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师·恩德与艺术

2021-06-24闫淑芬

雕塑 2021年2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闫淑芬

人生总有难以忘怀的事。1978年年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的高庄先生带领韩问、金宝升、王晓林三位先生到河南省培训河南三瓷(汝瓷、钧瓷、唐三彩)设计人员,我有幸被洛阳唐三彩美术厂选入到培训班。三个月的时间,从如何观察陶瓷器物,绘图技艺到设计方法、从理论到实践,每天的课程满的无喘息时。尽管在唐三彩美术厂已经工作了三年,但是在这三个月中才知道什么是艺术,这条从艺的路该如何走,也从此与泥巴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回想,正是得到了艺术圣殿里德高望重的前辈艺术家的指引,才在这条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在这三个月的启蒙教育后就告别洛阳到北京继续跟随老一代艺术教育家就读受教。

素描课是周成标先生上的,清晰的记得第一周是画以色列大卫王的石膏头像,七天从早到晚不出教室的画,最后一天结束作业时自认为完美,因为在入学考试前已经画过无数次石膏像,而且是全身像,仅一个头像画七天给完美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可是周先生看后说鼻子的型不对得重新画,我不舍的用尺子量了后对周先生说,就差一条线而已,周先生说:“生和死也就差一口气”,拿起橡皮把鼻子擦了,我又重新审视这幅素描作业。之后的几十年每当作品最后想停下结束时,周先生“生和死就差一口气”的话就又会想起。对艺术如此一丝不苟的精神、一丝之失天壤之别的教导何其重要。

我们班的毕业设计是郑可先生带我们到宜兴完成的,在宜兴的两个多月中,深深被已是70多岁的郑先生的充沛精力感动,一大早他就在工作室等我们,和我们同吃一样的饭菜,重复说“每天八小时工作时间不够,不够……”关于创作郑先生讲的最多的是“线条”的运用,多年后翻开课时笔记,重温“我们不仅在艺术上用线,我们还有生命线、路线、海岸线、航空线、宇宙间的经纬线”的话语,感知郑先生视野的宏大,那是拥有的整个宇宙观。是的,中国传统画中的文人画、工笔画、白描、线描无一不是由线勾画出的精美绝伦的杰作。中国敦煌、麦积山、龙门石窟的壁画和石雕均由线的韵律表现。线造就了中国艺术、东方艺术,毕卡索如是说“我对东方的一切都很着迷,西方艺术比起东方艺术的大面包,不过是一点面包渣而已”。此言偏激却也道出东方艺术的伟大。吴冠中先生的“由线组成块与面,由线织出远与近,由线刮起了风,由线渲染了苍茫大地”道破了线型美的天机。直线的刚毅通透美,曲线的婉转流畅美,圆线的滚动美,折线的顿挫美,它们之间相互转换又构成交响乐般起伏跳跃美。

除了能看得见的实线,还有看不见的虚线,在为小区老人上太极拳课时,始终离不开线的走势,太极拳就是用双手在身体的上下左右划线。一次去看一位老年朋友,她是当年伴演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虽然84岁了,举止间仍然优雅犹存。她说她的一生不是直线,弯了好多次,她唯一的女儿30年了没有给她打过一次电话,这不就是郑先生讲的生命线吗?

就“线”的话题可以宏篇巨论,2016年我应邀参加由荷兰纤维编织艺术家玛丽斯Maliese女士策划组织的在德国贝德布赫豪Bedeburg Hau 市举办的国际艺术家创作营活动,玛丽斯女士已经组织了多届,每届的主题不同,这次的主题是“线型艺术”,每位艺术家自由选择材料创作。我购买了七彩金属丝,用绿、赫、金、银四色编出一年四季不同的花草,草丛中有四个人形,花草是变形的,人形偏具象,题名“草木一秋”。展览的那天坐在轮椅上的一位白发老人在“草木一秋”面前久久默看,我想她可能没有看懂,因为用英语翻译不了汉语语境的“草木一秋”,展览卡上题名一栏我写的是“无题”,问她需要解释吗?她说“我懂,你想表达的不是这些花草,而是人生短暂”。看她眼中的泪,融化了我的心,也回馈了金属丝磨破手指的疼痛。

来自葡萄牙的女艺术家玛赫塔margetar,是美院摄影系毕业的,曾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不仅艺术有造就也有出众的人格魅力,她选的材料是树叶,我在帮她去树林里采树叶的路,得经过二战烈士墓场,其中一个墓碑倾斜了,她很自然的蹲下把墓碑周围的土用手扒开,把墓碑扶正,又找到几块石头加固墓碑,真可谓小动作尽显深度。她将树林里采的10几大麻袋树叶铺满大厅,在这些树叶中刨出50公分宽的线路,大线路中套小线路,展览当天她在露出地面的弯曲线路上边走边唱,随后有观众进来和她一起手舞足蹈。一天晚饭后聊天,我问玛丽斯女士怎么会想到“线”的主题,她说既然是国际艺术家创作营,一定会有中国艺术家参加,我们互相学习。可见线的蕴含意义。

高庄先生退休时我已留校工作,他把自做的三把黄杨木工具送给我,他说就是用这三把工具做的国徽,这时我才知道高庄先生是由林徽因,张仃,高庄组成的中国国徽的设计成员之一,而制作是由高先生一人完成的。高庄先生每次进教室除了讲创作,讲工艺,有时动手改作品,没有任何额外的话,总是安静而慈祥。1992年我带着这三把工具跨出国门,每当手握这工具开始工作,有如高先生的教导在耳边“直线一定要挺直,曲线一定要曲的漂亮”。2003年在安特卫普市艺术创作室当教员时,一天下课后找不到其中的一把,像丢了魂魄吃睡不宁,就发动我的学生几乎翻查了花园中的每一片叶子(几天后在新的背包底部发现了)。

难忘在祝大年先生工作室工作的四年间,祝先生对我的培育。祝先生的一件表現历史的浮雕作品,是我在祝先生的指导下从打泥板,拓稿,刻线,分层次完成的,祝先生从家中带来中国汉画像砖、埃及的浮雕及世界各地的浮雕作品的印刷册给我看,并说看一遍不够,多看几遍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浮雕。这块浮雕中直线部分我是用直尺放在泥板上刻的,祝先生看后说还不够挺拔,这种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人敬仰。老一辈艺术教育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是我们受教者灵魂的塑造者。

我的“和平之手”作品也称“手(守)护和平”“和兴天下”的创作,使用的是线条造型,它是手与和平鸽的结合,大拇指变为和平鸽的头,四指展开像和平鸽的尾。寓意简单明了,人性文明是生命与宇宙的规律,用“和”走向归元归本。在山东华艺雕塑公司放大制作时,德艺双馨的雕塑家李友生老师看到小稿即说,是很典型老中工美的风格。2012年一经亮相便受到推崇,先是中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报道,中国外交部等80多个网站跟随报道,德国一记者称它是“美好世界的圣像”,在西方只有耶稣基督的像被誉为圣像,可见人们对和平与美好的向往。

艺术创作无非遵循四个字:内容、形式,可见内容的重要性。你想告诉人们什么?这是每位艺术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艺术家灵魂的暴露,暴露你所读过的书,所想的事,而且是只有你才有的。另外也和你生活的年代,受过的教育息息相关。看毕卡索的扭曲的人类面孔的作品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因为他身处战争时期,人性的撕裂、苦痛的纠缠,他的作品被心理学家荣格说是在焦虑之中做出的怪诞与偏执,是冰冷与凄惨。

我们强调艺术的功能性,艺术对社会的贡献,艺术应该是积极的。刚到比利时的上世纪90年代初,常去现代艺术美术馆看展览,看着著名艺术家挂在墙上的破旧裤头袜子的作品琢磨的疲惫不堪也不懂,也想与时俱进强迫自己明白和接受“颓废美”,看材料看艺评,仍然不懂‘颓废美美在哪里?美学大师黑格尔“美即艺术哲学”的名言阐述了艺术创作的原则,美术,就是要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美。艺术家的职责(我认为艺术家和教师、律师、医生从事的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使命),就是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因为人性需要引导才能警醒。

艺术的作用有多大?2003年和2004年在安特卫普市政府下属的机构艺术创作室当教员,这个创作室是特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士开设的,必须有心理医生写的证明信才可以来。进来的学员可以用提供的所有的免费材料,在教员的指导下做作品,宗旨是用艺术医治心灵之伤。此机构建立70多年来尽管每年都有自杀的,但是治愈者众多,可见艺术对人心灵的作用之大。至今忘不了第一天走进创作室的情景,别的工作室的学员在我的课室的窗外探头探脑的看,是因为我是唯一的东方人。两年合同临期前,市直管此机构的领导埃尔汶Erwen先生招我到他的办公室,说想把创作室交给我管理让我续签合同,不假思考拒绝是因为已累到极限,失眠和关节疼痛。每天面对被生活重压下所摧毁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他们的教员,如何引领他们从黑暗,绝境中走出来,一份责任和担子逼迫自己释放全身心的解数,找方法和途径,常常半夜打开电脑找“艺术心理学”“艺术与人的关系”等的词条。三个月后,其中不说话的学员会主动和你聊心事,对生活有了热情。午饭半个小时时间也是解答问题的时间,诸如:你的衣服是丝绸的吗?当你回答完丝绸的产地,生产工艺和与其他布料的不同之处后,还有他们各种好奇的问题,他们的转变是艺术的作用。至今18年过去了,仍有学员保持联系而成为朋友,用心换来的热爱归功于艺术的功能。一次乘火车,时间充足,就到火车站一层“和平之手”的竖立处看看,一位中年女士走过来对我说,她乳腺癌手术后她丈夫要离开她,心情很糟,她会到和平之手前的石凳上坐坐心情就平静一些,原来艺术影响心灵这么直接。艺术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桥梁,只要是美好的,积极地,正面的都会使人情不自禁的接近和向往。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会直接影响观者的情绪是不容置疑的,比利时著名心理美学家吉尔塔·史密斯Gerda Smets,她的专著“审美判断与唤醒”阐述了她如何为审美判断找到可靠的科学的理论根据所做出的努力,她研究的领域是信息理论,她说,不确定因素,比如让人猜不透的艺术作品会导致人的不愉快,信息不能繁琐多余,过多重复会令人生厌。遵循这一理论,社会想和谐的前进和发展,文化艺术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不可低估,“入眼即信息侵入”的事实,需要每一位从事艺术创造者认真思考和努力去澄清艺术的原则。避免出现讲述贫乏灵魂的作品。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