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起点_终点(上)一段牵系历代王朝国运的漕运往事

2021-06-21嵇刊

科学大众(中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罗淮安大运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元素。运河,则是我们借水而建的人工通道。一条运河沉淀了过往岁月的诸多痕迹,也串联起古今中外的文化往来。曾经的运河是维系封建王朝漕运经济的命脉,今天的运河又承担着怎样的功能呢?

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古老中国与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纽带。隋唐年间,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达到了空前繁荣,长安城曾引来数以万计的胡商在此定居。同样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内陆的地图上悄悄延伸出一抹蜿蜒的蓝色,正是大运河这条水路的出现,给了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机会。

千年运河孕育璀璨文脉

在今天的扬州城北,静立着一座唐代风格的现代建筑,这是为一个外国人修建的纪念堂。在堂院的一角,有一座“中韩建交十五周年”的纪念石碑。据说,每年都会有韩国人来这里参观。那么,这座院子的主人是谁?

唐代的中国已经敞开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门,早在唐贞观元年,大唐王朝已经对外国学生开放了科举考试。留学生在中国一样可以考取功名,登科及第,来自新罗的崔致远就是其中一个。

据扬州文化研究专家韦铭铧介绍,崔致远在长安考取了功名后,就在江南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到扬州城做了淮南节度使高骈的一个幕僚,类似今天的高级文书一职。因为他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受到了高骈的重视,经常让他起草一些很重要的文件。

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自春秋时期吴国开凿邗沟起,扬州就是运河的咽喉之地。唐代的扬州已经和今天同名,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了繁华的水路交通中心,24岁的崔致远正是在那个时期来到扬州。

公元884年,崔致远自扬州出发,沿运河北上至山东半岛,再转海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结束了在中国长达16年的求學和为官生活。回国之后,他把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和任职时起草的文件整理成一本汉字诗集。这本名为《桂苑笔耕集》的诗集,在当时的新罗产生了巨大影响。

“桂苑繁华,扬都壮丽”,是崔致远曾经用来形容自己在溧水的住所和扬州之美的诗句。当年的崔致远可能想不到,1000多年过后,扬州依然是扬州,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从未停止过。

大运河见证国家漕运兴衰

公元前486年,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一一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位于邗沟北端的淮安由此兴起。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的淮安,古称楚州,地处黄河、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明清时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政治地位,淮安成了南北互通盐粮的重要中转站。

中国的漕运自隋唐时期开始兴起。漕运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重要的制度文明成果之一。封建统治者通过漕运进行持续畅通的粮食和物资运输,从而实现全国资源的调配。

隋、唐、宋三代,淮安城以及境内的泗州城都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繁荣的商业都市。淮安涟水盐场为唐代全国四大盐场之一,制盐甚多,供周边四十城市之用。元代马可-波罗也记载淮安“是一甚大城市”,外国商人常到楚州和泗州经营,新罗人在楚州经营煤炭和水上运输业,楚州和涟水均设新罗坊,朝廷在楚州设有接待外国使臣的驿馆。

漕运的兴起造就了淮安的繁荣,这里坐落着中国历史上曾经掌管全国漕运事务的唯一机构——漕运总督府。由明代开始,运河漕运发展到鼎盛,每年有上万只运粮船往来于大运河中,南方的漕船抵达淮安,必须先经漕运总督府盘查才能继续北上。

明朝中叶,黄河再次入侵淮河,淮安以北的京杭运河行船困难,时常发生沉舟事故。为了保证漕船行驶通畅,清政府下令禁止民间船只在运河上游航行。如此一来,跑船商人只好在淮安清江浦的石码头上岸,改换马车继续北上。一时间,码头附近骡马车行、旅馆饭店密布,清江浦成了远近闻名的转运枢纽。

清江浦也有“天下粮仓”之称,明清时期是运河漕粮重要的储存、中转之地。明代永乐年间,为了便于贮存、转运粮食,在清江浦设立常盈仓,后因战争被毁,异地改建为丰济仓,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清顺治初年,顺治钦定建造占地面积2 000平方米的丰济仓,当时江淮各地的400余名木瓦工匠倾力而为,耗时14个月最终建成,包括库房、马房、住房在内共计500余间,这不仅是运河沿岸四大粮仓之一,更是全国最大的储粮库。此外,当时的清江浦城内还设有常平仓2处、预备粮库3处、庄仓(即民间粮库)5处。明清时期,每当漕运时节,“帆樯衔尾,绵亘数省”,入京漕粮一年达600万担(1担等于50千克),居天下强半。

(责任编辑:嵇刊)

猜你喜欢

新罗淮安大运河
新罗入唐僧汉文诗初探
朱俊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游淮安府署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的衰败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