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

2021-06-22曹振祥储节旺

新世纪图书馆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互联网

曹振祥 储节旺

摘 要 互联网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产生的影响引起了图书馆领域的极大关注并有助于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升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对省际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基本影响效应和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显示:互联网显著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但呈现非线性特征。以0.1204为门槛值,当互联网发展水平小于等于该门槛值时,其显著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当大于该门槛值时,互联网难以再显著影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公共图书馆 影响效应 面板门槛

分类号 G2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5.013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the Capacity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Threshold Effect Model

Cao Zhenxiang, Chu Jiewang

Abstract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China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the library sector and helped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library service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basic and nonlinear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interprovincial public librarie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erne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capacity, but shows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Taking 0.1204 as the threshold value, whe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Internet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is threshold value, it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capacity; when it is greater than this threshold valu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Internet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public librarie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on this basis.

Keywords Internet. Public library. Impact effect. Panel threshold.

0 引言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背景下,互联网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层面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怎样高效利用互联网促进和提升各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学者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与规律来看,社会产生的几乎每一项新的先进文化、管理服务概念和模式以及技术的变化,都能够引起图书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极大关注,并驱动着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升级。互联网在技术应用等方面破解了图书馆发展难题,改善和提升了图书馆资源管理、业务拓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图书馆保持了与时代同步的发展态势。

因此,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不同领域及传统行业的不断融合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互联网如何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发展。目前已从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智慧服务、图书馆职能与服务、服务对象等视角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陈群(2017)从思维方式、组织结构、空间功能、服务模式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融合发展路径[1]。毕丽菊(2017)以智慧图书馆为研究基础,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分析,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移动服务表征[2]。郭晓蕾(2018)则指出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在互联网发展下需要向用户需求挖掘、协同创新、知识及信息可视化、多场景体验链这四方面转变[3]。王晔斌(2014)从残障人群服务出发,分析了上海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无障碍信息技术及网站数据接口交互与网站系统相结合,实现网站无障碍化改造,从而为残障人群提供便利服务[4]。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的积极影响以及公共图书馆该如何发展变革的问题,得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结论。但不难发现,关于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的实证文献明显偏少,更多的是偏向于理论探索,并且尚未有学者通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解开互联网的发展对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效应。公共图书馆作为公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和当前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公民基本知识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5]。那么,值得让人关注的实际问题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否真正驱动了中国的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是否是线性的?这些都是互联网驱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不能回避的问题,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

1.1 基本影响效应及研究假设

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公共图书馆带来改革创新的契机,有助于实现管理、业务与服务能力的变革。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公共图书馆与用户相衔接的基础渠道,是公共图书馆显示其社会影响力的核心特征。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互联互通程度日益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必须突破以资源和阵地服务为主的单一思维模式,转向注重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培育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型服务模式[6]。

互联网的发展给予公共图书馆在软硬件升级、资源革新和服务方式拓展等方面的支撑。图书馆网络建设、服务器计算和存储能力、服务系统平台等都与互联网相融合。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公共图书馆带来了Wap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基于IOS、Android平台的应用程序等线上服务手段,融入了社交互动、实时响应、网络流通、分享传播以及位置服务等服务内容。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格局随用户需求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图书馆提供数字化资源服务和网络化的信息服务,读者由传统的到馆阅读方式转向网络检索方式。此外,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区域无线局域网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普及,用户更多地采用自带互联网设备的方式到馆获取信息资源,呈现出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趋势[7]。通过互联网的联动,使用户突破平台、时间和地域的束缚,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搜寻并获取自身所需信息资源,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吴建中曾说过:“现代图书馆乃人的图书馆,而非书的图书馆”,以用户第一为服务理念应是公共图书馆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使信息的传播速率加快,用户对即时、准确的信息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用户不再满足于基础的图书文献借阅、文献咨询查询等传统服务功能,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知识互动、休闲活动的愿望愈发强烈[7]。这促使公共图书馆需要更加关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布局与服务内容创新,也要求公共图书馆增加用户交流、用户活动等服务,从以资料阅览室为主体转向以开放式交流空间为主体。公共图书馆应向集平台、工具、信息、服务、环境等于一体的综合体发展[8]。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向用户提供不断革新的服务体验,包括最大化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吸引用户广泛参与、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听取用户反馈等,将图书馆打造成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9]。

互联网促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服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实现是以实现用户价值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对不同群体及其信息资源需求给予同等的关注。在互联网环境下,平等意味着“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等级化”,而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动力效应不但减弱了集中服务的优势,而且促进了小众服务的资源配置和成本分担的优化[10]。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使公共图书馆扩大基础服务的用户群体,而且能为“小众”群体提供一定的服务,互联网平等理念就有了现实基础。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将服务延伸至全社会,对多元化的社会群体采取个性化服务,推广多种类和多形式的信息服务,满足多层次服务对象的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1.2 非线性影响效应及研究假设

所谓互联网红利,是指人们在互联网应用中获得了超过传统方式的收益[11]。在互联网影响公共图书馆发展前期,由于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软硬件平臺、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革新,吸引了大量受众,促进了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但当“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读者对于其关注的重点已不仅仅局限在硬件设施上,而是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验感、互联网服务的深入融合中。这时由于信息资源搜集资源成本的不断增长,用户的读书习惯的转变,群体对公共图书馆革新服务的新鲜感的减弱以及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未能真正实现跨越式革新等原因使得互联网在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红利逐渐减弱。当图书馆所服务的群体在趋向于理性化后,对公共图书馆互联网化所产生的兴趣逐渐降低,公共图书馆服务出现的问题就会被放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的转变致使图书馆服务的部分群体减少。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资源获取的快速和便捷性取得了不同年龄段用户的广泛接受,数字阅读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阅读方式,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优势不在。当代图书馆发展面临的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的优势正在丧失,图书馆已经出现的边缘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图书馆员是工作的主体,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图书馆馆员素养存在很大的关联。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员队伍整体来说知识素养较低,主要表现在馆员队伍构成复杂,对馆员培训也不够重视,导致了馆员知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能力较为欠缺,并且在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与提高自身服务素质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由于图书馆的待遇水平较差,发展空间较狭隘,与其他单位和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12]。图书馆特有的运作效应、工作环境及图书馆员的工作要求等原因导致了使图书馆人才大量流失。这些导致图书馆服务活动水平难以提高和维持,用户到馆体验感较差。

公共图书馆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大量的财政投入。但由于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单位和公益性质,其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资金投入较为有限。这也给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的提升造成了较大的局限性。

当前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不具备对用户信息需求、对自身服务内容和范围的深入探索和规划,难以真正做到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虽然一些公共图书馆具有独具特色的服务,但服务内容仍然较为单一,缺乏特点。

事实上,公共图书馆还未能把握住“互联网”的核心,当前大多数互联网化应用与服务本质上仍是依托一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从线下移动至线上。图书馆主要还只是将互联网作为服务延伸的平台与工具,而其传统的工具思维与技术配角身份仍然没有转变[13]。互联网技术应用也不够深入,导致公共图书馆无法基于“互联网+”技术来构建集约化、智慧化的图书馆网络结构系统,也难以高效的为用户供给信息资源与优质服务[14]。因为缺乏系统性的互联网标准构建模式,公共图书馆服务也只是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实质上却是信息孤岛,各个图书馆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存在,馆里的信息资源被封闭在其中,没有进行资源共享,无法有效地向各个维度延伸与扩展。

在图书馆的互联网红利逐渐减弱的阶段,任何用户和数据的流失都会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直接的损失,获取新用户群体的成本也会逐渐增加。这时,公共图书馆如果不能继续革新服务模式,加上管理效应的柔性不足以及其他一些局限性,就会导致图书馆服务无法跟上用户深层次的信息需求,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诉求。因此,虽然互联网会进一步发展,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却不能随之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即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作用不再显著。

2 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2.1 模型设定

本文将互联网置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研究范畴,选择的基本计量模型如下:

(1)

其中,代表i区域在t时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代表i区域在t时期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反映一系列可能影响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控制变量;为随机扰动项。其中,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Library)和互联网发展水平(Int)将在后文中通过指标体系测度得到,表示模型截距项;为互联网变量系数,系数大小及方向反映其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

根据上一节的理论分析,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可能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利用Hansen(1999)[15]提出的面板门槛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来进行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非线性效应考量,将(1)式转化为如下门槛模型:

(2)

其中,即是核心变量,也是门槛变量,为门槛值。是指示函数,满足条件为1,否则为0。该式仅为假设存在一个门槛值的情形,可以将模型拓展为多重门槛,这里不再叙述。

2.2 指标选取

2.2.1 被解释变量

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明确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概念内涵,并要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各个层面都进行涉及。基于以上分析,从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实际出发,结合李建霞等(2017)[16]、张军亮等(2017)[17]、王佩(2015)[18]、孙成江等(2015)[19]、廉超等(2014)[20]、张存娟(2011)[21]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评价指标的构建,并根据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最终建立以基础设施与资源条件、用户服务和服务效果这三大维度为主体的省际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省际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存在巨大差距,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本文将各指标除以该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个数。然后利用该体系和面板数据通过信息熵和TOPSIS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测算出省际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指数。本文所设计的省际公共图书馆服务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2.2 核心解释变量和门槛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和门槛变量都为互联网发展水平。目前官方对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度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测算起来又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借鉴王子敏等(2018)[22]、李佳钰等(2018)[23]、旭洋等(2018)[24]、韩先锋等(2019)[25]、李晓钟等(2019)[26]所建立的互联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实际,从互联网使用情况、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信息资源三个方面构建出中国省际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同样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互联网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2.2.3 控制变量

本文在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从而避免遗漏相关解释变量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在对一些因素进行控制的条件下分析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控制变量分别为:①受教育水平(Hum),通过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来反映,以陈钊等(2004)[27]应用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人口*6+初中人口*9+高中及中专人口*12+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16)/总人口。②贸易开放度(Trade),以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③人口结构(Csr),借鉴邵汉华等(2019)[28]的研究,本文利用少儿抚养比,以考察人口结构变化对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④人口密度(Pd),通过各省市年末常住人口除以各省市陆地面积计算得到。⑤城镇化水平(Urban),用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表示。

2.3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为了在不改变数据性质和关系的前提下消除异方差和指数趋势的影响,并且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弹性关系,本文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29]。为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测度指标的完整性,选取了我國31个省市自治区2011—2017年的指标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网统计数据库、《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由于港澳台的数据大量缺失,因此予以剔除。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分析前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max{vif1,vif2…,vifk}=4.29,小于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考虑到可能存在异方差和面板自相关等问题,在分析时使用普通标准差会出现结果显著性高估的情况,为了提高研究准确性,采用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对实证模型进行了调整。

3.1 基本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样本数据处理与分析所用程序为Stata 14.0。本文就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采用混合O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三种模型进行基本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三种模型中,互联网发展水平变量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180、0.171和0.283,分别在1%、10%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与前文研究假设和理论分析基本一致。本文所提出的假设1成立。

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发现选择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更为准确。因此,对于若干控制变量,以模型(2)分别作简单解释。

(1)人口结构(Csr)。人口结构对图书馆服务能力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少儿读者”作为新一代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积极参与者,与青年读者等服务主体具有相同的特质与地位。且当少儿去图书馆时也伴随着中青年的陪同,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服务人群,促进了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

(2)受教育水平(Hum)。地区受教育水平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群体受教育程度越高,信息、知识与文化的需求越多,从而去图书馆获取资源意愿更强,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

(3)人口密度(Pd)。人口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进一步验证了服务人群的“质”(地区受教育水平)比“量”(人口密度)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更重要。

(4)城镇化水平(Urban)。在样本期间,城镇化水平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有促进作用,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王惠(2015)[30]的研究成果相符合。主要是因为公共图书馆大多分布在城镇地区,并且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各方面的资源投入都会有所增加和提升,促进了服务能力的提高。

(5)贸易开放度(Trade)。贸易开放度对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作用不显著,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更多的是针对区域内部群体的服务,对外交流合作较少。

3.2 非线性效应分析

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对非线性效应进行检验。本文利用(2)式所构造的门槛回归模型基于Hansen(1999)[15]的方法对不同的互联网水平下影响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在估计门槛模型之前,首先进行了面板门槛存在性检验,相应的估计结果见表4。

结果发现,互联网门槛变量在10%的水平下显著。而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检验不显著,所以有效门槛个数为1。进一步得到相应的单门限估计值为0.1204,95%的置信区间为[0.1178,0.1242],如表5所示。

为了更为清晰地理解门槛值的估计和置信区间的构造方式,可以通过结合单一模型对应的似然比函数图来分析,如图1所示。通过似然比函数图可以看出,在给定5%水平下的LR基准值为7.35,而估计的门限值(0.1204)的LR统计量位于基准值下方,无法拒绝门限值显著存在的原假设,说明估计门槛值与实际存在门槛值相同,因此接受互联网的单门槛原假设,即互联网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

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门槛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从估计结果来看,可以发现,在互联网发展水平小于等于0.1024时,lnInt系数为0.128,显著性水平为10%,说明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有促进作用;在互联网发展水平大于0.1024时,lnInt系数为-0.018,但此时系数并不显著,说明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由此可以判断,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假设2成立。

3.3 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具有稳健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测试。

将异常值删除后进行测算,这里分别删除了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极大值和极小值后进行测算,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异常值和非随机性造成的计算误差。估计结果为模型(4)。

将部分年度的研究样本剔除进行重新估计,去除2015年数据,将剩下研究时段进行重估计。估计结果为模型(5)。

变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重新估计,主要借鉴前人择取单一指标的研究方式。模型(6)是采用总流通人次与互联网普及率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估计,模型(7)是采用网站数与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作为互联网和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估计。

借鉴部分学者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指标体系,将公共图书馆个数置于指标体系之中,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进行重新估算,再进行固定效应估计,估计结果为模型(8)。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模型(4)~(8)可以发现,lnInt系数均为正数,且都在5%和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互联网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假设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较采用综合指标,使用几种单一的指标替代后,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作用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增大。这也表明了互联网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只通过单一层面进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互联网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被高估。

3.4 内生性问题讨论

测度误差、遗漏变量、互为因果等都有可能造成内生性问题,前文我们为减少内生性问题主要进行了如下几种操作。

第一,对于测算误差所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数据来源大多采用统计年鉴的权威数据,并且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时采用了熵权TOPSIS法测算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以尽可能减少数据质量所造成的估计误差。

第二,对于遗漏变量所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在测算中加入了贸易开放度、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加以控制,同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及基于聚类修正标准误方法进行估计,对非线性模型则进行了稳健性标准误检验。

第三,关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互联网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而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所代表的文化发展反过来也有可能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借鉴郭家堂等(2016)[31]和韩先锋等(2019)[25]处理互为因果关系而导致内生性问题的做法。首先,利用lnInt的滞后期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估计,固定效应估计结果为模型(9),得到的结果与前文的基本估计结果差别不大。然后,采用工具变量法(2SLS)解决模型出现的内生性问题。选择滞后一期lnInt作为当期lnInt的工具变量进行估计,结果为模型(10)。模型(10)中lnInt的系数相比基本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有了一定的增大,而且系数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显著水平更高。由此可见,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仍然有着显著的驱动作用,且驱动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佐证了前文的研究假设。

(2)Kleibergen-Paaprk LM检验的原假设为“H0:工具变量识别不足”,p值0.0000,Kleibergen-Paaprk Wald F检验的原假设为“H0:工具变量弱识别”,16.38为10%偏误下的临界值。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基本影响效应和非线性影响效应两个维度进行假设求证,在构建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是否驱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经过各类指标计算与分析,认为在样本期间,互联网对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并且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以0.1204为门槛值,在互联网发展水平小于等于该门槛值时,其显著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但当互联网发展水平大于该门槛值时,互联网难以再显著影响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就图书馆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资金投入,提升区域互联网水平。政府应加强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和财政倾斜,完善服务活动的融资渠道,从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个渠道强化公共图书馆资金保障。另外也要考虑部分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低、区域之间差距较大的因素,政府应重点加强对落后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规模,提升互联网普及率,让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中来。

(2)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互联网公共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信息的时效性以及服务的便捷性成为每一位用户的基本需求。公共图书馆需借助互联网的载体,通过对技术本身的整合,进行公共图书馆文献书籍、优质信息资源服务创新发展,给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公共图书馆通过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及移动APP,将借阅文献资源和书籍的程序从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与用户是参与互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向用户推送图书馆的资源信息,节约用户时间成本;用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吸纳用户参与互联网资源平台建设,使用户从信息资源构建的接收者向发起者和传播者转变,增强公共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促进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的提升。

(3)加快互联网与图书馆的深度融合,跟随互联网发展脚步,实现图书馆服务升级。互联网已从Web1.0时代迈向Web4.0时代,未来也会不断进步和革新,公共图书馆要想继续引吭高歌,增强服务能力,必须要积极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发展新特点、新情形,加速推动与互联网的深度衔接和融合,改变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式,通过多维创新推动图书馆服务结构升级,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群.“互联网+图书馆”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2):10-16.

[2]毕丽菊.指尖上的图书馆: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J].出版广角,2017(2):9-11.

[3]郭晓蕾,张凌浩.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设计策略研究[J].图书館建设,2018(5):77-83.

[4]王晔斌,谷啸岳,曹芸,等.公共图书馆网站无障碍信息技术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4,33(7):78-82.

[5]陈燕方,周晓英.“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3.0的服务创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2):26-30,6.

[6]郝建军,刘勇.“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转型路径与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2):5-8.

[7]李静.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S1):215-217.

[8]李东来.城市图书馆十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9]马书琴,梁欣.“互联网+”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4):138-143.

[10]赖毅.“互联网+”驱动下的图书馆多元化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0):23-27.

[11]“互联网红利”是世界银行2016年努力推广的概念[A].世界银行:《2016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中文版)[C].华盛顿:世界银行,2016.2.

[12]傅宝华.互联网冲击下图书馆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家,2010(11):156-158.

[13]汪育健,鄢小燕,郭斐.“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探索及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7,36(10):40-46.

[14]孟庆宇.“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空间再造路径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9(5):40-43.

[15]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2):345-368.

[16]李建霞,吴玉鸣.省域公共图书馆综合绩效测评及空间效应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6):71-77.

[17]张军亮,刘喜文,张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效率的空间分析[J].图书馆,2017(10):50-54,101.

[18]王佩.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区域差异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6):79-82.

[19]孙成江,李琪.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6):62-67.

[20]廉超,何小贞.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灰色关联评价[J].图书馆学研究,2014(8):67-71,66.

[21]张存娟.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30(9):16-20.

[22]王子敏,潘丹丹.中国区域互联网发展水平测度与收敛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8):86-89.

[23]李佳钰,周宇.互联网对中国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阶段异质效应的分析[J].人文杂志,2018(7):34-43.

[24]旭洋,李通屏,邵红梅,等.城镇化、互联网发展对网络消费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8(5):38-45.

[25]韩先锋,宋文飞,李勃昕.互联网能成为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新动能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9(7):119-136.

[26]李晓钟,何晨琳.“互联网+”对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数据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9(5):36-47.

[27]陈钊,陆铭,金煜.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4(12):25-31,77.

[28]邵汉华,汪元盛.人口结构与技术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9,37(4):739-749.

[29]程莉,文传浩.乡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8,37(10):98-106.

[30]王惠.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J].图书馆论坛,2015,35(12):25-31.

[31]郭家堂,駱品亮.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吗[J].管理世界,2016(10):34-49.

曹振祥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安徽合肥,230000。

储节旺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 安徽合肥,230000。

(收稿日期:2020-06-23 编校:谢艳秋,刘 明)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互联网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