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药理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22林瑜辉张爱霞韩峰姜慧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药理学教学实践

林瑜辉 张爱霞 韩峰 姜慧君

[摘 要] “药理学”是医药院校临床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肩负着保障合理用药、促进新药研发、实现全民健康的历史使命。将思政元素融入“药理学”课程,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健康中国战略保驾护航。通过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实践,为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立德树人,筑梦新时代,构建高水平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思政元素;药理学;PBL;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课堂思政建设在‘药理学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YXY-kc-sz-2019-

0008);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教育研究课题“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重建与探索”(2019ZC010)

[作者简介] 林瑜辉(1989—),男,江苏丹阳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研究;姜慧君(1966—),女,江苏扬州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学药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101-04    [收稿日期] 2020-1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临床药学专业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种类繁多、专业性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德行的培育。因此,如何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核心价值,并将之具体、恰当地体现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夯实学生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下众多高校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共性话题,也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立足临床药学专业特色,结合“激发课程内生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体系各个环节”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临床药理学系以“药理学”课程为载体,采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从临床疾病切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临床问题,分析临床问题,最后回到“药理学”课程,解决临床问题;在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过程中穿插典型案例,实现思政元素与“药理学”专业知识的水乳交融,激发学生对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认同并践行新时代药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总结了将思政元素融入“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以期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综合目标,为提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战略提供参考。

一、思政元素融入“药理学”课程的路径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3]。药理学架起了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为疾病防治和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根据药理学的学科定位和课程特点,精心设计,从临床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紧扣思政元素,对药物靶标的发现和药物的研发史进行深度挖掘,具体以“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教学为例,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首先,从消化性溃疡这个临床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探究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病理机制,启发其思考治疗策略和药物干预靶标;其次,详细介绍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在讲解消化性溃疡的病理机制以及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其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后,让学生分析临床消化性溃疡治疗案例,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刻理解并感悟药理学的魅力。

(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七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和思想过程。面对新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4],其思想升华就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在于把“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药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主动担负起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责任。教师在上课前,通过E-learning学习平台布置问题:“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是什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找出答案。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全层黏膜缺损,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1910年,Schwarz首次提出“无酸无溃疡”学说;1971年,Black阐明胃内壁细胞上组胺H2受体介导胃酸分泌;1973年,Ganser和Forte阐明质子泵介导胃酸分泌;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并证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致病因子。消化性溃疡致病机制的探索历程告诉我们:唯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才能揭开疾病的神秘面纱。根据以上病理机制探究历程,启发学生思考攻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策略,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归纳总结出以下治疗策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和抗幽门螺旋杆菌。

(二)普遍联系、严密推理的科学思维

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策略。在讲解抑制胃酸分泌药之前,首先介绍胃酸分泌的调节机制,启发学生思考抑制胃酸分泌的潜在靶标以及理想靶标选择。胃酸由胃壁中的壁细胞分泌,受中枢、旁分泌和内分泌的复杂整合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食物相关的刺激,通过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激活壁细胞M1受体,使壁细胞内游离的Ca2+浓度升高,从而激活H+-K+-ATP酶,向胃黏膜腔排出质子,作为交换将K+泵入壁细胞。胃窦部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CCK2受体,使壁细胞内游离的Ca2+浓度升高,进而介导胃酸分泌。肠嗜铬样细胞分泌组胺,通过旁分泌作用于壁细胞H2受体,升高细胞内的cAMP浓度,激活一系列蛋白磷酸化过程,最终导致H+-K+-ATP酶激活。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的乙酰胆碱和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除了激活胃壁细胞对应的受体,还能激活肠嗜铬样细胞对应的M1受体和CCK2受体,进而促进组胺释放和胃酸分泌。以上探讨过程潜移默化式地道出了“联系的普遍性”的哲学思想。学生由胃酸分泌的调控机制,可以推断出以下潜在的药物作用靶标,按照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的强度排序分别是:H+-K+-ATP酶抑制剂>H2受体抑制剂>M1受体抑制剂≈CCK2受体抑制剂。根据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哲学思想,最终总结出理想的干预靶标是H+-K+-ATP酶和H2受体。

(三)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英雄情怀

英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英雄情怀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和平建设时期还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都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终其一生能救治的病患总是有限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药学工作者,如果能够成功研发一款新药,将为全人类无数的病患送达希望的福音。在介绍抑制胃酸分泌药,组胺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时,穿插介绍西咪替丁的研发历程。在西咪替丁研发成功之前,新药研发的通用流程是从植物或者微生物中提取、分离,从而获得活性成分,然后以此为基础,合成类似的化合物,测试活性,例如青霉素和青蒿素的发现。但因为药物的靶标不明确,寻找药理活性最高、毒副作用最小的化合物非常困难。Black团队直接锁定组胺激动胃壁细胞组胺H2受体介导胃酸分泌这个药物靶标,历时10多年,设计出阻断H2受体的先导化合物,通过不断的结构改造,最终获得药理活性高、毒副作用小的西咪替丁,缓解了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痛。Black教授因创造性地发明药物设计的新思路,开发出了西咪替丁,缓解了病人的痛苦,于1988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lack教授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中国团队也不甘示弱,在攻克消化性溃疡领域顽强拼搏,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为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元凶”之一,幽门螺旋杆菌号称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病原体[5]。因为它強大的耐药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2种急需新型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之一。目前临床常采用抗生素联合使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长期服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治愈的概率也会相应降低。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可能出现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扰乱新陈代谢和影响免疫力等副作用,增加其他疾病发生风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广泛性、致病的严重性、耐药的严峻性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性问题。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毕洪凯教授团队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聪明”的化合物,专“杀”幽门螺旋杆菌,且效果持久[6]。

(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

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奉献,是我们崇高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新药研发的道路上,除了实干,没有捷径可走。在介绍完西咪替丁的研发历程后,引出身边的榜样——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研究所所长朱东亚教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遵循“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工作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新药研发的第一线。朱东亚教授致力于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物靶标发现与新药创制,深入系统地研究脑卒中、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药物新靶标,并针对这些靶标发展创新药物,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与突触后密度蛋白PSD-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相互作用是脑卒中治疗的药物新靶标,并基于该靶标发现源头创新药物ZL006;在国际上首次发现nNOS与其羧基端配体蛋白CAPON(carboxy-terminal PDZ ligand)相互作用是焦虑症治疗的药物新靶标,并基于该靶标发现源头创新药物ZLc002;系统阐明了nNOS及其耦联蛋白在神经干细胞命运调控、脑卒中后的神经再生修复、抑郁和焦虑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发现药物新靶标奠定了基础[7,8]。尽管现在朱东亚教授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他主动要求延迟退休,因为他想为这些药物走向临床,造福病患,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9]。分析临床案例,介绍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上腹长期反复疼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穿孔以及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时,引导学生思考药学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启迪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二、思政元素融入“药理学”课程的体会

临床药理学系以“药理学”课程为载体,积极探索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方式和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中精心设计案例,将药物背后的研发故事以及身边的榜样巧妙融入教学,润物细无声。并通过PBL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掌握和驾驭知识能力、科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非忽略对学生基础和共性知识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影响巨大。作为专业课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课程协同并举

专业思想是指学生对其专业的理性认识,是从信念、情感到行为的稳定的综合心理品质,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对今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在“药理学”课程开设过程中,特邀课堂中介绍的榜样人物朱东亚教授开设讲座,介绍作为一名新时代药学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通过与身边的专家学者零距离交流,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所传达的正确价值观和正能量,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科认同感。

总之,临床药理学系在明确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激发专业课程内生的思想元素,发挥课堂在育人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实现了师生教学相长,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浑然一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还需在“药理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李想.药学类高校“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同向同行有效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9(2):170-171.

[3]李献锐,刘玉衡,倪瑞星,等.以情景案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5):

112-113.

[4]習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

[5]郭涛,钱家鸣.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低胃酸分泌与胃癌发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5):712-717.

[6]Huang Yanqiang, Hang Xudong, Jiang Xueqing, 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Activities of Zinc Linolenate, a Selective Antibacterial Agent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19,63(6):e00004-19.

[7]Zhou Li, Li Fei, Xu Haibing, et al.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by Disrupting Ischemia-induced Interaction of nNOS with PSD-95[J].Nature Medicine,2010,16(12):1439-1443.

[8]Zhu Lijuan, Li Tingyou, Luo Chunxia, et al.CAPON-nNOS Coupling Can Serve as a Target for Developing New Anxiolytics[J].Nature Medicine,2014,20(9):1050-105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harmacology Course

LIN Yu-hui, ZHANG Ai-xia, HAN Feng, JIANG Hui-jun

(School of Pharmacy,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China)

Abstract: Pharmac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medical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pharmacy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ensuring rational drug use, promoting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guarantee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harmacology course can imperceptibly guide the growth of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spirit,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alize the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and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harmacology teaching practice of clinical pharmacy major,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ance and the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pursuing the dreams of the new era, and constructing a high level pharmaceutical talented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Pharmacology; PBL; teaching practice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药理学教学实践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艺术药理学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