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毒力A组链球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1-07-01张晓兰

微生物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毒力链球菌中性

张晓兰, 江 鹏, 徐 倩, 朱 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A组链球菌(Group AStreptococcus,GAS)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可引发浅表感染如咽炎和脓疱病,也可引发严重侵袭性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和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GAS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呈现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侵袭性感染常由高毒力株引起,如emm1、emm3、emm12、emm28和emm89,导致全球每年约16万人死亡。尽管有抗生素可以治疗,但其对侵袭性感染的效果有限,需要对侵袭性感染的致病机制作深入研究。现有致病机制模型中虽有明确的结论,也有未阐明的疑点。本文对近年来高毒力GAS分型、致病表现、致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如GAS重要毒力调控因子covRS基因突变导致毒力增高、GAS超抗原过度激活宿主T细胞反应等,旨在对GAS侵袭性感染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 高毒力GAS分型及致病表现

1.1 高毒力GAS分型

鉴于GAS 表面M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的多样性,根据其编码基因emm可分为200多种。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某些emm型常引起侵袭性疾病的流行,包括emm1、emm3、emm12、emm28和emm89[1-4]。导致发展中国家发生GAS感染最常见的类型为emm1型。emm3型侵袭性感染的致死率要高于其他型菌株[2]。在欧洲的一项调查中发现,emm28和emm87常导致女性感染,其中emm28分离株被认为是引发产褥热的“罪魁祸首”。而相比较而言emm83、emm81和emm43在男性感染中发现较多,主要与静脉用药有关。自2000年以来,发现emm89型GAS丢失合成透明质酸的基因后导致严重侵袭性感染[3]。表1总结了上述常见的高毒力菌株分型及其特点。

表1 常见GAS侵袭性菌株分型及其特点

1.2 高毒力GAS致病表现

高毒力GAS能引发高致死率的严重侵袭性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和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4-6])。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是一种较深的皮下组织和筋膜的感染,其特点是皮肤及软组织、肌肉广泛而迅速的坏死(坏疽)。NF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大致分为三型:Ⅰ型感染部位有大量的细菌聚集但很少有中性粒细胞反应;Ⅱ型感染组织中有细菌并伴有中度至重度中性粒细胞反应;Ⅲ型感染组织中无细菌但有强烈中性粒细胞反应(死亡率高)。典型的NF始于小伤口或手术切口,最初的病变只是出现局部红斑,但随后 24~72 h内炎症会变得更加明显和广泛,皮肤变得灰暗发紫,并出现含有脓血的大疱。4~5 d后感染处皮肤会出现明显坏疽样病变,伴随大面积坏死[7-9]。NF病人常表现为高热和身体极度衰竭,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死亡率仍很高。在美国和欧洲,NF的死亡率分别为24%和32%,而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更高[10]。

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是与链球菌侵袭性感染相关的休克和器官衰竭。STSS一期在24~48 h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特征是发热、寒战、肌痛、恶心、呕吐、腹泻、低血压;二期的特征为心动过速、呼吸暂停、疼痛增加和持续发热;三期表现为突发的休克和器官衰竭[7-8]。20世纪80年代STSS的案例在美国和欧洲出现后,成年人及儿童STSS的报道便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有研究表明emm1和emm3的流行与STSS的发病率增加相关联。大约8%~23%的STSS患者在感染后7 d内死亡。每年GAS侵袭性感染至少有60多万例,导致约16万人死亡。表2为一些国家地区侵袭性GAS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10],我国尚缺乏该数据流行病学报道。

表2 不同国家地区侵袭性GAS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10]

2 高毒力GAS致病机制

高毒力GAS致病机制很复杂,既包括初期浅表感染时表达黏附分子参与黏附和定殖、表达M蛋白和透明质酸荚膜参与抗吞噬、分泌毒力因子参与破坏宿主屏障,还包括侵袭性感染时covRS突变、血管侵袭及表达超抗原等。下面重点总结高毒力GAS导致侵袭性感染时的致病机制。

2.1 CovRS双组分转录调控系统

CovRS(control of virulence responder sensor)是GAS最具代表性的双组分转录调控系统。CovS能够感知外部信号,继而激活细菌胞内CovR,由CovR负调控毒力因子的表达。对M1型GAS的分析结果显示CovR可以抑制GAS基因组中15%(271种)基因的转录,包括透明质酸荚膜操纵子、链球菌溶血素S、半胱氨酸蛋白酶、NAD糖水解酶、链球菌溶血素O、IL-8降解蛋白酶、链激酶、链道酶、免疫球蛋白修饰蛋白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等[4,8]。

2.1.1covRS突变影响GAS免疫逃逸covRS的无效突变可增强sse、spyCEP和scpA基因的表达。Sse、SpyCEP和ScpA 可分别降解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PAF、白介素8/CXC趋化因子、补体C5a[11-12],继而影响中性粒细胞趋化。在高毒力covS突变株感染小鼠实验中,发现Sse和SLS对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和促进全身性感染具有协同作用[12]。在高毒力GAScovS突变株导致NF的小鼠动物实验中,小鼠呈现了NFⅢ型组织病理学特征。高毒力GAScovS突变株中的covS突变被纠正后,可增强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反应,导致Ⅱ型NF;而野生型M1T1 GAS的CovS缺失可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同样导致Ⅱ型NF的出现[13]。covS突变后增强了GAS逃逸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能力。

2.1.2covRS突变影响GAS血管侵袭 M3型GAS(MGAS315)有自然的covS突变(G1370T),导致CovS 457号位的甘氨酸错义突变为缬氨酸[9]。在小鼠肺部感染模型中,高毒力的MGAS315在气管内接种后,细菌立即散落分布于肺泡管和肺泡间隔,接种24~48 h后小鼠死亡。组织切片发现,肺泡管受到严重破坏,并含有大量细菌,且支气管血管和血管周围间质中有大量GAS存在[14]。对比MGAS315-covS无突变株,虽能导致肺泡区感染,但是不能侵入支气管血管和血管周围间质。而将covS基因从MGAS315无突变株中去除后,其侵袭支气管血管和血管周围间质的能力又恢复了。因此,covS突变是MGAS315侵袭血管所必需的。另外MGAS315进入肝脾的能力比MGAS315-covS无突变株强1 000倍以上,这些数据说明血管侵袭在MGAS315全身性播散中的关键作用,与血管侵袭直接相关的毒力因子目前尚不清楚。高毒力GAS对血管系统的侵袭,可能涉及多种由covS控制的毒力因子的协同作用[14]。

2.1.3covRS突变影响SpeB的表达 SpeB(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otoxin B, SpeB)是GAS表达的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能够阻断感染初期宿主免疫反应,对GAS皮肤感染是必须的[4]。M1型GAScovRS自然突变会下调SpeB的表达。rocA和covS突变株对许多由covS负调控的毒力因子具有相似的增强作用,但rocA突变株并没有下调SpeB,具有自然rocA突变的emm3分离株在缺失SpeB后,其毒力有所增强[15]。这些发现提示,M1型 GAScovRS突变株的高毒力,除了与covRS负调控的毒力因子的表达增强有关外,还与SpeB的表达下调密切相关[16]。有研究指出SpeB的下调能够减少人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增强纤溶酶活性,允许GAS降解宿主屏障及播散。另外SpeB下调能增强GAS毒力因子(Ska、M蛋白、GAPDH、SEN)的活性,对这些毒力因子具有保护作用,使得GAS向全身播散能力增强,进而增强毒力[17-18]。

2.2 Ihk-Irr调控系统

Ihk-Irr调控系统是GAS另一个重要的双组分调控系统,参与抵抗宿主固有免疫反应。有研究发现急性咽炎发作时,Ihk-Irr调控因子表达明显增多并参与逃逸中性粒细胞杀伤。当敲除JRS4(M6型GAS)的irr基因时,中性粒细胞吞噬及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并未提高,提示Ihk-Irr的存在能够增强GAS的抗吞噬能力[19]。在5448(M1型GAS)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只有在感染的早期阶段,Ihk-Irr表达增多使存活于巨噬细胞内的GAS增加,而感染后期Ihk-Irr表达减少而CovRS表达增多[20]。Ihk-Irr调控系统可在活性氧或抗菌肽的作用下被激活。小鼠菌血症的动物模型中,Ihk-Irr的失活显著降低了GAS的毒力。Ihk-Irr能够控制与细胞壁合成和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使GAS躲避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杀伤,并促进GAS的传播从而在GAS侵袭性感染中发挥作用[19-20]。

2.3 Mga调控系统

Mga(multiple gene regulator of Group AStreptococcus)是一个分子量为62 kDa的DNA结合调节蛋白,它的同源蛋白在其他型的致病性链球菌中都可以找到。Mga能激活许多毒力基因的转录(如M蛋白),Mga对GAS毒力的作用已经在很多侵袭性感染的模型中得到了证实[21]。Mga的作用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在含糖量不同的环境中,Mga磷酸化的变化可改变Mga的功能[22]。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环境中,可抑制Mga磷酸化,从而促进GAS关键黏附因子的表达。相反,在碳水化合物缺乏的环境中,GAS磷酸转移酶系统使Mga发生磷酸化而失活,下调了GAS关键黏附因子的表达,使GAS更易扩散到深层组织中。在小鼠侵袭性感染模型中,通过改变Mga磷酸化水平可显著影响GAS的毒力[23]。

2.4 超抗原SAgs

超抗原是一类特殊抗原,可以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产生过量细胞因子的抗原。在过去的100年间,已经有11种超抗原在GAS中被发现。在1920年至1960年间相继发现了SPE(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otoxins)A、B、C,它们在免疫学结构上不同,但是有一些相似的生物活性,特别是注射到家兔体内的致热能力(致热性)相似且使内毒素休克更易发生。除上述三种SAgs表达外,GAS还可产生SPE-G、SPE-J、SSA、SMEZ等多种SAgs[24]。

SAgs的一个特点是能够同时结合到抗原提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和TcRVβ上[24]。SAgs与其受体结合后将导致TNF-α和TNF-β的快速释放,继而引发IL-2、IL-6、IL-1和INF-γ的相继释放,导致宿主产生各种炎症反应。对小鼠的动物研究表明,SAgs暴露后的第1小时内,TNF-α显著增加,主要由脾脏内的T细胞释放[25-26]。在深部组织和血液中,细胞因子的生成对休克和器官衰竭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如TNF-α在这个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狒狒A组链球菌菌血症模型中,观察到在重度低血压时有高水平的TNF-α表达,应用抗TNF-α抗体可恢复到正常血压,死亡率降低了50%[26]。此外,一些SAgs(包括SPE-A和SMEZ)能够上调人单核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这与SAgs与MHCⅡ类分子结合有关。TLR2上调导致TLR2配体促炎症反应增加,但只有在配体浓度较高时才发生。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从STSS患者中分离出的高毒力菌株多为emm1和emm3株,两者均能产生SPE-A和SPE-C[24]。大多数(40%~90%)引起侵袭性感染和STSS的高毒力株中发现了speA基因,但只有少数(15%~20%)引起非侵袭性感染的分离株中有speA基因[24]。最近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从1920年至2013年间来自不同地点的3 615株emm1型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发现获得speA基因是高毒力emm1株进化的重要一步。在临床研究中,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2例STSS患者血清中的SPE-A进行了检测,发现SPE-A与TNF-α水平升高相关联,为SPE-A诱导的T细胞活化提供了证据[27]。

2.5 M1蛋白诱导产生的肝素结合蛋白

M蛋白是GAS表面的多功能毒力因子,是首次报道的GAS黏附素。M1蛋白的N端序列被认为与细菌聚集有关,这对于细菌的定殖、抗吞噬以及随后的侵袭可能是至关重要的[28]。目前的研究表明,由M蛋白介导的细菌聚集是一个重要的致病机制。聚集的GAS能更有效地黏附上皮细胞,在血液中存活时间更长并有利于其生长,而不聚集的GAS黏附性差,会被迅速杀死。相比于单个细菌或细菌链,较大聚集体更难被吞噬。另外有研究发现M和M样蛋白可以保护GAS免受补体攻击[4,29]。有研究认为中性粒细胞和M1蛋白的相互作用,可诱导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的释放。HBP是一种血管通透性诱导剂,可造成血管渗漏,进而促进GAS全身播散。

3 高毒力GAS感染的治疗

侵袭性GAS感染的治疗包括手术清除感染组织、稳定血流动力学和特异性抗菌药物治疗。确定为GAS感染后,10~14 d内静脉注射青霉素G(300~400万单位每4 h)加克林霉素(600~900 mg每6~8 h)是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30]。一些病例报告描述了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在治疗重症侵袭性感染患者中的效果,但目前美国传染病协会的指导方针提出,不同的IVIG制剂中毒素中和抗体的水平差别很大。另外有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弱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 SEB)活性的十二肽,可以抑制小鼠感染模型中SEB和TSST-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的活性。另外有研究报道了一种双特异性受体模拟物,既针对MHCⅡ类受体,又针对SAgs的TCR结合位点,能够在SAgs致病过程中产生阻断作用。

4 展 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GAS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呈现上升趋势。现有致病机制模型中有明确的结论,也有未解的谜团。毒力调控基因covRS的自然突变能增强GAS的毒力,使其具有免疫逃逸和血管侵袭的能力。由covRS突变引起的SpeB下调,也可能与GAS毒力增强有关。GAS表达的多种超抗原SAgs参与了高毒力菌株的致病过程,但SAgs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确定。M1蛋白诱导产生的肝素结合蛋白有助于GAS侵袭血管系统。对GAS高毒力菌株致病机制的深入探讨,能为侵袭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猜你喜欢

毒力链球菌中性
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申嗪霉素和咪唑菌酮复配对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英文的中性TA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变形链球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