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行动导向教学探究

2021-06-23凌淑莉

西部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

摘要:作为认知方式,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抽象的教育观,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这种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方面存在契合点。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行动导向教学法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体现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行动导向”,知识的传递是双向的,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用实践来指导教学,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学科体系。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仅仅指一系列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由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组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究,为高等职业教学实践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建构主义;行动导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051-03

一、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是最早主张把建构主义思想用于教学的现代教育家,他的“做中学”的理论对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流派逐渐盛行起来。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征中预先决定了,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为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开始逐渐被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理论是目前广受关注的学习理论,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探讨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之间的关系。行动导向教学法颠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把学习视为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并且能够不断优化自我的过程。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契合点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人们对现实的客观纯粹的反映,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说,它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将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升华,进而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说[2]。知识的获得不是靠他人传授,而是要学习者自身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过程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活动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接受与加工的过程[3]。教师不要把课本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教给学生,更不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的知识观运用在教学上,就是如何处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关系问题。著名哲学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写道:“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知识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成为默会知识。”在波兰尼看来,默会知识是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获得的部分,在学校教室中进行的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一部分显性知识,而更为重要的默会知识只能从实践环节来培养、摸索[4]。杜威反对以传统课堂为基础,单方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他认为要“做中学”,当然,他所说的做,不是机械重复的训练,而是在实践中整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智慧。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认识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新的知识是由学生在自己已知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主动来建构的。学习总是要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要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相结合,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知识。学习过程不是信息的简单输入,而是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原有的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同化或者顺应,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构建过程。行动导向教学的学习观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建构式的学习方式。行动导向教学观主张,学习不仅是个体以先前的经验为基础去主动建构知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学生不仅要利用、反思个人的经验,而且还要主动观察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学生在学习态度由被动走向主动的同时,学习形式也从个体走向合作,变班级授课制为小组协作式。

(三)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转变为“学习者”的过程。“学生”与“学习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梅里尔等认为,“学生是說服自己从教学中获取特殊知识和技能的人;学习者则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人。”虽然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但也不否认教师的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建构主义理论有着同样的学习观。行动导向教学观主张,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一个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继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强调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注重专业能力以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既要学会工作、学习,又要学会做人、与人相处。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相结合,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知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观强调以实践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建构主义和行动导向教学法虽有些不同,但是主流是一致的。前者是一种有指导意义的、抽象的教育思想,后者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化。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行动导向教学法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法汲取了传统教学法的一些优点,在此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法是“知识导向”,知识的传递方式是单向的,学习内容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行动导向”,知识的传递是双向的,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用实践来指导教学,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学科体系。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仅仅指一系列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由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组成。

(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把学生分成组,指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事先布置好的任务。由学生自主按计划实施,或者师生共同实施此项目。项目教学法重在实践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以行动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商务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出发点,以小组协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构建一个个完整的商务情境来实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角色意识、沟通合作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能力。

传统写作教学侧重于写作理论,文体种类繁多、庞杂。为了实现课程与就业岗位的接轨,根据就业需要,把内容归纳为几个模块,按照学生进入公司的经历来专项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一是求职类书信,包括简历、求职信。二是社交类信函,比如邀请函、感谢信,包括名片设计。三是公务类信函,比如说明书、备忘录、通知等。四是外贸类信函,比如销售合同、商品广告等。

在模块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策划者,而且还是有效的管理者。首先,师生共同参与确定项目任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并确定方案、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然后,由学生共同研究、讨论、探究,独立完成各自的项目任务。对于所完成的项目,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不仅包括项目实施的结果,而且涵盖整个学习过程。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具体工作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多种方法并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由一系列教学方法组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并用。针对同一教学模块的不同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以“综合英语”这门课程为例,所选教学内容为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Father Knows Better》。

1.单词部分采用卡片展示法和张贴板教学法

课前(Pre-task)。教师预先布置教学任务。组长负责,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研究学习单词的词义和基本用法。由每组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准备,把单词制作成卡片。

课堂(While-task)。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到黑板或者张贴板上,通过添加、移动、更换卡片,把单词按词性、词义分类合并。在此过程中,教师选择重点词、短语讲解,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难点。

评价与总结(Post-task)。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情况。教师、组长、其他同学作为评价者,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从而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文采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

一是课文导入部分。教师设计课程导入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课文的内涵。课文导入部分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就某话题进行思考、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不做出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思想。可以这样讲,课文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导入部分问题的设计,要兼顾思想性、趣味性及双边性。

本篇课文围绕着一位为儿女感到自豪的父亲展开。出于好意,父亲总是想帮助孩子,但结果总是适得其反,常常令孩子们尴尬不已。结合教学内容,课文的导入部分,选择了美国著名乡村歌手鲍勃·迪伦的“The Times They A-Changin”,歌曲的内容与父母、子女的代沟问题有关。首先,由教师播放歌曲;听过歌曲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开展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思考的氛围,鼓励学生开展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的话题。

二是课文部分。课文部分以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经常采用的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学会处理问题。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赋予一名或多名小组成员特定角色;设定参与者必须达到的目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角色的内涵,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为他们尽快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师事先把学生分成组、布置教学任务。一名学生做组长,由各组学生一起分析角色、分配角色,准备道具,布置场景。同学们为了表演这出剧,需要做精心准备。首先,必须在课外时间,主动把课文涉及的生词、课文重点难点弄清楚。不懂之处,查找资料,或者一起讨论,不经意中就创造出了一个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此基础上,精心准备台词,开始角色扮演。

(2)课堂上,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针对每组的表演,同学们互相提问,共同点评。通过讨论与评价,回顾角色扮演,把情境与现实联系起来。也让学生重新思考自己与长辈之间的关系,学会理解、学会爱。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从而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高目的。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强调学会做人和做事,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因此,行动导向教学除了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需要进行“做人”的教育,以免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人类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传统教学的“授之以鱼”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授之以渔”成为当务之急。应对新形势,学习策略由以往的“学会”知识,必须转变为“会学”知识,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构建知识体系。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念是一种抽象的教育观,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这种教育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亲自体验和学会学习,做到“教、学、做”三位一体,也就是在做中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用,它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各个学科,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采用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新的学习者,必将是既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专业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能力的新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3.

[2]屈勇.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景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陈婷.论建构主义理念下高等院校公共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英语广场,2020(36).

[4]壮國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71.

作者简介:凌淑莉(196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吉林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
行动导向理念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研究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会计课堂中价值与运用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探析项目教学法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flash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课程中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