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塑晚霞,霞满天

2021-06-24朱尚熹

雕塑 2021年2期
关键词:雕塑家罗丹雕塑

朱尚熹

罗代奎老师与我见面没有几次。最早的一次是在90年代中。当年我随行我们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个雕塑团队,在时任副所长张绍臻老师的带领下,去甘肃省博物馆为博物馆雕塑家龙绪理先生的作品做泥塑放大。休息期间,造访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是计划中的事。在他们工艺美术研究所,第一次见到了何鄂老师,同时也就见到了罗代奎、汪兴中老师。当时王志刚是他们研究所的青年雕塑家。我和罗代奎老师一见如故。我想,一是因为他一开口的四川口音,二是因为他的健谈和那种讲四川方言才具有的幽默,还有就是我们雕塑人所津津乐道且心领神会的同行话题。总之,我们聊得很是投机。就是在那一次,我们一到了他们研究所的办公室,就看到了何鄂老师正在使用石膏直接塑造一件雕塑小稿。记得当年,环氧树脂玻璃钢翻制技术刚从川美雕塑系往全国扩散不久,也就在那一次,罗代奎老师津津乐道地给我介绍了他的玻璃钢镀铜方案。他的方案可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化学方案,而是一种“物理”方案。他的方法是,往玻璃钢雕塑上薄薄地铺上一层铜粉,薄得来如一毫米厚那样,粘结的媒介就是环氧树脂本身。然后再在上面轻轻地打磨,或者任其氧化,最后的效果活像青铜铸造的东西。他说这是他的发明和尝试,还给我们看了几件镀铜后的作品。再往后,那就是2017年,因为何鄂老师在策划一个全国性雕塑活动,我作为被邀请过去的艺委会成员之一,再次在兰州见到了罗代奎老师。那又是一次川话狂抡,非常开心。言谈中得知他退休后开始了”纸塑“的创作,听说还凑了一大堆东西了。随行的青年雕塑家徐悦翔,还给我看了在她手机里留着的罗老师的部分作品照片。我好不震惊!顿时,我的想法是应该给罗老师做一次个人纸塑作品展。为这事,我还真的与西安美院雕塑系主任,罗老师曾经的同事王志刚老师讨论过《雕塑》杂志与西美雕塑系联合为罗老师做展览的事情。不过,后来又被罗老师给我来信婉拒了。他就是觉得太麻烦大家,他说如果有事邀请他参展是可以的。就这样,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下来。近日,春节期间,在电脑里折腾资料,再次阅读到罗老师给我的资料和作品图片,忍不住要为他编辑一次纸塑作品的微信展。在防控疫情成为常态的状态下,网络雕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推广形式。为罗老师做一次纸塑雕塑网展,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选择。网展前,与罗代奎老师通了一次话,那又是一頓川话狂欢。他今年84岁高龄,耳朵不好了,电话里声音嘹亮。我作为一位具有逗哏角色的倾听者,一路下来,听他聊了半小时。聊生活、聊雕塑、聊艺术感受、聊灵感、聊纸塑方法、聊创作计划等等,等等,滔滔不绝。

罗代奎老师的纸塑就是在退休以后才开始尝试的。他的动力很简单,一就是退休在家的环境变了,没有了工作室,没有了可以在工作室操作的泥和石膏,既有的条件就是住家的环境和报纸。二就是永远也无法泯灭的雕塑追求。与普通人所区别的就是他作为职业雕塑家对空间中团块形体的痴迷,他不能够因为离开了工作岗位就离开了雕塑,潜能驱动着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要尝试某种延续自己雕塑生命的可能性。三就是作为雕塑家的那份动手热情。罗老师天生一个动手的造物者。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与工艺手段的经验。长此以往,造物劳作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于是报纸、铁丝和乳胶就是他退休雕塑生涯的三大材料,笔刷、刻刀、锉子和砂纸就是他塑造晚年的基本工具。20多年的纸塑创作,朝朝夕夕。他说,报纸天天有,不够用时,到处可以收集,不用花钱。至于乳胶,买一大桶也够用一年了。铁丝用得不多,也好买。就这样,他的纸塑作品也就一件件地积累了起来。后来,他的纸塑作品不仅仅照样参展,而且还有人出钱来收藏。言谈之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智塑晚霞,霞满天。

罗代奎老师的作品,他称为“纸塑”。他说将纸粘上胶以后可以团成体积,在塑造中,如果将沾胶的纸棚起来就形成了雕塑的凸起。低的地方往下按,高的地方往上棚,这就是雕塑的加减法。他甚至把这种做法叫“棚塑”。我看了他的作品比较震惊的是,他居然不仅仅用纸这种材料来模仿了泥塑或者石膏的塑造效果,甚至还模仿了石雕的肌理。塑造中他要使用刻刀、锉子和砂纸。最后上颜色做效果,除了石雕效果以外,还可以做出仿铜的效果。看看他做的《风雨同舟——温家宝胸像》,怎么也想象不出那完全是拿纸做的,如果你去搬动这件作品的话,又很轻,完全颠覆了作品的视觉重量。一方面我感叹罗老师的手巧,另一方面我感叹纸作为雕塑材料的背后潜力。不过,从雕塑的当代材料观来看,我还是觉得拿一种材料去模仿另一种材料的感觉,未免显得观念传统。纸塑雕塑的最后效果应该坦露出纸作为媒材的特质,即报纸的揉、捏、贴作为语言应该直接表达,并保留在成品的最后效果上,而不一定非要锉、打磨,上色。从这一角度讲,我更欣赏《虎03号》《马头琴》《书生》《树之精灵》等作品。我觉得,这些作品更具纸材料特性。我的这个观点与罗老师交流过。

罗老师的纸塑作品,从艺术风格上看,具有鲜明的西部风:奔放而具有高原般的浪漫主义气质。气韵奔放且质地古朴,小东西里能见到浑然一体的气势,一点也不拘谨于细枝末节。我相信这与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土地有关。他喜欢做舞动的题材。体量的临空和欢腾流线被他在以纸和铁丝为架构媒介的表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河西走廊是汉文明的宝库,从罗老师的作品中我们所感受到的那种量的滚动和线的连贯就是汉文化的基因所产生的效力。还有一方面,那就是罗老师作品中的现实生活气息非常地浓厚。在电话中,他告诉我,他现在根本不想看画册和杂志了,只管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在散步的过程中、在候诊的大厅里、在家务劳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敏感创作灵感的潜在性。他说他天天在读“天书”,读家里墙上的墙皮和洗手间墙上的污渍、读路上的石头和野草、读插肩而过的人、读候诊室的天花板等等。用他的话说,是在发现“美”,阅读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由此产生了许多创作计划。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坚实的生活基础,每一个体积的拿捏和每一条曲线的推敲都有在生活中发现的形式语言。可以肯定,这样的作品就能抓得住人,留得住人的脚步,耐看。

我想了想,罗代奎的纸塑作品至少对我们的雕塑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性价值。

首先,雕塑家的退休之路到底该如何走?雕塑是美术里面的重工业,雕塑家们退休后没有了可供创作的空间,也没有了雕塑的各种材料,更不愿意花钱去做硬质材料的作品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没有了体力。我们经常聊到的话题,那就是雕塑家退休后习书法,画国画。我在此推出罗老师的案例倒不是建议退休雕塑家都去做纸塑,而是倡导他那种利用身边的材料去开辟自己雕塑生涯新天地的智慧。做不了大的,做小的;不花钱,少花钱照样可以做雕塑。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愿意去延伸自己的雕塑生涯,就有可能设法办到。

第二就是对于那些青年雕塑家,同样具有启示性意义。尤其是对我们的青年学生们。毕业创作没有必要去拼尺度,拼花钱。我们的评委先生们往往又在豪华、繁复和技术难度上进行着误导。不是吗?今天现当代艺术中的巴洛克风气盛行。这

样的情况,真的应该值得警觉。我们今天应该回归到艺术纯粹性、简洁性、淳朴性。在创作理念中应该倡导生态、节约、就地用材和以小见大。我想,这才是今之时代所需要的,这也是今天的时代性所在。

时至今日,雕塑材料没有了边界,一切材料都有可能成为雕塑的材料。一切境遇和条件都完全有可能成就雕塑家自己。最早的案例要算布朗库西了。布先生在罗丹的工作室去了一个月就發现了罗丹的重大短处,那就是罗丹的价值观是做室外纪念性雕塑,接大型委托任务。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罗丹一辈子所做作品再多也就屈指可数。然后布朗库西想到必须另辟蹊径。他的方案就是在工作室“造物”。他觉得雕塑家不一定非要做人物,雕塑家不一定非要做委托性雕塑项目,在工作室,使用材料造物,照样可以成就自己的艺术,成就自己的作品,最终成就艺术家自己。如果排除作品的尺度因素,从具有作品完整性的角度来看,布朗库西作品的数量是海量的,远比罗丹多。而罗丹库房的东西虽然照样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残肢断腿,是作品的草稿,或者是作品的某些局部。至少罗丹自己也不会认为它们就是完成的和完整的作品。到了60岁,布朗库西得到了唯一一次做室外纪念性雕塑项目的机会,那就是1937年在他的罗马利亚老家建立的《无尽柱》《吻之门》和《寂静的桌子》三件套装置作品。仅仅就一次机会和一组作品,其影响力足以撬动罗丹一生的大型作品。这,就是智慧!

还有,欧洲的贫穷主义源自一帮奋力出道的青年艺术家,他们往往靠做另一份工作来维系自己的艺术梦想。哪有钱去雕刻石材和做青铜?于是就用身边的日常材料做雕塑、做装置、做行为,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了一个影响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学派。

第三,那就是为自己做雕塑。据罗代奎老师的个人感言,他说,退休前在工作岗位,天天应对的都是需求性雕塑,要么是社会雕塑项目的需求,要么就是各种展览的需求。没完没了地做稿子。他说自己就是个模型工。好了,退休后所做的纸塑作品,件件都是自己想做,件件都是为自己的雕塑理想而作。生活中产生的灵感,立马就动手实现,没有了另一方的要求,也没有了工期的逼迫,有的就是自己内心的驱动和与空间形态和纸质材料进行对话的痴迷。一辈子雕塑生涯,终于到了晚年,开始专注于雕塑语言的思考和研究:或体量的、或空间形体的、或传统韵味的、或材料与方法的等等,等等。雕塑造物的“重工业”本质好像生来就应该为人造物。其实这是不对的。雕塑家照样可以像画家一样,为自己创作作品。这样的话,我们就释放了在社会性雕塑项目中所遭受的诸种牵制和压力。从现代雕塑史的发展来看,往往是这种艺术家工作室的实验性作品在承担着推动雕塑历史进程的重任,而不是社会性大型雕塑项目。

第四,在数字化降临的今天,罗代奎老师的实践同样具有启示性意义。我们肯定没有必要一路赶时髦去追寻数字化。而罗老师的纸塑,在今天数字雕塑迅速普及的语境下,照样显得是那样地炫酷。他的案例告诉我们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守望是多么重要。

雕塑的本质告诉我们,雕塑家的思考就在手上,在鲜活的材料中,在鲜活的方法中。而以最为广泛的和最为鲜活的雕塑经验为基础的雕塑理论建构才有可能变得有效和有用。

猜你喜欢

雕塑家罗丹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四居室平面图》
写实雕塑
罗丹手稿
雕塑家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