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大利雕塑艺术的精神取向

2021-06-24陆晓云

雕塑 2021年2期
关键词:雕塑意大利精神

内容摘要:意大利雕塑是一尊尊从古希腊文明历史中走来的精神化石,呈现出意大利人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宗教信仰、艺术风貌和生活审美。本文通过记忆历史源流的城市雕塑、浸透文化气息的写实雕塑、承载精神寄托的宗教雕塑三个层面阐释意大利雕塑艺术的精神取向。

关键词:雕塑、意大利、艺术、精神

徜徉在欧洲艺术之都意大利街头,眼睛随时可以感知到雕塑艺术的存在,观者被其史诗般的人文主义色彩所感染。艺术家、学者和游客品味雕塑作品,仿佛心灵也得到净化和升华。意大利雕塑内在的精神气质、时代特征与观者产生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的和鸣。

一、记忆历史源流的城市雕塑

艺术传承往往伴随着文化传播,意大利拥有多元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广场群雕、教堂塑像壁画、建筑内外装饰等体现出每一座城市的精神气度。

欧洲的学院派艺术产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中部,阿诺河从城市穿过,因此带来了艺术、经济、文化和贸易的繁荣,它成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当地的乌菲齐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绘画艺术博物馆,因陈列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等一批经典艺术家的雕塑、绘画作品而驰名。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雕塑《大卫》是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的作品。一位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裸体男子,双眼炯炯有神且凝视着远方,眼神犹在思考与抗争。米开朗基罗通过惟妙惟肖、静中有动的雕塑语言,将瞬间定格为永恒,把大卫英雄形象塑造得极富阳刚之气。《大卫》雕塑象征着意大利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表达,也诠释着文艺复兴巅峰时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境界。

米开朗基罗的创新理念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和建筑,并且得到美第奇家族柯西莫等的赏识。美第奇家族长期设立基金资助艺术家,修建了教堂和公用设施。米开朗基罗1520-1534年在圣洛伦佐教堂美第奇礼拜堂中的陵墓创作了群雕《昼》《夜》《晨》《暮》。四尊雕像呈斜倚半躺姿态,人物丰满健硕,刚柔相济,略带不安紧张和辛酸屈从的神情,是巨匠心灵的写照。《昼》表现蜷缩而扭转身躯的青年男子,刚健的外表,内蕴空虚。《暮》是一位老年男子翘腿歇息呈思索的神态,沉浸在回顾中又惘然若失。《晨》表现一位身材丰硕的女子刚从梦中被惊醒,享受着梦幻的朦胧美。《夜》塑造的女子似乎有着白日的磨难和黑夜的解脱,是对悲惨命运之人的慰籍。米开朗基罗用三维的视觉语言诠释出罗马帝国的文化内蕴,精湛的艺术形式是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的名片,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象征。

城市雕塑不一定是唯美的,但一定有温度、气度和历史厚度的。母狼哺育婴儿的故事有关罗马古城的创建,因此古罗马的城徽雕塑是“母狼乳婴”。据说罗马城创建人罗慕洛在婴儿时被仇人抛入台伯河后幸遇母狼,母狼用奶汁哺喂其长大,后被一猎人抚养成人并重登王位。传说罗慕洛杀死了仇人后,以自己名字命名帝都為罗马并确定城界。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即罗马建城日。

意大利巴洛克风格雕塑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雕塑作品取材于罗马神话故事,通过一系列恢弘雕塑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文化精神,被当时的罗马人们称为“与米开朗基罗同样伟大的雕塑家”。走进罗马城就像到了贝尔尼尼博物馆,街头作品令游人叹为观止。《圣德烈莎》是贝尔尼尼为罗马圣玛利亚教堂科尔那罗礼拜堂创作的祭坛雕像。作品表现了昏迷失神的修女德烈莎在幻觉中与天使共同沐浴在神圣又温情的万道金光中,气氛和情感表现生动。雕塑中信仰和真爱达到了高度互融,充满了巴洛克的浪漫激情和古典主义的典雅。《抢夺帕尔赛福涅》耗时一年之久,是贝尔尼尼23岁完成的第一尊雕像。大理石在他的雕琢下会似乎柔软可塑,人物肌肤弹性细滑。他还创造出“四河喷泉”“圣彼得教堂广场柱廊”以及“阿波罗和达芙妮”等经典雕塑。

二、浸透文化气息的写实雕塑

14世纪是意大利文化艺术的黄金时期,涌现了一批永垂青史的艺术巨匠。达芬奇、多纳泰罗和米开朗基罗,还有拉斐尔、吉贝尔蒂和瓦萨里等一批艺术家思考探寻艺术方向,借助布面、石头和建筑等媒介打造时尚经典。他们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和传播方式让作品焕发时代精神,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建构和繁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写实雕塑给人强烈的生命律动,唯美传神且注重细节,同时借鉴东方艺术的大气雄浑,开始注重气韵生动的意象美。雕塑作品具有生动传神的展现方式与动人心弦的精神力量,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认同。

在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洗礼堂,有一件美学价值和意义特殊的“天堂之门”(见图1)。它是雕塑家罗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耗时27年雕刻而成,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始。吉贝尔蒂以圣经《旧约全书》中的十组故事为雕塑内容,汲取了古希腊罗马雕刻的外在形象和人文精神,借鉴了连环绘画再现故事情节手法,表现人和神的生活状态和潜在联系。黄金浮雕门用透视景深原理塑造出人物位置、深度空间及建筑环境等,渗透着艺术创造力和写实表现力,笼罩着金色光芒和宗教玄秘的氛围。原件现藏于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博物馆。

佛罗伦萨国立巴杰罗博物馆,陈列有哥特式风格及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至十七世纪)的雕塑作品,收藏有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经典雕塑,是对意大利文化艺术的诠释解读。不仅有米开朗基罗的《酒神巴克斯》《圣母和圣婴》,还有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的《大卫》。多纳泰罗把中世纪雕塑精神内容与外在形式统一,将古典的雕刻理念和浪漫的艺术追求结合。《大卫》展现了一位喜悦庄重、悠然自在的裸体少年男子。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不需支撑的青铜雕塑,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件裸体雕像。大卫不再是圣经中的神,而是活灵活现的俊美少年。雕塑将形体比例、面容表情和躯干姿态塑造得十分精准,展现出一种神性和人性的永恒之美。它是多纳泰罗艺术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显现了这个时期雕塑家们对人性的崇尚和对艺术的探索。

雕塑作品蕴含着雕塑家的精神风骨。前年中国艺术界传来好消息,雕塑家吴为山(1962-)的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齐白石与达·芬奇》落户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成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相关活动的亮点。作品由齐白石与达·芬奇两位艺术与科学的人物写意雕塑组合而成,是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首次收藏陈列的中国雕塑。吴为山作品中的两个雕像既是中意艺术家中的翘楚,又是两尊文化艺术的化石。吴为山用中国精神和智慧打造出雕塑的神似和形似,是中国文化在雕塑创作中的凝结、融渗。

三、承载精神寄托的宗教雕塑

欧洲文明的发展与宗教密切相关,建筑、雕塑、绘画都可以从宗教那里追根溯源,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可以用基督教文化来概称。普通民众对圣母、圣徒和圣物的崇拜具有普遍性,因此宗教信仰兴盛和世俗文化繁荣相互融合,并且留存了一批取自基督教传统信仰题材的雕塑。

《哀悼基督》依据《圣经》故事表现基督从十字架上卸下后被圣母玛利亚抱起的画面。作为基督教中重要的主题,许多艺术家将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或者是圣母将他的尸体抱在怀中痛哭悲哀。然而米开朗基罗1498年创作的写实大理石圆雕《哀悼基督》(见图2)中圣母表情凝重、典雅娴静,默默的注视怀中膝盖上去世的基督,悲痛哀悼隐忍在心,用全身的力量想将儿子托起。基督身上掛着伤痕,仰头向后、右手下垂,闭着双眼沉睡不醒,失去生命的躯体似乎特别沉重。裸体的基督雕像肌肤弹性和着衣圣母雕像衣裙褶皱反差鲜明、质感对比。仔细看圣母绶带上还刻着米开朗基罗的名字。该雕塑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在宗教的氛围中展露了人文主义的精神,人们朝拜宗教圣像的同时更是充满对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景仰。

四、结语

意大利雕塑艺术作品经过国家更替、战争洗礼,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依然散发着不朽的魅力。虽然主题多元、样式庞杂,然而在线条变化、形态组合、色彩搭配和材质选择上具有典型古罗马时期的文化特征,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岛人的审美取向。以上所举雕塑作品,尽管呈现主题内容不同,作品的取舍角度也有差异,而雕塑艺术中所浸润着的人文关怀、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是相通的,也是意大利民族性格和文化风貌所在。追思敬仰意大利的雕塑大师,探究意大利城市雕塑艺术的精神取向,为当代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创作方向提供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陆晓云.意大利家居设计中的艺术感知[J].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04):106-111.

[2] 吴为山.用经典作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中国艺术报, 2018.3.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楚辞图像整理与研究”(19BZW056)

猜你喜欢

雕塑意大利精神
巨型雕塑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的破烂雕塑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写实雕塑
拿出精神
意大利
前人栽树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