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编制中的思考

2021-06-30吕思思

科教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十四五

吕思思

摘 要 学科建设规划作为高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核心构成,是高校学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通常涵盖学科发展的环境、目标、思路、举措、组织保障等多项内容。本文在高校“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契机下,结合实际工作体会从“十四五”时期学科发展的环境与理念两个方面开展论述,以服务于高校学科规划和学科建设。

关键词 “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 发展环境 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02

Abstract As the core component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s the blueprint and basi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usually covers the environment, objectives, ideas, measures,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and other content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 and concept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the fourteen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in order to serve the disciplin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oncept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科学编制好学科建设规划,有助于高校明晰学术发展的方向、形成学科发展的合力,从而增强学科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高校以学科为基础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已进入收尾阶段,本文结合学科建设规划实际编制工作中的思考,浅析“十四五”期间高校学科发展的环境与理念,以服务于高校“十四五”时期的学科规划和学科建设。

1“十四五”时期学科发展的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承载着重大历史使命,学科发展迎来了良好机遇,也面临更多挑战和考验。

一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持续带来传统知识体系的系统创新和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相关领域成为高校必争之高地,以人工智能为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1]仅2019年度就有180所高校获批新增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争相布局相关学科方向的原因在于,一则各校起步相近,水平分化和层次固化尚不明显,发展前景广阔;二则国家大力推动,多渠道引导、扶持相关领域发展,行业需求巨大,外部资源丰沛;三则智能化、大数据、量子等新兴交叉领域对传统学科的推动和改造作用显著,能够为学科体系优化升级增添薪火。“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进入加速竞争期,在相关潜力方向抢占先机加快布局,为学科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是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学科之间正日益呈现深度融合、链式变革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单打独斗已难以招架当前重大科学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浙江大学早在2018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创新2030计划)”,以顶层战略设计驱动重大板块的学科会聚,先后启动了“双脑计划”等九个专项计划;[2]四川大学2021年1月在“十四五”规划中率先启动“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集群的创新发展。[3]在政策导向层面,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11月正式成立交叉科学部,统筹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研究;[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1年1月宣布增设交叉学科门类,率先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均标志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更强力度、更大决心。在此背景下,以重大问题为中心、交叉科学研究为特征的学科会聚发展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新主题。

三是学科建设的价值引领高度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始终需将学科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 在践行“四个服务”的使命职责中推进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分别为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指明了方向。着眼“十四五”时期科技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坚持“四个面向”,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领域的主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我国实际为起点,研究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传播好中国方案、中国文明,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着力支点。

四是衡量学科建设质量的参照系深刻变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结合2020年的“两轮大考”——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第一阶段验收的导向来看,首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学科建设中更加强化,人才培养输出质量的标准也在向“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显著更新;其次,质量和贡献成为评价学科水平的核心标准,论文数及引用率、奖项数、专利数等数量指标淡化,标志性、突破性、引领性成果强化,坚定树立了服务需求导向,高度强调学科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实际贡献;第三,分类引导更加鲜明,强调高校要科学定位,围绕办学层次、特色和学科优势提升竞争力,走特色化、差异化学科发展道路,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上争创一流。

2 “十四五”时期学科建设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向凝练、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支撑、体制机制保障等多个环节,结合外部环境和本校基础确立学科发展理念有助于目标任务的明确和具体举措的细化。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思路。

一是创新发展。知识创新是学科建设的根基和主线,[5]创新能力不强是当前我国发展亟待破解的短板,学科建设需始终围绕创新的内核,主动回应“十四五”时期创新要素的爆发式需求,把提升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创新引领的学科发展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窗口期,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重大现实问题驱动,推动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的团队攻关并行,做强基础学科,推进学科集成创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优化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系统提升学科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建设内涵的创新水平,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二是会聚发展。顺应学科交叉融合大势,打破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的传统学科建设模式,在自由交叉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学科会聚发展的新机制,提升应对重大研究挑战、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推动学科会聚一般可通过学校战略带动、国家科研任务牵引、交叉平台支撑、学生跨学科培养等方式实践,[6]难点是突破组织壁垒,构建具有凝聚力、可持续的学科创新联盟,存在着传统学科框架制约、跨学科人才评聘、资源共享、成果评价、学科文化藩篱等多项难题。要注重发挥好优势学科、顶尖人才的头雁效应,防止“拼凑式”的建设模式,从组织纽带、制度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科目标会聚、人才会聚、资源会聚、文化会聚,激发学科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

三是协调发展。协调强调整体性,兼顾不同类型学科的发展,注重良好学科生态体系的构建。对综合性大学来说,要防止在实用主义下过度偏重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弱化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基础学科的支持。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科,不局限于一时一隅,分层次、分类型、有重点的进行建设,强化扬优显特,重视短板学科的支撑作用和发展潜能,促进学科相互协同。在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当下,坚持科学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目求新求热,在“快餐式”学科建设中分散资源、丧失特色。围绕办学传统、现有基础、区域特征等实际优化学科布局,尊重不同学科的发展逻辑,强化相关政策举措的针对性和个性化,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科发展氛围,引导学科在竞争中合作,促进整体协调致远发展。

四是开放发展。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学科建设要更重视开放发展。对内要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对自主创新的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政策牵引下的创新主体联动,通过深化合作为学科发展赋能。加强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以贡献促共建,以服务求支持;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打造资源共享、力量聚合的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加强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互补开展集中攻关和联合创新,促进合作共赢。对外要担负起新时代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使命,以全球视野谋划学科发展,主动融入全球教育治理和科技创新网络,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双向学生培养、协同创新和人文交流,积极应对“大变局”下国际合作的新挑战,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五是改革发展。改革是理念落实的助燃器,学科建设要围绕有利于创新发展、会聚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精准发力瓶颈和短板推进改革。“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系列难题有待破解,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首要是夯实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相互协同,强化高水平人才、平台、成果等对教育教学的支撑,增强学科的人才造血功能。其次是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有关精神,坚决破除“五唯”,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科建设的根本标准,把质量、贡献、特色摆在学科评价的核心位置,不断引导学科为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再次是加快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科交叉的组织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为学科会聚发展搭建有效保障。

3 结语

学科是实践大学职能的基本载体,决定了学科建设在高校建设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高校要理清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以更加敏锐的战略思维谋划学科发展蓝图,将学科建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主战场、融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校情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提升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内生力、产出高水平成果的战斗力、服务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感召力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引领力,进而为高校“十四五”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003/t20200303_426853.html,2021-02-19.

[2] 浙江大学.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创新2030计划)[EB/OL].http://www.innovation2030.zju.edu.cn/,2021-02-19.

[3] 四川大学.登高望远 谋划未来!四川大学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EB/OL].https://www.baidu.com/link?url=iatS7nAfVvVfEs1a 0gI2c7FwlzjSk1Aq BM1ubGEhCDIGiaYywboZe1yd0bgRa_N954kp lr54MD2ELOmm7x7zVK&wd=&eqid=c38e3a4300102b16000000 06602f6900,2021-02-19.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学部简介[EB/OL].http://dids.nsfc.gov.cn/,2021-02-19.

[5] 劉国瑜.知识创新、组织构建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85-89.

[6] 吴伟,徐贤春,樊晓杰,等.学科会聚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5):80-86.

猜你喜欢

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十四五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