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相 转化 意象——略论雕塑《八女投江》艺术特色

2021-06-24李烜峰

雕塑 2021年2期
关键词:悲剧性转化意象

李烜峰

摘要:雕塑创作本体语言的延展和创作者的造型习惯、认识及文化结构之间的关联,是否能实现主题性美术创作或现实题材创作的当代性转化,是现在美术创作者绕不开的话题。《八女投江》雕塑创作即是对这个问题的实践性探讨,本文围绕破相、转化和意象对这一主题创作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破相、转化、意象、悲剧性

“八女投江”是一个悲壮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中国东北地区,八位女战士用年轻的生命换取了抗联主力的成功转移,最后投入乌斯浑河英勇就义。“八女投江”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弘扬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正是新时代的需要。雕塑作品《八女投江》既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又与以往的同类型创作不同,它是一件与创作者自身雕塑语言融合的共生体,这件作品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获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铜奖。

《八女投江》雕塑作品的艺术特色或可总结为:破相、转化和意象三个方面。

破相

漂亮的东西未必是美的。——维特根斯坦

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的选题,一种极具纪念性特色的艺术门类,人们很容易联想出雕塑作品的样子。具有气宇轩昂的姿态,优美英俊的脸庞……“红、光、亮”和“高、大、全”就是此类题材的“品相”。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很难吃饱饭,大多都营养不良,粗糙、憔悴、窘迫、无助正是她们的生活写照。这些“丑”的因素更能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我在罗丹雕塑作品《欧米埃尔》和凡·高的画作《吃土豆的人》发现艺术作品中“丑”的无穷魅力,正如批评家所形容的“非凡的丑陋”“庄严的丑陋”。罗丹曾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所以表现“丑”就成了雕塑形象塑造首要问题。我雕塑的女战士有的眉头紧锁,表情痛苦,有的惊恐,有的害怕,有的紧闭双唇等等。所有形象都力求对美的、健康的、光明的程式化英雄形象的“破相”。人物的五官造形除去浓眉大眼,鼻直口阔的标准英雄形象模式,或有细细的眼目,淡淡的眼眉,高高的颧骨,平平的脸庞,这正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朝族女孩的特征;或有宽宽的颧骨,方方的下颌,扁平的鼻梁,厚厚的嘴唇,力求表现出大山里女孩的质朴和敦厚;或有紧咬嘴唇;或有张大恐惧的眼睛;或有颤抖着、疼痛着……一切看似不那么美的都在这里放大,我从“丑”中获得了美的震撼,并将其贯彻整个雕塑创作的始终。

人物的服饰与衣纹塑造也因循着“破相”的原则,它们是被冷风吹起的,是被炸破的,是挂满泥浆的,有的是浸透了江水負有向下拖拽力的,头巾、腰带、布包、水壶、弹药袋、枪支等等都没有非常具体的塑造,将其融化于弥漫的硝烟之中,物体、形体与塑痕“迹化”成一体。这一系列的塑“丑”与“破相”也在表述着广义的美感,李斯托威尔说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在雕塑形象的塑造上减少了柔和的曲面、弧线等因素,用以平直、爽朗的直线和平面来表现形体关系,平面和直线的大小、长短不断切换与互渗形成了对顶光的不同角度的接纳,进而产生了无尽的色阶变化,雕塑的形象也由此掩映出来。

转化

文化是一种习惯,或至少是一种以习惯为前提的行为模式。——维特根斯坦

雕塑做为立体的、空间的造型艺术,它相较于绘画有着量感和触感,以及实体材料的优势,同时也有其不足,比如:宏大场景、叙事性、色彩、悬空事物等等关系的表现。电影艺术是融合了戏剧、绘画和雕塑的特色,它能全方位地表现人、事、物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有不可拆分性,正如莱辛评价《拉奥孔》时所说:“所有的物体不仅存在于空间中。它们持续不止,每一个瞬间的表象和关系组合既是前一个瞬间的产物,也会成为下一个瞬间的起因,于是也就成了当下的活动中心。”雕塑《八女投江》在运用了电影分镜头的构图原理,即在相互关联的前后画面中选取一个最为恰当的瞬间,使当下的情节成为之前一切人物活动的“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即将发生的人物活动的“因”。一切人、事、物都悬停在此刻,瞬息之间完成物象、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雕塑的人物动态很好地运用了张力法则,它内部有一条内收的引力线,人物的动态定格在转身投入江水的瞬间,内卷的势力,向外侧拱起的背部都很好地传达了当时的紧迫情势,人在危险来临时的本能反应,将背部做为最后的屏障,人性和叙事以及雕塑的张力在此合而为一。雅克·朗西埃曾提出:“一件作品的存在,像一个自足的单体,只要它本身表现出一个开放整体的力量,而这个整体,超越任何结构上的完整……戏剧性的行动和雕塑表面,它们基于同样的现实,即这生动的宏伟表面的变动,而将它扰动和改变的独特之力,叫作生命(la Vie)。”多彩的表面交接、穿插和切换完成对立体的塑造,并呈现出运动、渗透及转化的特性。黏土做为雕塑创作的第一材料,它柔软、流畅,甚至可以像油彩或水墨那样有可“画”性,这使现实和艺术之间,相与非相之间的转化过程变得容易实现。这个转化究其根本就是虚实的转化,有无的转化。“蒙养”和“生活”是石涛在其《画语录》里提到的艺术主张,对我的雕塑创作有着指导性作用,雕塑的整体建构到局部塑造都因循:蒙养——生活——蒙养的规律,包括我每划的一灵做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机存在于雕塑整体之中,它们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意象

美在意象。——叶朗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的终极在于”意象”,审美活动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造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是“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的世界。可见意象具有超现实性,是对现实的延展和升华。相较西方“表现主义”的以个体为中心而言,意象更有宏大的整体生命观,它讲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是“道”——“气”——“象”的联结,“气”因循“道”而生“象”,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也把“气”当做“象”的载体。现代科学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世界的本质,从而证明了中国“气”论的合理性。《易传系辞传》里提出:“立象以尽意”,首次将“意”与“象”关联起来。

现在我们谈的意象就会联想到写意绘画,其中自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并不仅是“逸笔草草”或“似与不似之间”外在表现,也不单指立象的模糊性和混沌性。它更是一种凝结了的生命精神。纵观《八女投江》的雕塑意象,从其相上看,犹如山川、峰峦般的坚强,其间纵横的沟壑、突兀的磐石都传递着一种永恒感,这时山的属性与人的形质融合为一种生命意象。雕塑整体犹如虚空中的“气”逐渐按照一定的规律凝结成了“象”,它包含有无、生灭、阴阳等等矛盾关系,这种意象的表现也始终贯穿着沉郁与飘逸两种文化内涵的融合,可见其中能展现人类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有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有“沉郁顿挫,淋漓悲壮”的质感。同时,雕塑的整体意象又饱含自由、飘逸的形神塑造。被风刮起的乱发、围巾和褴褛的衣衫,凌乱的指向虚空。这是对道家“逸”的境界表现,追求自然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放逸情趣,体现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由超脱的精神。

从其性上看,悲剧性是《八女投江》雕塑的精神内核,叶朗这样描述悲剧:“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悲剧。”雕塑中表现:被弹片刮伤双眼的伤员;手臂流血的战士;刚从炮弹坑里站起,满身污泥的女孩;踉跄扛起伤员的小战士;转身将小女孩揽入怀中保护的大姐;紧闭双唇义无反顾的战士。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表现着她们的悲剧性“命运”。悲剧性不仅能引起怜悯、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它更能体现牺牲的价值,虽然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但却仍是一种“调和”和“永恒正义”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意象也铸就了《八女投江》雕塑的精神本质。

结语

理论和实践是一个艺术创作者的双腿,缺一不可。在对意象精神的观照当中思考雕塑创作的表现问题,在以心中审美意象为表现目标的时候,就摆脱了物象、事件、情节等等现实世界的束缚,一切都变得游刃自由。在文、史、哲综合学科的作用下,雕塑面貌从叙事表述升华成悲情的诗性表达。主题性题材如何与创作者的造形语言系统相结合是当今雕塑创作的关键问题,现在所倡导的文化自信,更要植根于艺术本体问题,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古典美学思想,以人为本,观照当下,放眼世界,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民族欲实现伟大复兴的当下,学习和继承本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国文人画精神和意象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也正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一种回应!

参考文献:

[1] 维特根施坦.论文化与价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 雅克·朗西埃.美感论[M].商务印书馆,2016.

[3] 威廉·塔克.雕塑的语言[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4] 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 罗莎琳·克劳斯.现代雕塑的变迁[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悲剧性转化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来自林间的风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