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伤与脑动静脉畸形因果关系分析

2021-06-26左为东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16期
关键词:挫裂伤顶叶动静脉

肖 亮 左为东

(广东省中山市公安局,广东 中山528400)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不断增加,伤亡人数上升,与交通事故相关的颅脑损伤急诊科就诊人数不断增长,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成为法医学实践的重要内容[1]。据文献[2]报道,交通事故中器官损伤类型以颅脑损伤(brain injury)较多。交通事故中致颅脑损伤的机制包括直接撞击、快速加速/减速、穿入伤和冲击波,导致的损伤包括硬膜外/下血肿、脑实质挫伤伴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外伤性脑损伤的重要手段,影像学检查资料是法医学鉴定的重要依据,其中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CT。CT平扫是颅脑外伤首选影像检查手段,可以显示因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征象,在脑损伤的诊断、鉴别诊断、随访观察中均有较高价值。CTA检查用于颅脑外伤患者主要用于排除血管损伤,也可以用来鉴别其它血管源性病变。

本文报道1例交通事故致颅脑外伤,通过综合分析案情、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资料,得出相应法医学鉴定结论。通过讨论本案例伤者特征及机制、影像资料,加强对此类案件的认识。

1 案例

1.1 简要案情

周某,男,42岁。骑电动自行车与私家车出现碰擦,致摔倒,倒地时有头部着地。伤者要求到医院进行检查脑部检查,伤者到附近某医院急诊科就诊,脑CT平扫诊断“左侧额顶叶密度增高影,考虑脑挫裂伤出血与脑血管畸形鉴别”。第二日脑CTA检查诊断“左侧额顶叶脑动静脉畸形”。

1.2 病史摘要

患者男,42岁,因外伤就诊,步行入室内。伤后未出现昏迷、意识丧失、恶心、呕吐。

体格检查:神志清,对答切题。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神经生理反射对称引出,病理反射未引出。头皮未见明显肿胀,无皮下瘀斑。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其他外伤史,无过敏史、输血史,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及遗传性疾病病史。

1.3 法医学检验

伤后当日CT平扫片示:左侧额顶叶见团块状稍高密度灶,形态欠规则,切面范围约32mm×26mm、CT值约52HU-55HU,病灶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点状更高密度影、CT值约85HU,无明确占位效应,周围脑实质未见水肿征象(图1)。诊断意见:脑挫裂伤出血与脑血管畸形鉴别,建议CTA进一步检查。

图1 CT平扫示左侧额顶叶见团块状稍高密度影,内见斑点状致密影(箭头所示)。

伤后第二日CTA片示:左额顶叶畸形血管团,范围约52mm×31mm×43mm,由左侧大脑前中动脉分支供血、并供血动脉稍增粗,并经粗大的静脉引流至上矢状窦(图2)。诊断意见:左侧额顶叶脑动静脉畸形。

图2 CTA示左额顶叶畸形血管团,周围可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箭头所示)。

1.4 法医学鉴定

周某骑电动自行车与私家车出现碰擦后摔倒,头部着地,有明确外伤使。伤后就诊记录提示患者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伤后CT平扫发现脑内有高密度病变,不能排除是外伤所致脑挫裂伤出血。第二日CTA检查结果提示CT平扫所示病变为畸形血管团,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认定伤者脑内病变为脑动静脉畸形,系患者自身先天发育异常所致,与本次交通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认定证据不足。

2 讨论

颅脑损伤是交通事故中最常见的机械性损伤,由于作用于头部暴力的性质(力的大小、速度等)不同,产生的损伤也不尽相同,包括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硬膜外/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损伤等[3-4]。

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通常为直接损伤或对冲性损伤所致,两者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存在。脑挫裂伤病理上以出血、周围皮层组织碎烂及邻近脑组织坏死为主,可伴有软脑膜、血管及脑组织不同程度的撕裂。临床症状一般较重,伤后立即出血与受损伤部位及程度相符的神经系统体征,如对侧锥体束征、偏瘫、呼吸循环系统异常及瞳孔改变等。本案例中伤者伤后未出现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支持脑挫裂伤的诊断。脑挫裂伤急性期CT平扫一般表现为高密度出血灶,周围伴低密度水肿带,有占位效应[5]。新鲜出血由于红细胞分解,释放含铁血红素及纤维蛋白引起血肿收缩,CT值一般在50~80HU,密度一般较均匀[6]。但对于严重贫血患者,由于血色素下降,血肿可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本例中伤后检查高密度灶CT值在52~55HU,总体上较新鲜出血CT值偏低,另外该患者体检,无贫血病史,因此根据CT平扫的影像学资料认定脑内出血的证据不足。脑挫裂伤恢复期时CT平扫表现为血肿密度减低、由外周向中心逐渐移行,水肿减轻。晚期时显示受伤部位的脑软化灶,以及继发改变,如局部脑萎缩、侧脑室扩大变形,重者可见软化灶与侧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交通所形成的穿通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为先天性发育性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0.14 %~0.8 %,其中90%发生在幕上,其余为后颅窝[7]。脑AVM一直被视为散发发育性血管疾病,但家族性脑AVM的罕见病例已有报道,但不能确定这种情况是巧合发生还是真实的家族性发病[8]。病理上脑AVM的血管结构为动脉与静脉直接相连,其间缺乏毛细血管网。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可能为单血管或多血管。常见胶质增生的脑组织与异常血管团混合,血管病灶内和周围脑组织可见钙化。脑AVM可引起患者颅内出血、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10%~20%的患者在因其它原因行脑CT或MRI检查时被偶然发现。在所有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AVM病因估计占1%~2%,在年轻成人脑卒中病例中占3%[9]。脑AVM诊断主要依赖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一般是确诊或计划干预治疗时的必要手段[10]。依据AVM的大小、部位、有无钙化、出血、缺血及邻近脑组织的情况影像表现各异。CT平扫可表现为高、等或稍低密度团块,无占位效应,与本例中CT平扫表现相符合。CTA多表现为不均匀性、边缘清晰,呈蚓状、团块状显著强化,周边可见增粗、迂曲的血管结构,本例中患者CTA检查结果符合脑动静脉畸形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案例虽有明确头部外伤史,但头部着力部位未扪及血肿,另外患者伤后未出现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体征,但仅仅依靠这两点不能断定患者CT平扫所示脑内病变非外伤所致。进一步的CTA检查结果证实脑内病变为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发育性血管疾病。因此认定周某未出现与本次交通事故相关的外伤性脑损伤表现,脑动静脉畸形系患者自身先天发育异常所致,与本次交通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认定证据不足。

判断损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明确是否为损伤与疾病并存,确定损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类型。本例中,患者确定患者有无器质性损伤,焦点在于确定平扫所示病灶是否为出血。在鉴定实践中,若患者头部外伤轻微,无明确颅脑损伤临床征象时,但出现可疑的脑内血肿,需行CTA或MRA检查进行明确。遇到此类案件时,应详细审阅病史资料、同时了解既往史,仔细审阅影像学资料、必要时请相关专科专家会诊并完善辅助检查,最终综合所有资料进行详尽全面的分析,才能给出科学、公正且令当事人信服的鉴定意见。

猜你喜欢

挫裂伤顶叶动静脉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患者开颅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320例脑挫裂伤患者电解质变化与术后死亡的相关性
针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的研究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顶叶与认知功能障碍
脑挫裂伤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