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无旁骛”才能“心心相印”

2021-06-21赵淑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8期
关键词:同理心有效沟通心理健康教育

赵淑丽

【摘要】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容易得到学生的拥护和信任。因此,班主任能比较容易和直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专家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难以与他人进行沟通;一般学校并不聘有专职的心理工作者。因此,班主任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医生”的角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沟通;同理心

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中小学生的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学生往往出现厌学、弃学、与教师及家长相处不友好等现象。正确地认识、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学原理疏导学生是一名班主任在教学和管理班级日常事务中必须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它对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必要性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其实,今天的孩子,不幸着呢。早早就被剥夺了游戏的权利,有些城里的孩子,连亲近一下大自然也成了奢望。过去的孩子,至少还有上学、放学的一路自由,现在也随着家长来去接送,而被扼杀在长辈的厚爱里,幸福感从何而来!”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太乐观。学校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各阶段开展心理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综合型人才。作为班主任,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医生”的角色。

二、班主任要建立正确的健康观点和教育观点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心理情况,对学生身体健康、身体发育和学习影响很大。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班主任要树立现代化学生观和教育观,才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策略

1.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营造和谐、平等的教育教学氛围。在班上组织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最大程度地增进了解,加强联系,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的学生,我们也不能表现出任何的鄙视和不耐烦情绪,而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有意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只有当我们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珍惜自己的成就和进步,才会尊重自己,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自信、自重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

2.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肯定,都有渴望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热情。学生的积级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

笔者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学生性格孤僻,书写马虎。笔者曾严厉地要求他把作业重做,可是,这样的教育起不了效果。笔者并没想过放弃,于是改变策略:态度温和,站在他的角度说话。我们真诚地进行了一次单独的深入的交谈:从他的家人谈起,谈到他的学习、衣着,再谈到他的作业,笔者尽力引导他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对他解释“字如其人”的道理……以此唤起他对自身的认知意识。这一办法起效了,他慢慢地有了改变,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人也越来越开朗。常言道:“信其师,亲其道。”班主任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3.学会宽容地对待学生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觉性各有差异,教师不必非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达到我们心目中的完美标准,而是要健康地成长。面对学生,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学生要付出真心,面对学生的不良举动或不听话行为应该宽容。在班级中应着力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正视他们的缺点和犯下的错误,承认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教育他们时应该本着对他们未来负责任的态度,通过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得到一些启发。

4.学会同理心的倾听

一个能让学生无所不谈的教师是需要“修炼”的,他必须要学会倾听的技巧,也就是要学会同理心的倾听。

班主任在听取学生反馈的情况时,无论他说得对错与否,都要耐心地倾听,分析他说这番话的动机和心态,绝不要去打断学生的发言。我们在倾听时应当保持一种轻松自然的脸部表情,有表示鼓励与专注的点头动作和恰如其分的声音特征,表示出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产生同感的了解,在倾听时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还要善于运用鼓励和重复的语句,准确地运用说明性语言对学生的情况加以解释,再加上有效的情感反应,让学生明白班主任的一片真诚,帮助学生相信班主任对他的信任。

四、班主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九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以下几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一是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不当;二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三是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班主任需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进一步深入了解后,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和疏导。

2.有利于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辅导

香港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博士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班主任正是可以利用在学生中的特殊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配合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在学生中实施心理教育。

3.有利于及时充当学生的“保健医生”

心理素质既是人才素质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类素质的基础。现在的学校心理辅导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实际需要,这就迫切地需要班主任学习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加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教育。班主任要有对工作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利用班主任的特殊身份与地位,一定可以成为儿童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为促进我国学生身心健康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高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少先队研究,1995:67-68.

[3]闫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同理心有效沟通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淡“同理心”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