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录音—自品”式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21-06-30朱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指向性

朱辉

摘 要:叶澜教授把评课过程称之为“捉虫”。其实,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更多的是听别人的课,评别人的課,或者听别人的评课。其实,真正地走进自己的课堂,进行课后自我深度“临床”诊断,可以使教师更直观地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如何通过“录音—自评”式教研,使教师在自我监督和反思中,通过不断改善不恰当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逐渐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微格分析 自我诊断 指向性

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都以听、评别人的课为主,很少有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分析。事实上,许多特级教师在教学起步阶段就是听着自己的课成长的。听自己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让教师在自我监督和反思中,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改善不恰当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逐渐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缘起:一次课堂教学“微格分析”引发的思考

为全面了解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教研组开展了一次课堂教学“微格分析”,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在课堂观察中分别记录:一堂课中教师提出多少问题?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则是无效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学生独立思考、练习的时间有多少?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述的时间与学生回答交流的时间比例各占多少?……

以下是对其中两位执教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分析:

通过课堂教学“微格分析”,我们将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教学语言不够规范精炼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着满堂的口头禅——“哦”“这个”“那么”“好的”等;部分教师总是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还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单一,总体上,教学语言随心所欲,不简洁也不规范。

2.课堂提问指向不够明确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课堂观察来看,“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很多,课堂上看似热闹,对教学而言却毫无价值。有些问题繁、杂、小、碎,提问后,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环节是否完成,长此以往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3.教学环节安排不够合理

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时就像一条优美的曲线,如果某些教学环节实施节奏的调控性不强,灵活度不够,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就发现有的教师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时间观不强,对每个环节所用时间把握不好,耗时耗量,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策:启动“录音—自品”式教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听听自己的课,就能够直观地认识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监控与反思,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为激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我校语文教研组启动了“录音—自品”式教研。

1.“自品”录音

教师们先对自己的课进行录音,再将录音整理成文字,进行课堂实录摘记,接着填写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最后梳理问题,分清问题的层次。

根据整理的课堂实录和填写的自我评价表,教师们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分类、分层,看看哪些是通过自己努力能克服和解决,哪些则需要借助外力;哪些短期内能解决,哪些需要长期作战。

2.“他品”录音

除了教师自品录音,教研组还会定期组织“他品”活动,全体成员与执教教师共听录音,进一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3.记载成文,累积经验

在“录音—自品”式教研活动后,教师们将经过努力解决的问题、课堂上的意外收获,难于解释、鲠骨在喉的失误等记载成文,这不仅可以作为前车之鉴;还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从而让参与这一活动的教师们都得到更深刻的历练,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及综合素养。

三、成效:有效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录音—自品”式教研,使教师们发现了自己课堂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充分唤醒了教师的专业自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让教师在自我诊断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实效。

1.教学语言日臻完善。经过“录音—自品”式教研,我们在随堂听课中,发现不少年轻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了很大进步,口头禅、语言文字的简单重复等现象少了,教师们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规范、精炼。

例如,王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时,教学片段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杨氏之子,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他。

生:(异口同声地)聪明!

师:说话是要有根据的,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现杨氏之子聪明的理由。

生(汇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乃夫子家禽。

师:王老师很纳闷,为什么你选这句呢?

生:因为杨氏子姓杨,杨梅也有个杨字,孔君平用他的姓来取笑他,说杨氏子和杨梅是一家人。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说,说孔君平和孔雀是一家人。

师:你概括得真不错,如果从杨梅的角度说,孔君平言下之意就是——

生:杨氏子和杨梅是一类的,都是水果。

师:杨氏小儿听出来了吗?何以见得?

生:他“应声答曰”。

师:“应声答曰”,可见他——

生:听出来了,而且回答很快。

师:杨氏子不仅会听,而且还会说,他反击孔君平的话可以说孔君平和孔雀是一家人,也可以说——

生:孔君平和孔雀一样都是鸟啊。

师:我们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听同学们这样一说,我就感到“聪明”这个词已经不能表示孩子智慧的程度了,我们应该换个词——

生(齐答):聪慧。

师: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再次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比较简练,富有启发性,师生互动融洽,教学效果显著。

2.提问指向渐趋明确。教师们认识到课堂上成串的“连问”,简单的“碎问”,随意的“追问”都是耗时无效的提问,提问指向性明确,基本能指向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例如,四年级的钱教师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中,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小英雄雨来被抓后,是如何应对鬼子的呢?借助课堂作业本,照样子填一填。2.你能根据作业本中的这幅鱼骨图说一说雨来被抓后应对鬼子的过程了吗?3.快速浏览课文,重点关注敌人的行为和雨来的具体举动,在文中进行批注。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英雄?

以上教学片段,通过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找过程、说过程、写批注,紧紧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走入雨来,深入探寻他之所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3.课堂设计日趋合理。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效果。教师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加合理,对一些价值不大的细碎教学环节能做到坚决删除,合理裁剪,大胆取舍,使教学更有效。

例如,汪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一课时,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板块一:观图读文,议词体。板块二:借助注释,知词意。板块三:想象画面,悟词情。板块四:练笔拓展,展乡情。

以上教学环节的安排,基于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学过《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在这一学情上回顾词体特点导入,温故知新。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了解词意。随即抓住词中景物,想象画面,感悟“行之难、思之切”,再通过小练笔更好地走进词人内心。

参考文献:

[1] 朱巧妹《点线结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新教师》2020年第2期。

[2] 郭小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研究》,《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30期。

猜你喜欢

指向性
一种接收换能器指向性凹陷方法
声源指向性仿真研究
平面阵指向性指数估算的改进
均匀线列阵远场与近场低频指向性仿真研究
一款低频偶极子声源设计
新型旋转抛物面换能器阵列的设计
刍议小学指向性提问写作教学——以《慈母情深》为例
非理想条件下换能器阵列指向性研究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声波测井圆环阵指向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