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教学在当代文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28曾娟

文教资料 2021年6期
关键词:参与感探究学习当代文学

曾娟

摘   要: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等特征,对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针对当代文学课堂的教学现状,本文提出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某些问题。走进故居自己感知、走向舞台自己表演、走上讲台自己讲课,这三种体验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当代文学   探究学习   参与感   主体性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与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构成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文学课程群。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国当代文学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文学形态越来越丰富,对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近几年不断涌现出一些教改成果,实在地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从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性仍显不足,而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专业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意识贯穿于整个当代文学课堂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无疑是目前该课程深度改革必然触及的问题。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根据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途径。

一、当代文学课堂的现状

以往的文学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存在“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也不例外。一些教师在整体勾勒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讲授文学思潮、流派、社团、作家作品等知识,并辅以多媒体展示,学生一边听一边抄写笔记,根本没有时间主动思考,更别提培养问题意识了。学生已经习惯这种从中学时代延续过来的知识获取形式。但是,这种被动接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教学环境来看,课堂教学局限在教室,教学手段除了多媒体课件之外别无其他,比较单一。师生之间除了课堂提问环节外,平时交流不多。原本应该最有活力、最有趣、最有深度和温度的文学课堂变得单一、沉静、乏味。这样的课堂现状急需改变。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力。

二、体验式教学在当代文学课堂的实践

体验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中的文化内涵,从活动中收获欢乐与愉悦,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目的”[1]。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感、获得感、学习独立性的培养。对于当代文学课程而言,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体验方式。

(一)走进故居:自己感知

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上课的一贯认知是在教室里听教师们各种风格地传授知识,或慷慨激昂,或幽默风趣,或沉闷乏味,不管哪种风格,终究在教室里,中规中矩。即便上实践课,也是在语音室、实训室中,始终离不开那四方教室和三尺讲台。事实上,这种固有模式是可以打破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尝试将课堂移到室外,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获得认知,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学课。这些文化资源包括与现当代文学关系紧密的当地文化名人的故居或展览馆,一般来说,当地政府对这块的旅游开发做得比较成熟。以笔者所在城市益阳为例,当代文化名人有“三周一叶”,即周立波、周谷城、周扬、叶紫等名人,还有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他们的故居所在地距离大学很近,尤其是周立波故居,只有十五分钟的车程。这为我们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供了便利。

作为文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说的三大题材之一,农村题材小说分量重,代表作家赵树理、柳青、周立波是必讲内容。他们写的都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三人风格却各不相同,而且地域特色鲜明。当代大学生有部分来自农村,但是对于农村的人和事并不熟悉,甚至有些陌生。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农村的巨变、感受南北方农村的差异,笔者在讲述周立波创作专题时,将课堂搬到了周立波故居——清溪乡。益阳清溪乡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乡巨变第一乡。周立波故居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周立波及家人的生活场景展示(包括物件、农具),一部分是周立波生平及文学成就展览。教学活动开展前,事先布置学生阅读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赵树理和柳青作品已讲解完)。体验活动分三步走,参观—走访—讨论。首先,教师作为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故居,并补充和拓展知识。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当地乡民,参观《山乡巨变》雕塑和绘画,感受清溪村的变化。最后,在山乡巨变文化广场上,师生一起领略周立波作品中的方言魅力。先让益阳籍学生示范读音,再和其他地域的学生一起探讨同一事物不同方言的表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席地而坐讨论《山鄉巨变》在农村题材中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当代农村题材文学书写的价值和未来趋势。当然,这种深入探讨必须建立在学生事先阅读完《山乡巨变》及同类题材作品(《创业史》《三里湾》)的基础上。为确保体验活动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参观结束之后,还要提交一篇体验心得,谈谈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的收获及建议。这种反馈形式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能力,提供思考、批判的空间,同时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和更好地开展下一次体验活动。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们高度称赞这样的课堂形式。参观、讨论、走访、谈话、提问等环节,使学生获得了满满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这样的课堂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学生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文学的距离。

(二)走向舞台:自己表演

当代文学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可以通过表演形式体验的,因为戏剧和小说这样的体裁,本身就具有表演性。1949年以来的小说作品多如牛毛,精品数不胜数,但教学课时有限,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解读对象,即便这样,与文学思潮、诗歌、散文和戏剧相比,小说部分的教学课时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小说是学生读得多、最愿意读的一种。对于小说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其中表演性的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方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小说,因为时代感强、政治意识明显,学生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停留在表层。为了使学生真正走进这些作品,除了影视观赏之外,笔者还选取个别作品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布置学生排演其中的片段,并在讲台上表演。比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威虎厅见座山雕”和“杨子荣威虎厅舌战小炉匠”的片段,通过表演,学生更能领会杨子荣的智勇双全;《红岩》中“狱中送信”和“江姐被捕”等场景,学生通过表演,体会到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对地下革命工作的艰难和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揣摩—表演,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革命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情感体验中,增强文学教育的现实感。

如果说对学生而言小说故事的表演只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戏剧表演则是大展身手,体验感更强。戏剧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剧本的能力,多角度领略戏剧的艺术美。但是,就阅读情况来看,学生更青睐小说作品,戏剧作品是被冷落的对象。如果不是学习要求,则戏剧作品很难走进当代年轻人的心中。很少走进剧院观看一场真正的话剧或戏曲或歌剧,尤其是当下的娱乐形式丰富多样,更愿意看影视作品。所以,一些人对于戏剧的欣赏只是干巴巴的阅读,没有获得更多直观感受。鉴于此,笔者在教授戏剧部分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学习任务仍然以团队的形式排演戏剧,可以在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作业形式为话剧表演视频。

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形式是有趣的,又是具有挑战性的。首先,作为个体她(他)要先阅读作品并有所思考,然后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看法,大家一起讨论选取哪一个场景或片段表演。在此基础上,大家再进行分工:演员、导演、编剧、拍摄、视频剪辑,每个人都要参与。以《茶馆》为例,笔者将班上同学分成五组,每个团队合作完成一个作品。有的选取“康六卖女”和“庞太监娶妻”两个片段,有的选取“常四爷被抓”的场景,还有的选“王利发改良茶馆招女招待”的场景。从视频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有的学生表演力迸发,人物性格拿捏到位;有的学生台风稳健;有的学生拍摄角度选取好、视频剪辑水平高。总之,在这样一个完全由学生自己导演、改编、表演、拍摄、剪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长处,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涨了知识、学了本领。其实,戏剧表演的场地可以在课堂外(课余排练),也可以在课堂内(成果表演),甚至还可以创新地将课堂移到真正的舞台上。教师参与其中,可以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中介人,也可以是主持人,重在引领学生提高互动的质量。通过“表演”,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达,深层次感受戏剧的意蕴,提高了思维水平。这种体验教学从教室到舞台,让戏剧真正走进当代大学生心中。

(三)走上讲台:自己讲课

学生在课堂的知识获取总是依赖于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包括课件展示的内容和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有时间独立思考,更别提获取知识的体验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在教学实施中增加了学生授课环节。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体验在讲台上给教师和同学讲课的感觉。笔者在讲述散文和小说部分时,会留出空间给学生体验上课。学生自主报名,选取篇目,然后阅读作品,查找资料备课,做课件,最后完成一节课。文学课的基础是建立在作品阅读基础上的,通过阅读作品,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领悟和解读。当代文坛1949年—1966年间的散文名家和名篇集中在当时的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身上。学生在讲解这些散文名家及名篇时,融入更多个体阅读感受,这种感悟与教师的感受是不同的,甚至与文学史教材对这三位作家作品的官方解读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讲课对自我是一种提升,也间接与同学、教师进行了一场交流。除散文之外,小说部分,尤其是新时期小说,笔者安排一半的课时给学生进行讲课体验,内容包括池莉、张洁、余华、莫言、苏童、琼瑶、金庸等作家的作品。對于将来要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绝佳的教学演练。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量有限,某些层面和深度难以企及,因此只提供给他们一课时讲解名家作品。要求学生课前做大量工作选取讲课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在剩余一课时或两课时里进行内容补充,或拓展广度,或挖掘深度。总的来说,这种体验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素养。

三、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及意义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主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缄默性等特征[2]。这些特点为施教者和受教者提供了很大的“教—学”的空间,体验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经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与感受获得直接经验。这种“在场”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其有一种主动获取的满足感。第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以往课堂上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同学之间只限于小单位(寝室)社交。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倾听、对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知识、经验、情感的共享体验学习的乐趣,一起合作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彼此了解,加深情感。第三,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增强。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强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权威。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当然,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习的亲历性,并不是放任学生在课堂“随心所欲”,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使课堂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尝试、主动分享、团结合作的平台。总的来说,体验式教学将传统课堂变为充满活力的、有挑战性的、有创造力的,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新的教学平台,既改善了“教”的现状,又实现了“学”的高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实施的体验式教学值得在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马丽云.体验式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焦文秋.汉语课程体验式教学初探[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8.

本文系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传媒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参与感探究学习当代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