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昊然:“见风少年”的生成与型构
——兼论后流量时代明星新力量的打造

2021-06-26林进桃

电影新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刘昊然明星

林进桃

2019年初,央视《中国电影报道》独家推选出“演技派新生代四小生”。作为“四小生”之首,相比吴磊、彭昱畅、胡先煦三人,“少年初长成”的刘昊然的社会影响力和大众认可度无疑更广一些。2014年,刘昊然在陈思诚执导的电影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中首次亮相,并凭借“如风少年”宋歌这一角色而进入大众的视野。作为近年迅速崛起的新秀人物,刘昊然成长的每一步都颇受关注,他所传神演绎的银幕角色也为之带来了较高的声誉。如凭借《北京爱情故事》中“宋歌”这一角色提名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凭借电影《唐人街探案》中“秦风”这一角色获得第20届华鼎奖中国最佳新人奖、2016年中国电影指数盛典最佳银幕新锐演员奖,提名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第24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提名第1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受瞩目男演员奖、提名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担任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形象大使等。

保罗·麦唐纳指出:“明星研究不论就工业体制或观众而言都是一门比作者理论更有用的研究科目,因为明星是工业体制运作、也是观众的关注中心。”暂且不论明星研究与作者理论哪个更加有用,在中国电影产业面临升级换代的今天,明星研究的确有着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试图借助身体研究、明星研究、跨媒体研究等相关理论,通过对作为明星的刘昊然的身体修辞与文化功能、影视作品与角色形象等的深度剖析,结合跨媒体语境下刘昊然所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对作为“演技派新生代四小生”代表性人物的刘昊然进行个案研究,并以此观照生成与型构刘昊然这一明星形象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探讨后流量时代下明星消费与明星新力量打造的奥秘。

一、身体消费与文化表征:“遇风”少年的符号性生成

在参演电影《北京爱情故事》之前,刘昊然只是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一名普通的学生。他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可以演戏的,也没想过要当演员。”据报道,“宋歌”选角第二轮面试,在类似群体真心话大冒险之类的游戏中,刘昊然赢得了当时在场绝大部分女生的青睐。也正因为这样的女人缘/观众缘,使得原本毫无电影表演经验的刘昊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凭借在《北京爱情故事》中“纯真干净”的本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可见,无论是“宋歌”这一角色的最初获得还是“如风少年”的最初生成,都更多源于刘昊然自身的“身体”形象优势及其气质魅力所在。

身体于明星及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吉尔·德勒兹所说:“电影正是通过躯体(而不再是通过躯体的中介)完成它同精神、思维的联姻。”又如丹尼·卡瓦拉罗所指出:“身体已被重新定义,身体的形式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实体,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这是一套通过它的外观、尺寸和装饰的属性对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进行编码的手段。”《北京爱情故事》中,作为演员的刘昊然,既是一个“自然的实体”,在这部有着梁家辉、刘嘉玲、斯琴高娃、王庆祥、余男等大腕加盟的影片中,这个骑着单车、一脸纯真、自在如风的初恋少年,以其清新、干净的自然实体形象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与喜爱;同时,作为演员的刘昊然,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刘昊然与欧阳娜娜所演绎的青春期的朦胧情感,迥异于影片中另外几段情感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后情感时代有别于庸常图景的爱情想象,单纯美好,如风如歌。

图1.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剧照

诚然,作为“自然的实体”和“文化的概念”的刘昊然,为大众提供了不同于近年来所流行的“小鲜肉”与缺乏男子气等的身体审美与文化景致。同样年轻、帅气,刘昊然有着“小鲜肉”难以匹及的清新、自然与阳光,或者说,相对以外貌吸睛的“小鲜肉”,单眼皮、小虎牙的刘昊然更接近邻家弟弟的形象;而刘昊然身上的阳刚之气也使得他洋溢着有别于男子女性化倾向的勃勃生机,这种阳刚之气在他以年纪最小的嘉宾身份参加大型国防教育特别节目《真正男子汉》之后得到进一步强化。对此刘昊然也坦然承认,“相比花美男,男子汉更适合我。”如果说,“所有的社会都创造理想的身体意象用以定义自身:社会身份有很多就是关于我们怎样察觉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的”,那么大众对刘昊然身体的接受与认可,更多是“男性气质”焦虑时代,人们对阳刚之气的一种呼唤与回归。

在这个不缺乏以明星、偶像为“男友”与“老公”的年代,刘昊然所提供的“男孩”与“少年”人设,反而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呼声和关注。然而,与刘昊然这种“少年气”“纯真感”形成有趣对比的是,作为伯乐和引路人,导演陈思诚对刘昊然的评价却一直是“少年老成”。作为“少年”的刘昊然身上的这种“老成”,透过他20岁时出版的自传《见风》一书中的所思所想可略见一斑。正是这种超乎年龄的沉着和冷静,使得“遇风”的刘昊然没有一味地“随风飘然”,而是能够自主地“迎风而舞”“御风而行”。对自我与对人生的深刻认知与清晰规划,使得作为“少年郎”的刘昊然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破土而出”的欲望和“茁壮成长”的感觉。而这也正如《北京爱情故事》中宋歌所说的那样:“背后有光的人……总有天……会飞起来。”

身体与气质的优势为刘昊然赢得了参演《北京爱情故事》《真正男子汉》《唐人街探案》等机会。而“遇风”少年的符号性生成,则主要源于刘昊然自身的身体修辞。透过受欢迎的身体,我们能够有效地感知社会文化、大众趣味及公众心理。除了有别于“小鲜肉”的“男孩/男子汉”气质,作为“文化的概念”的刘昊然还是独立、努力的隐喻,有着大众所推崇的文化表征。

12岁离开家乡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意欲退学但最终坚持下来;非天赋型演员,角色的成功塑造更源于后天的付出;拍戏之余辛苦备考,并以专业、文化课双料第一的好成绩考取中央戏剧学院……刘昊然的出道与成功带有“草根”特质。后流量时代,大众更愿意接受这种“小人物”自我打拼、寂静努力并最终成才的故事。而这,也为刘昊然“国民少年”“新生代学霸”形象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霸人设似乎历来是打造明星与偶像的公认法宝,除了刘昊然之外,关晓彤、张子枫、张雪迎、赵今麦等,易烊千玺、吴磊、张新成、胡先煦、郭子凡等都是演艺圈有名的学霸。“根据消费意识形态的引导,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所选择的商品创造自我,建构身份。”对作为文化消费品的明星的选择同样如此,消费者通过自己所喜爱的明星,在作为他者的明星中创造自我,发现自我。也正因为这样,大众对刘昊然的身体消费不再是单纯地停留在视觉层面,反而因为其身体修辞与文化表征而被赋予了特定的精神内核。

如果说刘昊然因幸运“遇风”而走进大众的视线,那么他最终“迎风”起舞并为大众所熟知与接受则有赖于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周围的风都不是我站在原地被动等来的,而是因为我努力前倾身体,脚向下踏地;是因为我自己骑行起来时,从我自身升起的。”“遇风”少年“迎风”起舞,刘昊然正是凭借对影视角色的出色塑造与自我形象的良好建构迈入跨越式成长。

二、影视角色与明星形象:“迎风”少年的跨越式蜕变

无法否认,“在电影中,从身体走向精神,一直是一个重要思路。”但对于一个试图“在风中落脚,自重其身”的演员来说,仅仅依托“身体”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时候演员要凭借作品、凭借演技、凭借角色说话。如果说流量时代,明星仍可以仅凭借颜值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后流量时代,除却颜值,才华/演技才是明星,尤其是实力派明星不可或缺的一种禀赋。

从高中时代参演《北京爱情故事》(2014)起,短短几年时间,刘昊然参与并上映的作品,包括电影《唐人街探案》(2015)、《栀子花开》(2015)、《妖猫传》(2017)、《建军大业》(2017)、《大闹天竺》(2017)、《唐人街探案2》(2018)、《幸福马上来》(2018)、《我和我的祖国》(2019)、《双生》(2019)、《我和我的家乡》(2020)、《一点就到家》(2020)、《少林寺之得宝传奇》(2021)、《唐人街探案3》(2021);包括电视剧(含网络剧)《最好的我们》(2016)、《琅琊榜之风起长林》(2017)、《深夜食堂》(2017)、《远大前程》(2018)、《九州缥缈录》(2019)等。

一方面,刘昊然仍延续着《北京爱情故事》中纯真少年的路线。在根据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热播网络剧《最好的我们》中,他所塑造的校园男神余淮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对青春恋情的想象。无论是《北京爱情故事》还是《最好的我们》,刘昊然早期的影视作品中,银幕/屏幕中的角色形象与银幕/屏幕外的演员状态恰巧形成了某种同构性,如都属于学生,都青春阳光,都喜欢骑着自行车如风前行。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意欲“乘风而起”的少年,刘昊然曾说:“希望自己能够真的有勇气去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不是只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演戏,《最好的我们》之后,也有很多青春类的作品找到我,但和团队讨论之后还是觉得要先放一放。我自己其实很喜欢这个类型,但总有点不太甘心,也觉得如果一直这么阳光青春地出现在屏幕上,观众也会审美疲劳的。”正是这种“不太甘心”,刘昊然不再满足于舒适圈,而是有意识地寻求原有角色和固有形象的突破。“团队和我自己在选择是否接一部戏的时候,我们的思路还是挺一致的,就是要看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有没有一个好的团队。”除了继续用心塑造“唐探”系列电影中的天才探案少年秦风外,《妖猫传》中为爱偏执、守候杨贵妃三十载的白鹤少年白龙让观众印象深刻;《建军大业》中历经战火与硝烟洗礼迅速成长的青年粟裕,《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从洒脱不羁少年蜕变为英雄少将的萧平笙,同样深入人心。以“少年感”著称的刘昊然有着他这个年龄段男生所不多见的沉着与老练,他的表演能够很好地根据剧中角色塑造与情绪表达的需要进行,传神而不着痕迹,其表演爆发力带给观众无限惊喜。通过刘昊然所塑造的系列影视角色,观众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其中,建立与外在世界的想象性关系。

而刘昊然也有意识地在所塑造的人物角色中吸取营养,“作为一个演员的好处,就是能够得以透过他人的命运,去蜕变、触动和开启。”人们欣喜地看到,脱离舒适圈的少年刘昊然跟随他所塑造的各式影视角色一起成长与蜕变。正是通过影视角色与明星形象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互动,刘昊然成功满足年轻观众的审美期待。

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唐人街探案》,受到陈思诚、佟丽娅等人赏识和提携的刘昊然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训练自我的过程之中觉醒,不再满足于随风而动……开始挥动自己的身体,想要抓住风,控制风”,并凭着自身的努力与坚持,最终“迎风”蜕变。“当每次觉得自己很丧、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已经无法再继续支撑下去的时候,就想停下来,想重新去学习,想去充实自己,想让自己变得更‘重’一点。作为公众人物,我希望我在镜头前给出去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分量的,我也希望自己传递的是一种向上的能量,这种能量既能鼓励到别人也时刻提醒着自己,扎根于己,立正于心。”为了演好《唐人街探案》中结巴少年秦风,刘昊然提前做了大量功课,包括在台词该停顿、重复的地方,都仔细做好了标识并反复练习。由于练得太投入导致肌肉形成习惯反应,以致在学校台词考试时,刘昊然因为仍保留着习惯性结巴而遭到任课老师的批评。短短几年时间,“唐探”系列电影既展现了秦风的成长,“《唐探1》的时候秦风可能像是刚刚进入社会的一个幼小的状态,《唐探2》里面他其实慢慢地开始进入一种混沌的阶段,到《唐人街探案3》的时候,秦风可能慢慢地开始长大,开始完整地塑造出了自己的世界观”,也见证了秦风饰演者刘昊然的跨越式蜕变。首次参与主旋律影片《建军大业》的拍摄,为了塑造好素有“战神”美誉的将领粟裕,刘昊然很认真地做了人物小传。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刚开始看剧本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这个人物,粟裕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其次,你要去了解那段历史,那个大背景,你参加的战役和没参加的战役都要清楚……剧本里也会出现一些我不太认识的角色,我也要去翻阅他们的资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人物关系,他们后来都是重要的将领,但刚进部队的时候辈分不同,比如叶挺是我的上级。这些我都要弄清楚,因为我们需要呈现历史,而不是篡改历史。”刘昊然的这一观点,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如果你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你想要什么,你要去哪里,到那里之后你将要做什么,而只是机械地念台词,做动作的话,那你的表演就是缺乏想象力的”相互契合。正是秉持着这样一种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19岁的刘昊然通过对青年粟裕的塑造,很好地呈现了一个关于“青春、热血、梦想”的故事,达到“为主旋律正名,为军旅题材正名,为青年演员正名”的效果。为了赢得《妖猫传》中翩翩白鹤少年“白龙”这一角色,陈凯歌导演的一句“脸也太圆了”,让刘昊然为之减肥近十斤;两三个月之后再次试镜,又因陈凯歌的一句“太瘦了”,他再度调整体重。为了更好地把握《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萧平笙这一人物形象,刘昊然利用各种机会在剧组偷师学艺,并由那个最初只敢窝在角落里的青涩小男生成长为一个可以凭借自己独特方式激发和带动对手戏演员情绪的演技派小生。

雄霸春节档的“唐探”系列电影在为刘昊然赢得票房和喝彩的同时,他也有幸继吴京、沈腾、黄渤以及王宝强等人之后,成为第五位主演电影票房超过150亿元的男演员,成为“95后”首位获此殊荣的影人。同时连续多年参与主旋律电影,包括《建军大业》《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的拍摄,刘昊然日渐积攒了大量的人气和口碑。刘昊然所着重打造的不断成长的“少年郎”形象,在兼顾视觉魅力的同时更着眼于性格魅力,在影视圈拥有独属于自己的特质。或者说,演艺圈从来不缺乏青春貌美的脸庞,匮乏的只是年少的勃勃生机。“作为影片思想或情感的主要体现者,明星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疯狂追逐和宠爱,其根本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他们那迷人的形象、潇洒的风采,而在于他们通过银幕形象体现出来的人类的理想和梦幻。”刘昊然的“成长的少年郎”形象既迥异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推崇的“奶油小生”,也有别于九十年代受吹捧的“花样美男”,亦不同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流行的“小鲜肉”。银幕内外,刘昊然所塑造和所呈现的“蜕变的少年郎”,给观众带来期许与惊喜。当蜕变的影视角色与蜕变的明星形象及渴望蜕变的年轻观众碰撞在一起,三者之间的亲密互动及其催发的化学反应,极易引发年轻观众的认同和代入。

三、跨屏互动与社会表演:“御风”少年的全方位型构

与演员不同,对于明星来说,影视角色之外,仍有很多重要的元素参与其型构,甚至“有些明星的影片其实不如他们演艺生涯的其他方面重要”。如果说影视角色的塑造更多是一种“影视表演”,那么影视角色之外的明星,更多时候处于一种“社会表演”的状态。或者说,明星是两种表演的结合物,并由两者共同型构。

媒介融合时代,无论是影视产业的发展还是偶像明星的打造都需要借助跨媒体力量。在多屏共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只有综合利用好媒介平台,进行有效的凸显和深层的联动,才能完成明星形象的强化与型构。正如亨利·詹金斯指出:“在媒体融合的世界里,讲述每个重要故事、推广每个品牌以及讨好每个消费者等,这些都是通过多媒体平台来实现的。”后流量时代,讲好明星故事、推广明星品牌以及赢取观众关注同样如此。刘昊然的“御风”少年形象的全方位型构,离不开其跨屏互动及其“社会表演”。

第一,依托综艺节目多屏互动,与影视文本共振。

“所谓‘演员’与‘明星’的差异之一,演员可以单纯依赖角色而获得存在,明星则不能。明星往往是多种因素(演员、角色、公司、媒体、观众等)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共同构成了关于明星的‘互本文场’。”回首刘昊然的明星进阶之道,在每一部影视作品推出前后,均有效借助媒体,尤其是借助电视和网络平台中各类热门综艺节目传播的优势,与影视文本形成良好的互补共振,强化其“御风”少年形象。

图2.电影《唐人街探案2》剧照

从2014年5月31日首次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亮相至今,作为常客的刘昊然已经参与过《快乐大本营》10余次的节目录制。“感觉自己更像是跨在两边的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完全的流量型的小生,但也不是一个完全靠演技的人。”刘昊然的这种自我评价基本上还是准确的。作为公众产物的明星,要生成、构建、维系其形象,固然离不开演技的支撑,但更离不开密集的营销式传播,只有借助游走于各种公众场合并始终保持足够的曝光率,才能更好地获得公众的持续关注和支持。正是在综艺节目中,明星以身体为媒介,通过才艺展演、游戏互动等环节与观众产生勾连,填补与弥合观众的明星想象与影视文本之间的裂缝。刘昊然的《快乐大本营》首秀,强化的正是他在《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少年”宋歌形象,与他一起参与此次“少年强”特辑的除了刘星阳的扮演者欧阳娜娜外,还有同一年度由于青春题材电影《同桌的你》而为观众所关注和喜欢的张子枫、李家成(李砚)等人,以及TFBOYS组合。刘昊然此后在《快乐大本营》中的多次亮相,无论是服饰、造型,还是谈吐、才艺等,无不在用心建构和打造“少年郎”的形象。“透过媒体宣传等造神活动,他们的个人魅力与专业表现并驾齐驱,他们的私生活和公众活动一样受人注目,他们台下幕后的个人表现甚至被当作是他们台上幕前的角色表演之延伸,并同样受到普罗大众的凝视。”正是通过作为国内综艺娱乐节目领头羊的《快乐大本营》这一平台,刘昊然的“社会表演”与影视剧中的角色相互补充,参与明星形象的全方位塑造。

除了《快乐大本营》,另一档电视节目《真正男子汉》在刘昊然明星形象型构方面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唐人街探案》开机前夕,刘昊然就参与《真正男子汉》的录制。正如主流媒体人民网对他的评价:“他拿出了超出年龄的坚持和毅力,摈弃了这个年龄可以有的任性不懂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勇敢的选择了接受一切挫折,选择了挑战,用自己超出同龄人的坚韧来迎接自己这份特殊的成人礼。”通过《真正男子汉》与《快乐大本营》“男子汉”特辑中的“社会表演”的叠加,观众深刻认识到这个纯真少年背后的韧性和成熟,也为刘昊然此后所塑造的系列角色的深入人心打下基础。

无论是为影视作品做推广与宣传,还是为型构与强化自身形象,刘昊然积极投身各类电视与网络节目,其身影屡次出现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浙江卫视的《高能少年团》、芒果TV的《明星大侦探》、爱奇艺的《大牌对王牌》,以及《我是歌手》《北京卫视跨年晚会》《东方卫视跨年晚会》中,并担任爱奇艺网络综艺《大学生来了》节目形象大使。借助明星与观众之间的多屏互动,弥补影视角色单一传播带来的不足,实现与影视文本的共振。刘昊然“御风”少年的形象,正是通过银幕/荧幕/屏幕的多幕联动与跨屏互动得以有效型构。

第二,借力跨媒体情感营销,彰显明星个性魅力。

消费语境下,不仅仅影视作品,明星也成为消费对象。“作为偶像的明星与作为商品的明星是同一现实的两个方面。”在电影早期,明星的营销更多要借助印刷媒介,包括借助早期的影迷杂志、报纸报道等,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巧借跨媒体平台营销已然成为明星打造的重要路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补与延伸,使得后流量时代明星与大众之间的人际传播更加便捷有效。刘昊然“御风”少年的全方位型构善于利用跨媒体平台形成合力,尤其是善于巧妙利用新媒体即时互动的特质进行情感营销,强化、补充其“少年”形象,彰显个性魅力。

依托新媒体的“社会表演”,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凸显明星的个性魅力,以获取大众的支持与认可。无疑,在各式媒体平台中,社交媒体尤其是微博是多屏化、碎片化时代,多角度、全方位彰显明星个性魅力的有效场域。这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普及,这些年轻族群在各类社交网站和微博平台的互动愈发密切,容易被有参与感、产生共鸣的话题所吸引。”综观刘昊然微博(刘昊然turbo)与刘昊然工作室官方微博(刘昊然official),借助微博这一“互动性的新媒体”进行情感营销,增加明星与观众之间的黏合度,是刘昊然社交媒体使用的重要诉求,也是型构刘昊然明星形象的重要路径。

刘昊然及其工作室微博,无论是所讲述故事的核心思想,还是意欲推广营销的内容;无论是谈电影、谈电视、谈人生理想、谈社会公益谈日常爱好抑或谈其他,均有着明显的情感浸润。“制造话题、借势抒情、情感激励、情感公关是情感营销的主要方式”,刘昊然及其团队深谙情感营销之道,始终把情感激励视作刘昊然与观众进行互动和沟通的最有效手段。如为即将于2021年7月1日上映的电影《1921》的新角色官宣中,其文案“青春之时当争先,勇立潮头担使命”“赴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之约”,寥寥二十余字,再配上青春洋溢的海报,短短几天就引发近十万人的点赞、转发与评论。而刘昊然所代言的广告,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所拍摄的各类微电影等,也无不散发着巨大的情感感染力,有效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刘昊然的采访、传记、微博等都多次提及他对书的喜爱。其微博中多次晒图提及收到师友赠书时的喜悦,休假时享受阅读的惬意等。他在微博和传记《见风》中表示,不收粉丝任何贵重物品,只收粉丝的手写信与纸质书。“书”,作为文化符号,有效维系刘昊然与大众的情感。刘昊然的情感营销中,尤为强调其清新与独立的人设,极其契合当下年轻新一代的追求,“我们发现了自己对他人的影响,也在自己身上发现被人塑造的影子”。正是通过多屏并举、多媒体联动等,刘昊然立体式、亲民化的少年形象得以合谋共塑,彰显出独具韵味的明星魅力与媒介景象。然而,“我们总是要通过自己或别人的身体来感知和表征世界——自然而然,我们就无法否认感知和表征将不可避免地带有扭曲的成分……透过水池里的水看水底的瓷砖,所看到的不是瓷砖的本来面目,而是被光波、反射和折射所扭曲了的影像。”跨媒体语境下明星形象的型构与明星品牌的营销同样如此,我们对此要保持足够警惕。

结语

从2014年出道至今,一路走来,“见风少年”刘昊然令人瞩目,即将上映的《1921》《四海》也必将使他受到更多的关注。与10年前人们担忧“当下华语电影产业环境中存在的演员整体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尴尬处境不同,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所涌现出的大批年轻的优质演员带给人们颇多惊喜。正如央视《中国电影报道》在官宣“演技派新生代四小生”时所提到的那样:“相比于流量小生,新生代小生们的作品认可度较高,各自的上升空间非常大,人气和实力成正比。”

影视明星在成为大众消费对象的同时也在引导着大众消费。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电影产业面临升级换代的今天,我们更要呼唤正能量明星的出现。“‘唯流量论’自不可取,但中国银幕也不必一味排斥流量明星,应当肯定甚至培育那些具有扎实的演技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明星,以此提升影片艺术质量和传播力。”诚然,刘昊然作为明星新力量中独特的一员,其成功经验难以直接复制,但其系列做法,包括如何在消费语境中结合身体优势提炼自身特质;不同于“数字小姐”“数字先生”等“唯流量”明星,努力磨炼演技寻求自我突破;巧借跨媒体平台进行情感营销彰显个性魅力等,却可以给后流量时代明星新力量的打造提供诸多参考。或者说,后流量时代,在依托身体优势的同时重视优质内容的生产才是明星新力量打造的王道。找准方向,“御风”前行,每个人都有机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正如刘昊然所希冀的:“我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运气与足够的勇气,去见到命运里不同的风,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被这些涌动的气流,雕刻成不一样的山川与河流。”未来的日子,我们期待遇见更好的刘昊然,期待更多明星新力量的涌现,期待他们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精彩。

【注释】

猜你喜欢

刘昊然明星
刘昊然 被陈思诚捧起的幸运男孩
刘昊然:是个妙弟弟
明星猝死背后
刘昊然:少年何惧岁月长
意林2019年6月
『旌奚』CP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刘昊然呆萌杀迷倒粉丝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