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生活教育,突破化学实验教学“瓶颈”

2021-06-25王礼娟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习评价生活教育实验设计

王礼娟

摘 要:聚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生活事例作为情景素材,并巧妙设计生活化实验,将生活“搬进”实验,又让实验“回归”生活,从而突破化学实验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生活教育;情景素材;实验设计;学习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1]教育蕴含在生活中,并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均强调:化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今很多学校能够做到开足开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这是制约实验教学的现实“瓶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突破该“瓶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聚焦生活教育,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或者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作为情景素材,让学生参与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并引导学生从化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一、新课导入——情景素材源于生活

要想上出一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课,精彩的课堂导入必不可少。为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一定要选准切入点,切实以学生原有的学习、生活为底版,挖掘学生熟悉的与教学相关的生活素材并设计成问题,创设出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研究的问题就在身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欲望,为教师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活用生活资源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生活着的人。他们在经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时,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生活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为实验教学服务。

案例一:在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如何洗去衣服上不同类型的污渍”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明白洗衣服主要是运用了溶解和乳化的原理,使不同的污渍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到水中。污渍分散后形成的残留液,根据其分散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同时将干洗时的溶解、水洗时的乳化等概念有机串联起来,完整地呈现在洗衣服这一生活情景中。

2.重组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蓝本。教材由于受呈现形式、篇幅版面等因素限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缺乏灵动性、局限性和适切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资源进行重组,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

案例二:在“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的教学中,笔者提前让学生在家完成探究实验:在切过咸菜的菜刀同一面选相近的三处,一处用湿棉球湿润,另一处洗净擦干,第三处洗净擦干后涂上一层食用油。放置一昼夜,观察菜刀三处表面发生的变化。新课时,以学生观察到的不同实验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更科学的探究。

3.捕捉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达,大量的化学生活化信息充斥于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网络资源,为化学实验教学所用。

二、教学过程——实验设计高于生活

初中化学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联,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素材导入新课后,教师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接轨其生活实际,精选并确定好探究主题,设计生活化实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历练技能、培育情感。

1.小物品大用处

化学实验生活化设计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实验装置或仪器的选择也可以体现生活化设计原则。教师通过挖掘随处可见的药品、随手可得的物品,让学生耳目一新,极大提升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致。

案例三:在制取氧气实验的过程中,可选择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液——过氧化氢溶液。上课伊始,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医务室中盛放过氧化氢溶液的药瓶,根据标签上的说明,引导学生思考:“该药品需要避光、密封保存在阴凉处,这说明过氧化氢有什么化学性质?”学生猜想它不稳定,易分解。笔者立刻倒出少量过氧化氢溶液让学生观察,并没有明显现象,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加快过氧化氫溶液反应的速率?最后,笔者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废旧电池、红砖粉、铜丝等也可以作为催化剂。

案例四:在教学“空气”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最简单的物品,证明无色无味的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如将一个空的玻璃杯倒扣在水中,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杯子底端;轻轻挥动扇子,会感觉到风的存在;拉动注射器活塞,用橡胶塞堵住其针头,活塞无法被推至底部等等。

2.从现象看本质

随着化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学习都与化学有着紧密联系。生活中很多的常见现象都可以利用化学来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化学的“慧眼”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化学实验“本质”,从而更深层地理解生活。

案例五:在教学“探究影响气体溶解性因素”时,笔者首先借助碳酸饮料、热水和玻璃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气体溶解性的影响。随后,又让学生思考:打开瓶盖为什么有大量气泡溢出?在生产碳酸饮料时该如何操作?紧接着,联系生活实际,如:闷热的夏天,小鱼经常会浮出水面;烧水时,水在沸腾前,也会不断冒出较多气泡等。教师巧妙运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细致、全面观察,剖析生活现象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和原理,探秘化学的真谛。

3.化理想为现实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在“理想化”状态下开展,得出的实验结论也往往带有所谓的“学术性”,缺失了实验本身的灵动性与实践性。聚焦生活的实验教学,将实验与生活紧密融合,将实验“搬进”现实生活,透过化学实验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答疑解惑。

案例六:在教学“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硬水与软水时,笔者引导学生去观察热水瓶内胆的水垢,并根据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的组成特点,大胆猜想水垢的可能成分,探讨除去水垢的方法。学生很快想到用稀盐酸,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可以替代的药品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经历动脑、动手“做中学”的过程。

三、学习评价——学生活动回归生活

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它能有效检查和促进教与学的效果。聚焦生活教育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包括了学生对生活化实验的表现、体验、实验结论的得出及课后延伸中的运用等综合评价。

1.彰显学生主体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在动态、开放、主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学生头脑,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案例七:在“几种常见的盐”的单元复习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厨房中的食盐和纯碱均为白色固体,都易溶于水,外形十分相似,如何设计方案鉴别这两种物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如:(1)将两种固体配成溶液,滴加酚酞,若变红则是纯碱,无明显现象为食盐;(2)品尝两种固体的味道,若有咸味则是食盐,有涩味则是纯碱;(3)测定两种固体所配溶液的pH,若大于7则为纯碱,等于7则为食盐;(4)在两种固体样品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是纯碱,反之则为食盐;(5)取少量两种固体所配溶液于两支试管,分别滴加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则是纯碱,反之为食盐;(6)取少量两种固体所配溶液于两支试管,分别滴加氯化钡,若有白色沉淀则是纯碱,反之为食盐;(7)将少量两种固体所配溶液滴于手上,若有滑腻感,则是纯碱,反之则是食盐……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设计出多种鉴别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在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等维度评价上述实验方案,最后得出最优化的实验方案。

2.强调多维评价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往往只局限于学生对化学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验结论等的考评,而忽略了对实验过程的评价,即前期的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合作意识、现象的观察与记录、结论的得出与分析,特别是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应对临时状况时做出的回应等。

案例八:在教学“溶液的酸碱性”前,笔者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为什么花朵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教学中又指导学生选择哪些植物的花果茎叶可用于制作简易酸碱指示剂,并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自制不同的酸碱指示剂。通过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检验家中洗衣液、洗面奶、厨房清洁剂、沐浴露等的酸碱性。最后,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活动感悟,充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盈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注重课后延伸

聚焦生活的化学实验教学课后延伸主要有:完成课后练习、探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进行课外实验等。它可以使学生更自觉地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与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案例九:在学完“环境污染的防治”后,笔者联系到2019年“塑料吸管要真正退出市场”的热点,设计了與材料、环保、节能等相关的练习。设计习题时,教师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化学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密切了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案例十:在完成了“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学习后,笔者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松花蛋的传统制作工艺、所用原料和其中包含的化学原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化学息息相关,课后延伸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作业,并要求学生阐明其中隐含的化学知识或原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

案例十一: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笔者引导学生利用食品中的生石灰干燥剂自制澄清石灰水,并设计实验验证人体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2]聚焦生活的化学实验教学,处处着眼于生活,将生活“搬进”实验,在师生共同实践下,又让实验“回归”生活,返璞归真,真真正正地突破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瓶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学习评价生活教育实验设计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