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野马拉松

2021-06-28张蓉

科学大观园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李铭越野赛跑者

张蓉

一场户外越野赛,172人参赛,12%参赛人员(21人)遇难,其中,包括梁晶等多名跑圈高手。

5月22日,在甘肃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几乎成了一场“夺命之旅”。这一天也被圈中人称为“跑圈最黑暗的一天”。

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除了天灾,是不是还存在预警组织和应急救援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一场越野赛的赛事组织要经过哪些周密的考量?

对此,常年在杭州举办马拉松越野赛的浙江午马体育文化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浩(化名)向记者分享了他的经验。

赛事组织应最先考量安全性

趙浩告诉记者,由于动用政府资源少,目前,举办越野赛审批简单,门槛低,近几年,越野赛在国内呈爆发性增长。

“在赛事组织上,安全因素肯定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赵浩说,“越野赛依赖于自然环境,温度和气候对赛事的影响很大。时间是首先要考量的因素,通常会选择在春秋季举办。”他举例说,在江浙沪一带,一年中最适宜举办赛事的时间段,就是3月至5月及10月至12月。

同时,针对赛道设计,作为主办方最先考量的也应是安全性。“比如,赛道中有没有悬崖峭壁、暴雨排水、河流等,这些都是潜在危险。再如,施救、退赛距离安排。”赵浩说,在杭州西湖群山举办的越野赛,赛道设计上往往会确保救援力量能够在一小时内到达。

对照这样的考量,参加本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的选手王新(化名)向记者回忆说,在那天的赛程中,中间很多路标被风吹走,以至于他有一次跑到了悬崖边。“大家大多在CP2至CP3的路段失温,可那段路车上不去,救援力量也要爬山才能上去。”王新说。

另一位参赛选手李铭(化名)则说,自己和跑友在一幢废弃的房子里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这个噩梦般的地方。

在赛事管理方面,赵浩介绍说,长距离越野赛都有运动员报名审核机制,“如果要报名百公里越野赛,我们会要求运动员在近一年内完成过两个全程马拉松,或者完成过50公里以上越野赛。这是基本的资格认证”。

另一道安全门槛则是强制装备。赵浩说:“运动员需要全程配备救生哨、简单补给、保温毯、冲锋衣、两个头灯等应急物品。”

不过,在西湖群山的越野赛中,也出现过开跑时运动员带足了强制装备,但中途丢弃或转给他人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即使他跑在前几名,也会被取消比赛成绩。”赵浩说。

记者注意到,在甘肃这场比赛的强制携带物品中,只有救生毯这一项保暖装备,冲锋衣和保暖内衣仅作为建议携带物品。

王新说,当天下午自己下撤返回的路上,看到了许多被大风吹碎的救生毯。而多位脱险选手表示,关键时刻是冲锋衣救了自己一命。

打卡点也是重要的瞭望台

在一场百公里越野赛中,通常每隔10公里,就要设置一个打卡点。“打卡点既是补给点,也会设有医疗站,配备急救医药包,同时会有一医一护,即使没有护士,也会有持有野外急救或红十字会和美国AHA急救证的人员。”赵浩补充说,在重要打卡点,通常还会安排至少6位志愿者,“志愿者也是要有一定要求的,起码要体力好,具备足够的爬山能力,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能够及时救援。”

“打卡点也是很重要的瞭望台。”赵浩解释说,有时山顶天气突变,天气预报可能并不准确,在山脚的人是无法及时感知的。这时,就要依赖打卡点工作人员的安全敏锐度,“一旦出现恶劣天气,他们要及时通知指挥部,提醒指挥部中止比赛。”

他分析说,尤其是像甘肃这场马拉松越野赛,本身就在海拔2000米以上,天气变化无常,CP3处于全程的制高点,做好应急预案格外重要。

在比赛中,李铭只经过了两个打卡点。他记得,在CP1和CP2,每个打卡点有三四位志愿者,但没有医护人员,“志愿者也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大叔大妈。”

李铭只在28公里左右处,看见了一位蓝天救援队的成员,“我后来听说蓝天救援队的人在上午11点左右,就已经提醒组委会中止比赛。那时,天气开始变差,第一集团刚过CP2准备上山。”

“在CP2,天气已经十分恶劣,但赛事人员仍然正常开展服务和补给工作,没有人通知选手立即中止比赛。”另一位参赛选手,69岁的资深医师跑者励建安向媒体回忆说,现场似乎有蓝天救援队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组委会,“我听到他说,根据他的经验,比赛必须中止,但组委会是否听从了他的建议不得而知……”

“当时,没有选手知道比赛是什么时间中止的。”李铭说,自己是在当天下午5点多从公安那里得知比赛中止,直到晚上10点才第一次接到组委会电话。

作为少数跑到CP4的甘肃籍跑友谢宇(化名)则向记者透露,自己一直跑到CP4和CP5的时候,才发现两个打卡点都撤了。当时,他还以为跑错地方,直到给组委会打电话,才被告知,比赛取消了,赶紧返回。

同时,记者通过多方交叉印证了解到,在位于山顶的CP3没有提供补给。

“这一点,在赛前技术说明会组委会就有告知,因为山顶不通车。”李铭认为,更关键的问题是,如果组委会能够在CP3安排有经验的救援,并及时终止比赛,从山顶下来人劝返选手就可以避免悲剧发生,“正常比赛都会在交通不便的危险路段提前布置救援。可目前看来,这场比赛显然没有。”

设置移动跑者收尾人员和指路人

在一场正规的越野赛中,工作人员还应配置收尾人员、移动跑者和指路人。

赵浩说,几乎每隔10至15公里,要安排两位以上的收尾人员。他们往往需要赛道经验丰富、体力足够,才能负责收尾工作。

“越野赛不只是全程有关门时间,在每个打卡点也会设置关门时间。如果在特定时间节点,一位运动员无法到达打卡点,说明之后的路对他来说也很困难。这时,就要令他强制退赛。同时,收尾人员要看有没有遗漏的人。如果出现能力不足或者受伤的人,他们要陪对方往前走。”赵浩说。

此外,途中也要安排流动的医疗保障人员,也就是移动跑者。

“在百公里越野赛中,通常会安排不少于15位的移动跑者。他们都是持证人员,具备急救常识。因此,这些人往往会免交报名费。”赵浩说,有些移動跑者还会配备对讲机,他们也是一道安全防护系统。

为了防止运动员中途迷路,在重要路口,越野赛中还会设置专门负责指路的工作人员。

赵浩举例说,在杭州越野赛中,全程25公里的赛道中,就要安排105位指路志愿者。“赛道中也会设置指示牌,并每隔30米,在树上系一条红丝带作为路标,并预防路标遗失。”

赵浩说,每个选手都要求携带GPS跟踪器,“看他中途有没有偏离赛道,或者长期处于一个位置不动。这时,工作人员就要和他保持联系。”

“总体来说,受环境所限,越野赛确实不能做到像马拉松一样的安全保障。”赵浩说,在国内,马拉松比赛要围绕黄金4分钟救援时间来组织安排,每隔100米,就有一位医疗瞭望者,一旦人倒下,救援力量会及时到位,“目前,越野赛并没有统一的安全标准,也做不到有章可循。”

在国内,马拉松比赛要围绕黄金4分钟救援时间来组织安排,每隔100米,就有一位医疗瞭望者,一旦人倒下,救援力量会及时到位。目前,越野赛并没有统一的安全标准,也做不到有章可循。

不过,在赵浩看来,越野赛并不比马拉松更危险。“马拉松比赛对选手心脏压力比较大,而越野赛中,国内出现心脏骤停的报道比较罕见。赛道中会有比较困难的爬坡,选手不会一直保持高速奔跑,一般的选手都是走走停停。”

赵浩分析说,在越野赛中,选手面对的主要是环境风险,“一方面,摔倒、擦伤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下雨天,经常会发生屁降。另一方面,就是面临失温和热射病的风险,一个需要御寒,一个需要防暑补水。”

“无论是失温,还是热射病,都不会立即导致死亡。”赵浩说,它不像心脏骤停,只有几分钟的救援时间,往往在一至两小时后,才会出现生命危险,“如果救援力量及时到达,可能就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从这个角度而言,赛事组织的安全保障尤为重要。”

◎ 来源|钱江晚报

猜你喜欢

李铭越野赛跑者
奇怪的保洁
马拉松之殇
跑着跑着就到了
拉钩
中国跑者
寒门学子抢银行,14年后浴火重生折桂名校
寒门高考状元为尽孝失足,14年后浴火重生折桂名校
马拉松,过热了吗
2016Xtrail阿勒泰世界探险越野赛圆满落幕
全马元年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