女儿缇萦自告奋勇站了出来,随父亲一路来到京城,并上书汉文帝:“一个人砍去手足就成了残废,割去鼻子也不能再安上,日后即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舍身做官府中的奴婢来赎父亲的罪过,好让他能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被这小姑娘的孝道感动,下了一道诏书,正式废止了残忍的肉刑。

汉文帝的孝道,并非只针对自己的母亲或某一个人。他登基后“大赦天下”,随后颁布了一道史无前例的圣旨,对8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90 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这道圣旨表达了汉文帝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爱老人的意愿。汉文帝刘恒用他的仁义和孝顺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回首中国历代王朝,凡是统治者孝顺父母、关爱百姓的,往往政治清明、臣民和睦、国家繁盛。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在父亲不辨是非、继母诬陷欺负的情况下,仍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最后得到尧帝的禅位并以孝道德化百姓。周文王姬昌做世子的时候,每天都要三次去给父亲请安。康熙皇帝在祖母孝庄病重时,衣不解带、尽心竭力侍奉祖母35 个昼夜。君王心存孝道,就会成为天下人的典范,百姓也会更加信赖他,江山社稷才会因此巩固而繁盛。

臣子之孝:心存百姓、为国尽忠

遇到用孝道治理国家的君王,是百姓的福祉。君王如果能够遇到有孝心的臣子,于江山社稷也是一件幸事。臣子用侍奉双亲的孝道去奉事国君、处理政事,必定是君主之福、百姓之幸。

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故事,被后世奉为行孝道的典范。图为浮雕《卧冰求鲤》

东汉时期的班超是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永平五年(62),班固被召入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一同迁居至京都。看到哥哥薪水低微,不足以养活一家人,班超便替官府抄写文书,以奉养老母。后来,班超的事迹被汉明帝知道了,汉明帝觉得班超对母亲如此孝敬,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就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奉车都尉窦固听说后,认为班超为人忠诚、品学兼优,就带着他出击北匈奴,立下战功。汉明帝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在31 年的时间里,班超收服了西域50 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的人,要他忠于国家、心系百姓,怕是很难做到。这也是汉魏时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作“举孝廉”的为官途径的缘由。孝子能被推荐走入仕途,因心存孝道就更容易在言语、行动和思想上合乎礼法,进而能够成为国家之栋梁、百姓的榜样。

魏晋之间“卧冰求鲤”的王祥就是臣子中忠孝仁义的典范。他孝名远播,州郡的长官礼聘他出来做官,但他为了照顾双亲一直没有应允,侍奉双亲30 多年,直到继母朱氏去世才受聘为徐州别驾。此前徐州常年盗匪猖獗、治安混乱,王祥上任后亲自率兵解决了匪患,百姓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百姓之孝: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国家、社会最基本的元素是百姓。百姓之家遵循孝道,就能使家庭美满和睦;所有的家庭都美满和睦,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稳定。

东汉时期,河南陈留人茅容40岁时,还只是个普通的农夫,但他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孝顺,为了增加庄稼的收成,更好地奉养母亲,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辛勤地劳作。有一次,他在地里耕种时,忽然天降大雨,就和田野里的其他农民一起跑到一棵大树下避雨。其他人在树下十分随意地岔腿坐着,只有茅容正襟端坐。路过的大学者郭泰看到茅容脾气秉性不同寻常,便主动与茅容交谈,并向茅容借宿。

第二天早上,郭泰看到茅容在宰鸡炖汤,暗暗被茅容的待客之道感动。可是到吃饭时,茅容却把炖好的鸡肉一分为二,一份让母亲这顿吃,另一份放起来让母亲下顿吃,只用粗茶淡饭招待郭泰。郭泰对茅容的孝道大加赞赏,主动提出教茅容学习圣贤之道。在郭泰的指导下,茅容最终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孝顺父母是品德完善的表现,这种孝心跟事业、学识和名利没有关系,不管是位高权重的官员,还是耕作田间的农夫,只要有孝顺父母的心意和行为,都会使家庭和睦美满,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效仿。

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就是因赵国名将司马卬孝顺母亲的故事而得名。秦朝末年,司马卬的母亲因家庭变故,讨饭到了博爱县,在破旧的师祖庙中生下了司马卬。时值寒冬,好心人在破庙门前放了半袋面,司马卬母子才没有被饿死。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靠讨饭将司马卬拉扯长大。

楚汉战争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尽管常年征战在外,司马卬对母亲却极为孝敬,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来看望和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司马卬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回家祭祀母亲,每次回来,他都在距离村子5 里远的扒庄下马叩拜,然后一路膝行到母亲墓前。人们为了弘扬司马卬的孝敬精神,便将生养司马卬的村庄命名为“孝敬村”。在这里,司马卬孝敬母亲的故事被世代传颂,形成了孝老敬亲的良好社会风气。

孝道,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流传至今,是因为孝道乃人们修身立德的根本。饮水应思源,小至家庭,大至国家,都可以在遵循孝道中不断获益。

猜你喜欢

班超孝顺父母汉文帝
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丞相的职责
班超坐镇丝绸之路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陆绩怀橘
祖逖闻鸡起舞
班超投笔从戎
宝宝国学堂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