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研究生培养工作浅析

2021-06-22马晗瑞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6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后疫情时代互联网

[摘 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改革机遇。主要从研究生线上培养的管理制度保障、研究生线上课程教学的模式改变、研究生线上科研指导的方式探索、线上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思考等方面出发,总结分析后疫情时代下,研究生线上培养工作的改变。后疫情时代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在享受线上方式优势的同时,谋建研究生培养工作模式新常态,从刚性管理转变为弹性管理,从“硬灌输”转变为“软构建”,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内涵式提高。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培养;“互联网+”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理学2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创新论坛专项”(2019-3-15)

[作者简介] 马晗瑞(1987—),女,河南商丘人,博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等相关管理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2-01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培养工作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研究生培养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聚力内涵式发展,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冠肺炎疫情给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挑战,根据疫情防控文件精神,高校部门心系行至,多措并举,利用线上平台落实完成疫情期间的研究生工作:线上课程教学、线上科研指导、线上学位论文答辩等。云端指导,在解决疫情带来的难题同时,也让我们“化钝为利”,更重视思考研究生线上培养如何能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提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后疫情”形势下,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研究生培养应该探索何种模式与体系。

一、研究生线上培养的制度与组织保障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体系中,培养单位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应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制度与组织保障。制度与组织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学校、培养单位的教育理念,需要培养单位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单位,强化主体意识,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导向,完善组织保障,从建立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常态监测、及时改进等方面,健全制度保障,从院系、导师、学生三个维度,明确与建立权责关系,构建研究生培养体系,切实让培养工作可以有章可依、有章可循。

疫情形势下,线上并不意味着松散,研究生的线上培养模式建立同样需要制度先行,需要确切的组织保障。后疫情形勢下,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守好抗疫成果的同时,更需要对返校与不能返校的研究生分类关注,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精神状态和学习动态,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充分调研总结研究生指导教师意见与建议,发挥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规范与要求的制定,给出线上课程教学、线上科研指导、线上学位论文答辩与就业等切实可行的工作意见。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注重收集师生的情况反馈,积累经验,及时总结与调整,并配套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总体上看,从管理层面上,应该逐步由刚性管理转变为弹性管理[2]。

二、线上课程教学思考

线上教学工作是研究生线上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针对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不能“一刀切”,对课程负责教师和教学团队在课程准备、教学模式、授课方式等环节应细化教学工作要求,分类指导推进在线教学。建议授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开展线上教学,做到“一课一方案”,并可采取“1+n”授课组合形式(1名授课教师,加n名分别负责网络技术和课堂质量反馈的助理)。利用好现有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设计适当的环节,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并及时关注选课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反馈,改进课程授课方案,在授课内容之外,适当进行课程书目布置、教学研讨答疑、课后作业等互动。

线上教学具有很多优势,如:很大程度上整合了现有的教学资源;促进授课教师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进行更新设计;提高了课程的灵活度,有利于学生克服互动畏惧,拉近师生课堂距离,增加了师生的课堂互动量;有利于教学秩序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最终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线上教学不具备传统课堂面对面交流、简单明了的情感互动优势,对掌握学生知识接受程度、把控课堂纪律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另外在教学评价与考核方面,线上教学因为更加开放化、个性化,相应地就要求课程考核不能再是传统单一的知识记忆性考核,更应该注重从理解度的层面考查学生,进而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主动性,这也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疫情期间,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面向学院全体研究生发放了“研究生居家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主要目的是了解研究生居家在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收回的360份问卷,了解到目前我院研究生线上课程学习遇到的困难除了网络不畅外,主要集中在:听课效率不高、作业完成困难、课后与老师沟通不便、内容难以理解等(见图1)。

综合看,在后疫情时期,利用线上教学模式可以丰富研究生教学方式,促进已有课程体系的改革[3],提高已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完善并创新课程考核体系与形式,在保障教学质量前提下,同时提供了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三、线上研究生科研指导模式探索

研究生“放养”式培养一直以来受到较大的争议,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导师与学生之间利用网络等“无线”的形式交流,这也为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无线放养”新形式新思路提供了契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注重收集调研不同导师和课题组在疫情期间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和做法,积累研究生培养的经验,证是黜非后,进行推广交流。导师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课题组每位学生,尤其是面临毕业的研究生保持紧密的联系,采取指定文献阅读、定期讨论学习工作进展、网络视频组会、海外联合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组会、网络学术报告、师生在线每日工作表格监督等多种方式灵活地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到学业指导“形分”而“神聚”(见表1)。“无线”科研指导的方式对学生的指定性更强,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个性化指导建议,进步明显。同时,这种通过提升师生信息化手段利用水平,线上的科研指导,也可以增加研究生与国外课题合作者的学术交流,进而扩展学术视野。从科研素养的培训方面讲,线上的科研指导,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内涵式提高[4]。

另外,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环节。德育的内容与方式是研究生信念引导教育的关键基础,其需要理论丰富、论证科学、接地气的教育内容,疫情形势下,研究生必然会通过各种媒介关注到各类信息的报道,并对社会制度有一些思考,导师可以从“德育”的角度,引导研究生关注党情、国情、世情,适当地结合疫情期间正能量“战疫”感人事例,将“三情”教育与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研究生本人,体现时代性,引导研究生科研品德与成才使命感的塑造[5]。

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科,线上科研指导也有不易解决的问题,以地质学科为例,后疫情形势下,在严格遵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线下野外工作与实验室工作可以适当开展,但仍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科研项目进程会受到影响。目前线上的方式还不能完全取代线下的工作。这种不可避免的问题,对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形势下应调整科研指导思路,结合大形势,结合国家对于科研方向与科研评价调整的总体思路,指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全球重大科学前沿进行高质量的科研,并深入思考,做出创新性成果。

整体看,在线科研指导的知识传授是在逐步从“硬”知识灌输转变为师生的共同“软”知识构建,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带领学生在信息化的时代,学会利用网络,筛选需要的知识,从大的数据流中掌握、发现、建构自己的知识库。

四、线上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思考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阶段学习情况和科研工作的最终总结,是展示研究生科研成果和表明学术水平的研究报告。疫情期间,为满足研究生正常毕业的需求,很多院校开展了线上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线上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应是在执行正式答辩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能降低答辩标准的要求,这需要前期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答辩申请应具备的条件、申请内容的细化、答辩流程的明确、答辩要求的规范等。线上答辩工作的初衷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人性化地降低疫情对学生毕业时间的影响。但面对网络公开化的情形,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监督,这项工作也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答辩委员会、导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答辩流程更严谨,学位论文质量更高。

以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答辩申请为例,应包含的内容要涵盖:答辩人信息(姓名、导师、学科专业名称等);答辩秘书信息;答辩时间及使用的线上会议平台名称、会议号;答辩前公示环节落实方法;答辩委员名单(姓名、职称、专家工作单位);旁听人员参与途径;答辩过程使用的录音录像工具,保存方式;投票表决方式。并且在提交申请前,答辩秘书应对使用的会议平台和录音录像方式、表决方式、电子签名方式进行预演、确认,同时要确认委员熟悉线上答辩、表决使用的平台和流程,确保答辩过程不出问题。在答辩流程中,答辩秘书召集答辩委员、答辩人进入线上会议平台的会议室后,要注意会议室的发言权限管理等;需要对答辩全程(含宣布投票结果)录音或录像,同时对关键画面截屏保留2~3张;答辩结束后,应协助答辩主席立刻組织进行投票表决,投票讨论过程屏蔽答辩人和旁听人员;将投票结果统计后告知答辩委员会主席,再次开放会议平台,由主席宣布答辩结果和答辩成绩,并对投票结果进行电子签名。线上答辩要保证真实、公开、完整、全程可记录。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需及时将线上答辩录音录像等相关文件交学院审查,审查合格的,学院对该答辩进行确认复核,并报上级培养管理部门备案。审查不合格的,答辩无效,需重新答辩。如图2所示。

根据参与的博士学位论文线上答辩,笔者认为,线上答辩全程进行电子记录留存,公开可追溯,这一方面有助于学位论文质量的回溯,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帮助答辩人进行后期的论文完善。另外,线上答辩比线下答辩的所用时间长,有效交流时间更长,参与人数更多,从论文工作的科学问题、具体工作内容和撰写技巧等多个方面探讨的内容也更多,通过答辩人与答辩委员会的互动,有助于论文质量的提升,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让旁听的研究生可以学习到怎么更规范地提高论文创新和写作能力。所以在后疫情时代,对必须进行线上答辩的论文,培养单位要注意把关其前期送审评审环节,并跟踪后期论文的修改完善环节,将可能出现的论文问题提前扼杀。

处于疫情形势中,在不得已情况之下进行的线上学位论文答辩,为我们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下,学位论文答辩是否可以改变过去传统的答辩形式,增加线上答辩常态化的形式。另外在带来方便和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要思考,应该用什么方式和举措来更好地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五、结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化钝为利思笃行;鼎力前行待日晞,磨砻淬砺万木春。后疫情时代,经过疫情的淬炼,在反思和吸收疫情前的常态和疫情中非常态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研究生教育在享受线上方式优势的同时,要注重管理层面上的制度化和个性化,知识传授从“硬”灌输到“软”构建,教学考核方式也应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化考核过渡,同时需要探索利用线上信息化等形式更好地把控学位论文质量红线,在“互联网+”时代下,重构研究生培养教育新常态,促进研究生的自我内涵式提高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最终在特殊的时期,使其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N].人民日报,2020-07-30(1).

[2]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3-20.

[3]郑海霞,杨萍,李春玲,等.理工科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线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9):

15-16.

[4]刘辉,吴海平,于程名.“双一流”建设下拔尖博士研究生自我驱动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69-71.

[5]李玨,袁勋.“全过程”视域下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论析[J].高校辅导员,2020(1):56-59.

A Brief Analysi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MA Han-rui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epidemic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to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hanges that should be made in the onlin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ystem guarantee of postgraduate online training, the model change of postgraduate online teaching, the exploration of postgraduate on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guidance, the reflections on online thesis defense work.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and the "Internet+" era, while enjoying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model, we should build a new normal model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changing from rigid management to flexible management, from "hard indoctrination" to "soft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improvemen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post-epidemic era;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ternet+"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后疫情时代互联网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