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文化守望者的别样人生

2021-06-23梁路峰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阿九文化站红色

梁路峰

红色圩镇的真汉子

草林,1928年1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创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第一个红色圩场。它是湘赣边界大圩场之一,曾有“一唐江、二营前、三草林、四大汾”之称。

圩场上,毛泽东旧居、红色展览馆、红军广场、裁判所、红色初心馆、红古绿景观就像闪闪的红星,布满了圩镇,灿烂如珠;一条蜿蜓的小河穿越圩镇,一座古浮桥横跨两岸,增添了小镇的水乡情调;沿河两岸的米行、茶座、店铺,栉比鳞次,吆喝声、叫卖声,响彻于耳,红色圩镇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圩场上,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文化人,人们都喊他为“阿九”。

阿九叫谢九玲,许多人以为他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其实他是一位正方脸、皮肤黝黑、浓眉大眼的汉子,脸上常带笑意,但不失饱经风霜的凝重。

阿九是我三十多年的至交文友。1991年,他高中毕业应聘到了草林文化站工作,从此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红色圩场这块净土。

从红色圩场大街走进一条小巷,便来到了草林镇文化站,阿九满脸笑容在门口等候。他领我上楼,走进一间满室书画的屋子,屋子中间有三张长桌合起的阅览桌,两旁是琳琅满目的书籍,进门是一方借阅台。三名读者兴致勃勃前来借书,阿九连忙为读者选书,办理借阅登记,这就是阿九坚守了近三十多年的文化阵地。送走读者,阿九领我参观了他的办公兼荣誉室,墙上挂满了奖状,有新闻类的,有文学类的,也有文化部门的奖项。

我已经许久没来过草林文化站了。阿九的办公室和閱览室与十年前大不一样,图书架是新的,图书架上的书籍也全是新的,书香满屋,温馨明亮而整洁。

我感到惊讶,看着阿九,问他,早年的那些书呢?阿九似乎明白了我想要问的,他说,那些旧书基本进了农博馆,这些新书全都是近两年我个人掏钱买的……

我想问阿九的工资涨了没有,可话到嘴边又不忍心,透过阿九的目光,他的脸上有笑容,阳光灿烂。

30多年了,我难以想象,阿九是怎么守住这家省级“百强文化站”的?见过阿九的人都会说,他是红色圩场的真汉子,不理解他的人都说,阿九是一个文化傻子,从他凝重刚毅的目光中,我捕捉到了他守望红色圩场文化的艰难历程和执着追求。

初生牛犊的农技迷

1969年2月,谢九玲出生在草林镇溪下村一户贫农家庭,从读初中开始,他就喜欢读书看报、写日记、写心得体会。1986年高中毕业回到家后,他喜欢上了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书籍,对发展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产生了极其浓热的兴趣。于是,他订阅了十余种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阅读了大量书报,强烈的求知欲,为他种下了一颗科技兴农的种子。

爱好成就了谢九玲的梦想。1987年,共青团江西省委与江西农大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得到消息后,谢九玲拎着一个小背包,从草林出发,第一次踏上了去南昌求学的道路。三天培训,谢九玲激情满怀,回到家后,主动担任了村里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员,这一年,他让20多户农户收获了栽种食用菌菇丰收的喜悦。尝到了甜头的谢九玲从此更痴迷农科技术的钻研了。通过实践,他把经验写成文字,先后在《农家乐》《江西科技报》《致富快报》《农家致富顾问》等报刊发表,如《蔬菜栽培的土壤与季节的管理》《段木栽培黑木耳高产技术》《大白菜的土壤培植管理的探讨》《稻壳废纸栽培平菇凤尾菇技术》等文章均在省级报刊发表,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谢九玲成为当地一名科技土专家,他利用学到的知识为乡亲们提供免费服务,他既是农家乐的义务技术员,又是当地农民兄弟的贴心人。

随着农村科技普及的需要,谢九玲开始关注农村文化生活,对草林圩镇文化建设格外关注。他开始有了从事写作的念头,写红军在草林的故事,写红色圩场建设的日新月异。当他得知圩镇有一位离退休老干部郭斯行在办文化站的消息后,三天两头跑到文化站去做义工,拜郭斯行为师,帮助文化站写黑板报、办站报、做文化站的宣传员,收集整理报刊,郭老也喜欢上了这个勤奋的小伙子。相处一段时间后,谢九玲发现郭老是一个值得宣传的典型人物。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写了一篇题为《豪迈乐观的人》的人物通讯稿,投给了《江西日报》,没想到,五天后竟然发表在《江西日报》田野风专刊上。从此,谢九玲更加坚定了自已的写作信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产物的香饽饽,草林文化站在郭斯行的精心打理下成为全县的文化典型代表,许多有文化的人都想挤进文化站,成为红色乡土文化人的传承者,谢九玲便是其中之一。

1991年4月,谢九玲通过草林镇政府考试考核,顺利被招聘为草林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谢九玲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从头学习,从图书管理学到文化站规范化建设,以及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走向成熟。为使自己尽快跟上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工作发展的步伐。谢九玲学会了摄影拍照,办起了艺术照相馆,他的摄影作品《乡村影楼》发表在《江西画报》杂志,还被评为优秀作品。之后,他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摄影、文学作品上百篇,小镇里的乡亲都称他“文曲星”。

文化站是群众文化的根基,为了做好群文服务,提升红色圩镇的文化氛围,谢九玲还学会了排戏,组织了一支业余文艺演唱队送戏下乡;学会了放数字电影,把电影送到了农家院落;学会了电脑瓷像制作,为村民提供便利,并建起了一个贮藏图书上万册的图书馆。2003年,草林镇文化站建成了遂川县图书馆草林分馆,贮藏图书11000余册,报纸杂志200多种,各种学习软件光盘1600张,藏书总价值38万元。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约2万人次,接待查阅资料的农民5000人次,图书流通量超常活跃,成为草林红色圩镇的文化乐园。

为了丰富圩镇文化生活,谢九玲筹办了《峨峰》杂志,他主动担任编辑工作,向知名作家、乡镇干部、农民、学生、社会基层群众约稿,把《峨峰》杂志办成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满腔热血的文化人

谢九玲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村民们大凡有喜乐事,总是要请他去拍照摄像,在农村婚姻喜庆的场合,你经常能看到他肩扛摄像机在人群中穿梭。每当村民看见自己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高兴极了,纷纷夸他:“谢站长,你让我长脸了呀!”

数字电影进乡村了。每逢村民有喜事,谢九玲就会带上放映机,免费为他们放电影,让村民在高兴之余还能饱览数字电影的风采。谢九玲不辞辛苦,每年为全镇18个村19所学校放映电影百余场次。

有一次,谢九玲去一个边远山区放电影,他骑着摩托车驮着放映机,走到半路,大雨倾盆而下,山野空无人居,谢九玲只好脱下衣服把放影机严严地盖住,大雨把谢九玲淋成了落汤鸡,他光着膀子一路骑行,直到路过一户人家才停下来躲雨。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北风呼啸,谢九玲在大山里冻得浑身发抖,到了晚上,他在一农户家里把衣服烘干,又继续放电影,放完电影以后,他回到家里,当晚就感冒了。第二天,谢九玲住进了医院,妻子看见他痛苦地躺在病床上,十分心疼,问他为什么这样傻!为了一场电影,竟然这样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这场电影到底值多少钱?谢九玲说,这是我的任务,我的职责,我不去完成,我是无法向群众交代的,更无法向县电影公司交代。谢九玲就是这么执着,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做。

近年来,广场文化悄然兴起。在基层文化站浸润多年的谢九玲,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全力投身于群众文体活动,在他的带领下,建起了三支健身舞蹈队。

由于谢九玲工作出色,草林镇文化站办得有声有色,在省、市文化站中一枝独秀。1994年,草林镇文化站获得了“江西省一级文化站”荣誉称号; 1995年获得了“全省百强文化站”荣誉称号;1998年草林镇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荣誉称号。2002年,草林镇文化站代表江西省迎接全国“送书工程”验收国检,并顺利通过验收,得到验收组的一致好评。在全省“百强文化站”的背后,凝聚了谢九玲数不尽的艰辛和汗水。

淡泊名利的文化伯乐

昔日革命红色圩场,今朝精神文明之镇。谢九玲善于发现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草林镇有一位做泥水工的青年黄恭远,经常到文化站借书看书,非常喜欢画画,很有天赋,但苦于没有人指导。谢九玲发现后着重培养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专攻画画,邀请他为文化站出黑板报,办宣传栏。谢九玲还为黄恭远举办个人画展,推荐他的作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画展,热心地引荐他参加各地的画画培训,并找到了当时的县文联副主席曾建生,向他请教。通过名师指点,黄恭远如今已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书画家。不久,黄恭远在草林办起了一家书画店,与妻子一起经营书画生意。两年后,黃恭远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书画产业越做越大,随后从草林镇搬到到了遂川县城开了一家书画店,办起了书画培训班,成为县城一位知名的书画家,他的作品在省市画展中屡屡获奖。

圩镇里的刘叔明是一位下岗工人,他原来在镇里一家翻砂厂做机电技工。下岗后,他经常到文化站图书馆借书看书。谢九玲了解他的特长之后,专门为他采购有关机电方面的书籍供他研读,谢九玲支持他走出去,另寻出路,刘叔明被谢九玲所感动。第二年,刘明叔通过机电技工考试,成功考取了机电技师职业证书。2007年春,刘明叔在文化站图书馆阅读报纸时,意外发现深圳龙华区一所学校招聘技工教师,刘明叔把想去报考的想法同谢九玲说,谢九玲当即支持他去报名应试。一试即中!刘明叔成功战胜了95名竞争对手,成为深圳市深德技工学校机械机电专业教师。通过努力,刘明叔还考取了钳工高级技师、一级职业技能导师等。任教20多年,刘明叔一边教学一边搞研发,被深圳市授予“机电达人”,他攻研了30多个机械机电科研项目,有两项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刘明叔的科研成果成为深圳市机械机电行业的“工匠精神”典范。刘明叔常常感怀地说:“没有谢站长的鼓励和支持,就没有我今天取得的丰硕成果。”

谢九玲从事公益事业从来不计报酬。因为他办事认真,深受群众的信赖,他总是有求必应,乐于助人,为他人排忧解难,成为红色圩场的调解员。

谢九玲超负荷工作多年,从来没有怨言。2018年,镇政府分给他一户扶贫对象,生活极其贫困。谢九玲接手以后,为他选建房地址,调整土地,设计建筑,想尽办法为他建了一栋四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房,解决了扶贫对象一家的基本生活问题。

执着追求的守望者

说起自己的家人,谢九玲既感动又自豪,内心还有些许内疚。妻子全力支持他的事业,无论多苦多累,妻子都很少向他抱怨,总是默默地支持他。

说起自己这三十年,谢九玲说,自己做的事很平凡,只是缘于对文化的热爱,自己只想着认真做事,如何把事情做好,至于其他的,真的没有过多考虑。

文化站一无编制,二无经费保障。谢九玲工资低,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一家六口,家庭经济很拮据。

儿子和女儿要上学,怎么办?有不少人不理解,说他守着文化站没钱没权没地位,度日如年,有亲戚劝他说不要死守一棵树,趁年青时出去挣钱养家,可是谢九玲没有丝毫退缩。他对妻子说,尽管文化站没有钱,但那是一个比金钱更值钱的地方,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那我就得一直走下去。面对现实,为了维持生计,谢九玲与妻子商量,向亲戚朋友借来两万元资金,在圩镇开办了一间茶店,由妻子掌柜,赚点生活费,自己专心做好文化站工作,他自信日子会好起来。

谢九玲在家里是一个尽心尽责的大孝子,他父亲87岁,母亲88岁,哥哥在外地,弟弟也在县城做生意,他父亲2013年患了直肠癌,2015年又患肠梗阻,做了两次手术,谢九玲一直守护在父亲面前,他说,哥哥和弟弟都在外面工作,他在家多做点事,照料父母的生活,是义不容辞的。

30多年来,他所做的工作远远超过了工资的几十倍的价值。文化站没有资金,没有援助,他总是把文化站、图书馆打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近年来,文化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许多人都说他傻,每当说起这话题,谢九玲眼里总是含着泪水,他说,自己这一生决定了与文化站共生死,再苦再累也不后悔。

当下,许多农村文化站早已名存实亡,而草林文化站在谢九玲的苦苦支撑下,依然如火如荼。尽管谢九玲没有多少钱,但他的精神很富有,他把文化站的事业当作人生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来精心呵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文化守望者的精彩人生。

猜你喜欢

阿九文化站红色
风景图
红色在哪里?
文化站如何开展对广场舞的推广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追忆红色浪漫
阿九正传之诚与德
阿九正传之心酒
阿九正传之敬酒
小桃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