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时空演变、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

2021-06-28郑国富于敏

对外经贸实务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一带一路

郑国富 于敏

摘 要: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高涨,国际地位提升,出口市场拓展,产品种类丰富,竞争优势增强;但仍存在着出口规模较低,国际影响力有限,市场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产能合作不足等问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出口规模;拓展国际市场与产品种类,优化市场格局与产品结构;借鉴国际农产品进口管理制度,强化产品质量全流程监管;深化农业领域国际产能合作,升级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高质高效新发展,构建农产品贸易强国。

关键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一带一路”;国际竞争力

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启了全面融入和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农产品是对外贸易重要构成。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走出去”战略;2017年5月中国农业农村部联合商务部、外交部、发改委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成为了深化农业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的行动指南;2019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动农产品出口贸易高质高效发展明确了方向与目标。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加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时空演变及特征

(一)规模持续增扩与国际地位提升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金额为159.73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3.33%,排名第11位(见图1)。2001—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高涨,但世界排名持续徘徊。20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与全球农产品贸易下滑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微降2.53%。2010年农产品出口止跌回升,复苏增长24.74%。2018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金额再创新高。2019年农产品出口贸易微降0.88%,占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4.94%。202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貿易金额为760.34亿美元,同比下降3.24%,世界排名第5位,仅次于美国(1586.32亿美元)、荷兰(1115.68亿美元)、巴西(876.14亿美元)、德国(843.96亿美元)。

(二)合作伙伴增扩与市场多元化

2001—201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对象以亚洲地区为主,各年份占比均在六至七成,但总体趋降;其次为欧洲与美洲,占比稳定;非洲和大洋洲占比偏低,总体缓升。201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世界各大洲地区格局特征表现为亚洲(65.93%)、欧洲(14.81%)、美洲(12.81%)、非洲(4.58%)、大洋洲(1.87%)。

2001—201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国别(地区)数量大幅拓展,市场集中度总体趋降。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金额前十位伙伴及占比为日本(35.79%)、中国香港地区(11.81%)、韩国(10.25%)、美国(7.65%)、德国(3.12%)、马来西亚(2.34%)、印度尼西亚(1.77%)、俄罗斯(1.54%)、新加坡(1.37%)、英国(1.32%),合计76.94%。201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前十位伙伴及占比为日本(13.18%)、中国香港地区(12.17%)、美国(8.25%)、越南(6.92%)、韩国(6.30%)、泰国(4.72%)、马来西亚(3.84%)、印度尼西亚(3.33%)、中国台湾地区(2.77%)、菲律宾(2.65%),合计64.13%。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实施与深化,2012年东盟首超欧盟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地区市场,占比由2001年的8.17%攀升至2019年的23.65%,东盟国家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前十位合作伙伴中占据五席。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美国、越南、韩国前五位市场农产品出口贸易均呈下滑态势,降幅分别为8.45%、12.75%、1.34%、4.32%、7.93%。

(三)产品种类拓展与结构优化

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前五大类为HS03(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HS16(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HS07(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20(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HS10(谷物),占比为16.22%、12.81%、10.93%、9.37%、6.48%,合计55.81%。2019年农产品出口前五大类为HS03、HS07、HS16、HS20、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占比为15.87%、13.14%、11.76%、9.98%、7.93%,合计58.68%。2001—2019年期间除2005、2006、2007、2008年外,HS03雄居首位;2001年中国位居世界HS03出口第三位,仅次于挪威和美国;2009—2019年中国跃居并蝉联榜首。

以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2017)》6位为基准: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品种类数量为679种,金额超1亿美元为42种,前十位产品占比合计28.54%;201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品种类数量增至814种,金额超1亿美元增至161种,前十位产品占比合计18.93%。201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前十位产品为HS030743(冻鱿鱼)金额20.07亿美元,占比2.55%;HS070320(大蒜)金额19.91亿美元,占比2.53%;HS210690(未列名食品)金额17.59亿美元,占比2.24%;HS071239(干香菇)金额16.54亿美元,占比2.10%;HS200599(未冷冻蔬菜及什锦)金额15.11亿美元,占比1.92%;HS160419(冻罗非鱼)金额15.11亿美元,占比1.92%;HS080810(鲜苹果)金额12.47亿美元,占比1.59%;HS210390(混合调味品)金额11.22亿美元,占比1.43%;HS230990(动物饲料)金额10.97亿美元,占比1.40%;HS160232(鸡肉)金额10.70亿美元,占比1.36%。2020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主要类别及具体产品出口均呈现下滑态势,HS03、HS16、HS07、HS10下降19.61%、11. 78%、4.75%、6.95%,HS20增长3.32%;有465种农产品出口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其中,HS030743(冻鱿鱼)锐减17.83%;HS070320(大蒜)跃居首位,增长38.20%;HS220710(酒精浓度80%以上的未改性乙醇)金额1.54亿美元,飙涨36倍。

(四)优势农产品出口占据主体

2001—2019年中国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总体趋降,均为比较劣势,2001年中国农产品RCA值为0.77;2019年下降至0.37,美国、荷兰、德国、巴西农产品RCA值为1.08、2.25、0.66、4.29。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极强竞争优势、较强竞争优势、中度竞争优势、比较劣势产品种类数量为114、42、60、463种;金额占比为59.29%、15.57%、11.20%、13.94%,竞争优势产品合计86.06%。2019年极强竞争优势、较强竞争优势、中度竞争优势、比较劣势产品种类数量分别为70、65、69、610种;金额占比为31.28%、22.43%、18.12%、28.16%,竞争优势产品合计71.83%。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仍以优势产品为主,但总体趋于下降。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掣肘因素

(一)总量规模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1年蝉联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榜首,2019年占比达13.32%,但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滞缓,在世界中占比低,仅相当于美国农产品出口规模一半,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速趋缓,逆势下滑,排名止步不前,发展质量不高。农产品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比例由2001年的6.00%降至2019年的3.14%,远低于美国、荷兰、德国、巴西的9.20%、19.17%、5.63%、36.48%。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种类多、产量大,农产品出口占国内总产量比重偏低,2019年鲜苹果出口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29%。中国在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前十位产品中占比低,影响力弱,缺乏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明星产品,美国与巴西大豆出口贸易金额均约20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出口金额约110亿美元,有效拉动其农产品出口强劲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自然资源瓶颈制约及人工成本攀升,农业发展短板凸显,农产品出口增势乏力。另一方面,2001—20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基本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首次成为贸易逆差国,尤其自2007年以来贸易逆差迅猛增扩,2020年逆差增长率为32.32%,金额高达947.67亿美元,已远超本年度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

(二)市场结构不合理,产品层次相对低下

2001—201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总体由发达经济体转向发展中经济体;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占比为58.01%和41.99%;2009年发展中经济体占比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2019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占比为36.55%和63.45%;中国对日本、美国、韩国等农产品出口金额及占比均持续锐减。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模式较多沿袭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层次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价值链短,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各类食品出口不足,缺乏品牌效应,同时还面临发达经济体农副产品竞争;近年来主要产品出口国际均价持续下滑,增长质量下降,综合效益不佳;大宗农产品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及自然因素影响,缺乏平稳性。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易受买方市场影响,国际议价能力弱,外部风险积聚,贸易条件恶化。

(三)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出口贸易频遭阻碍

国内大多农资类企业对国际农产品进口标准及管理制度重视不够,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在生产经营中普遍缺乏国际化意识与长远规划,盲目跟风现象较严重;同时,企业综合实力弱,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加之国内农产品质检标准偏低,企业常常不自觉地放低要求,最终出口磕磕碰碰。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本国农业及其农产品保护力度,提高补贴额度,维持高关税,抬高门槛,增多款项,提高标准,增强隐蔽性,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阻碍,步履维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导致世界经济与贸易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四)农业领域对外投资少,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滞缓

我国农业领域总体“走出去”相对滞缓,参与国际农业领域产能合作不足,成效不佳,对外投资金额少、占比低,影响力弱。據中国商务部《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农业(农、林、牧、渔)对外投资流量为24.4亿美元,仅占对外投资总额的1.8%;其中,对食品制造业投资金额只有2.7亿美元,约占对外制造业投资总额1.33%;截至2019年底,农业对外投资存量为196.7亿美元,占比0.9%,剔除农、林、牧、渔业中服务业后,仅为118.5亿美元,占比0.5%。农业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小、综合实力弱,缺乏一批示范作用显著的龙头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弱,国际化专业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差,投资区域与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国内相关部门对企业海外农业投资与认证审批程序复杂,耗时长,优惠度低,融资难、融资贵,对外投资活动中保险、咨询等配套服务发展滞后,海外投资信息化水平低,海外农业投资最终产品进口返销国内市场程序繁杂(许可证、检验检疫、配额)、困难重重,制约农业对外投资步伐。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产品出口规模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导国内优势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兴农战略,加速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产品总量规模与种类数量,推进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培育龙头集团,建设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基地与集聚区,增扩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生产,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培育外贸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创新运用WTO“绿箱政策”及国内财政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出口退税率和种类,建立农产品出口发展基金,完善基础设施,降低综合成本与物流费用。引导企业增强拓展国际市场意识,重视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海外注册,实施特色化生产,重视国际宣传与产品推介,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明星产品,提升农产品软实力。发挥政府、协会和研究机构等优势,开展国际市场研究,构建农产品出口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数字化水平。优化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完善边境地区贸易物流配送中心与渠道,推动出口顺畅发展。

(二)拓展国际市场与产品种类,优化地区布局和产品结构

加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发展新格局,拓展市场,促进多元化,推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贸易合作,利用地缘优势增扩对周边国家出口规模,深化与自贸合作伙伴间合作。坚持以“五通”建设为行动指南,推动同各国农业发展战略良性对接,探寻合作最大公约数。推进新一轮双多边自贸区谈判,提升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开放市场,拓展种类,完善农产品认证与检测结果互认制度,降低关税与减少非关税壁垒,强化信息公开化,提高政策透明度,营造良好合作氛围。针对不同国家农业优势及消费特征,实施差异化方案,“一国一策”、“一品一策”,精准施策与错位发展结合,建立合作清单与项目库,协同推进,挖掘潜力,分享利益,互利共赢。

(三)借鉴国际农产品进口管理制度,强化产品质量全流程监管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口管理制度,完善检验检疫体系,构建国内农副产品新国标,督促国内企业在种植、储存、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中强化国际化意识,按照国际标准实施生产与经营,恪守国际贸易规则与进口管理制度,严把质量关,提升品质,完善农产品地理标识与溯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海外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披露,梳理主要市场贸易政策、通关程序、质检体系等,强化对企业出口技术援助,加强市场风险预警与防范,构建联合应对机制,发挥协会与商会作用,应对贸易摩擦与争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增进双多边贸易管理制度对话协商,推动贸易畅通。

(四)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升级农业全产业链合作

统筹谋划国际农业合作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布局,協调财政、金融、保险、海关等部门合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增强贸易与投资双向互动,助推企业“走出去”,鼓励“抱团出海”,推进集群式“出海”与差异化错位发展结合,减少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协同效应。壮大外贸经营主体,鼓励重点企业国际化经营,参与国际分工,构建全球销售网络。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驱动,立足资金、技术、设备优势,利用国际市场与资源,强化优势互补,探寻合作交集。推进同国际农业集团深度合作,升级打造全产业链,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后疫情时代,发展“跨境电商+农产品”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智慧物流网络,扶持农产品电商平台与企业成长,深挖海外市场潜力。

新时期,中国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和积极参与世界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构建,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加速转型升级,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高质高效新发展,构建农产品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2(3):4-13.

[2]朱晶.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问题挑战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19-31.

[3]韩嫣,武拉平.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J].农业展望,2017(2):73-74.

[4]徐菁鸿.“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20(9):118-120.

猜你喜欢

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一带一路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