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6-21郭本禹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荣格原型心理学

谢 伟,郭本禹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引言

2019年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中国学会(CASP)正式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分析心理学开始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正如精神分析在中国心理学界的发展一样,分析心理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相似的历程。从早期翻译和介绍国外专著到后来陆续有国内学者的著作,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高觉敷翻译并重新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1)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到2016年由车文博和郭本禹等出版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2)车文博,郭本禹:《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1961年胡寄南翻译沃尔曼《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体系》(3)沃尔曼著,胡寄南译:《荣格:分析心理学》,《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11期,第20-25页。中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分析心理学”一节,首次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引入中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心理学界较多地引进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译著,例如《荣格心理学入门》(4)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寻找灵魂的现代人》(5)荣格著,苏克译:《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回忆·梦·思考》(6)荣格著,刘国彬译:《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等。这之后申荷永和他的研究团队出版大量丛书,如《曼陀罗分析心理学丛书》、《荣格神秘心理学》系列丛书和《点金石心理分析译丛》,以及最近出版的《荣格文集》(7)荣格著,高岚主编:《荣格文集》,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荣格精选集》(8)荣格:《荣格精选集》,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和《核心心理学:申荷永斐恩讲座》(9)申荷永:《核心心理学:申荷永斐恩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等。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经过近60年的发展,在理论推进和理论创新方面均有较大进展。

牛政凯和蔡成后通过各大数据库的数据收集和总结,认为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引入、探索、发展和新起点四个阶段,其中本土化改造的新起点阶段其重要特点在于申荷永和他的研究团队把中国文化、荣格分析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相结合提出“核心心理学”,这是分析心理学中国化的重要起点(10)牛政凯,蔡成后:《分析心理学在中国:发展历程及本土改造》,《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35-144页。。张蕾、范红霞和潘敏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数据及维普网为文献源,从理论、方法和应用的角度对近20年来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也发现,核心心理学在儒释道合一的中国文化土壤中蓬勃发展(11)张蕾,范红霞,潘敏:《分析心理学国内研究现状述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75-80页。。然而正如刘昌提出的,中国心理学研究依然处在“心理学在中国”的阶段,迄今为止仍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所谓“中国心理学”意味着拥有自己的心理学体系,这是当下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紧迫需求(12)刘昌:《中国心理学:何以可能?如何建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5-13页。。由于“核心心理学”体系的建立尚处于起始阶段,需经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临床检验和体系完善过程,因而,国内分析心理学的发展仍属于“在中国”阶段,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中国分析心理学。

上述研究表明,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是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传统中国文化的结合,应从“中西互释”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分析心理学思想,或重新发现分析心理学的中国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中国分析心理学。这是继古典荣格分析心理学传入中国后,真正步入后荣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起点。综合来看,分析心理学只有既借鉴国外后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又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分析心理学,即兼顾国际和国内视野,最终才能发展出获得普遍认可的中国分析心理学。

自1985年Samuel的著作《荣格与后荣格》提出“后荣格”概念(13)Samuels, A..Jung and the Post-Jungians.Routledge & Kegan Paul plc.1985.,并将后荣格心理学派分为古典学派、发展学派和原型学派,至今已有35年。国际上众多学者如约翰·毕比(John Beebe)、纽曼(Eric Neumann)和迈克尔·福德汉姆(Michael Fordham)等均对荣格心理学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反思与推进。后荣格心理学是对荣格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修正,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似乎少有国内研究者提及后荣格心理学,或者研究者关注的是后荣格心理学研究却不自知。分析心理学绝不是荣格一个人的思想,它是一个随历史而发展的学科概念,分析心理学的界限在于荣格和各种后荣格流派观点的综合,它们界定什么是分析心理学(14)施春华:《荣格和后荣格流派关系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24-28页。。

以往国内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更多的聚焦于荣格早期的原型、情结、咨询技术、中国文化和某些理论的诠释等侧面,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研究核心和研究主题演变过程究竟如何,尚未有全面阐释。因此,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60—2020年CNKI收录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中文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以了解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根据以往荣格分析心理学在国内研究的常用名称,且为确保数据的精确和全面,在中国知网(CNKI)库中检索的主题词为“荣格”“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后荣格心理学”,这些主题词之间用“或者”语句连接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688篇中文文献,删除无关数据后为2094篇。文献数据包含篇名、作者、机构等指标。最后的检索时间为2020年4月23日。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采用Citespace5.5.R4信息可视化软件和Excel,对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论文发表量、学科分布、机构和作者的信息趋势进行分析,为后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分析心理学的建立提供基础。Citespace由美国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开发,是一款基于Java语言的可视化分析软件(15)舒跃育,李惠芳,汪李玲:《中国心理传记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85-192页。。

三、数据分析和讨论

(一)年发表量

文献年发表数量的变化可直观地看出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从文献的发表时间看,国内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61年胡济南翻译沃尔曼的《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体系》(16)沃尔曼著,胡寄南译:《荣格:分析心理学》,《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11期,第20-25页。。由图1可知,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趋势总体上呈现增长的势头:1960—1984年间仅有零星的少数研究。1985—1989年的研究数量呈现小增长趋势,从当时国内对国外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书籍的翻译量上亦可看出,在这期间引入了荣格的许多重要著作,如《回忆、梦、思考》《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和《心理类型》等,这一时期可以称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引进探索期。1990—1993年发文量又进入一个小低谷期。1994—2010年呈现出发文数量高速增长,2010年达到顶峰,这一阶段可称为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爆发期。回顾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亦发现1994年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B·科茨和秘书长默瑞·斯坦等学者首次来中国进行访问,是心理分析在中国发展正式的历史开端(17)范红霞,籍元婕,申荷永:《心理分析在中国现代发展的历史起源》,《晋阳学刊》2015年第5期,第139-141页。。而后2011—2016年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每年的发文量均在110篇以上,可称为稳定发展期。2017年后又进入回落期,但每年发文量还是保持在60篇以上,说明学术界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仍具有兴趣和研究点,总体来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牛政凯和蔡成后认为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引入、探索、发展和新起点4个阶段(18)牛政凯,蔡成后:《分析心理学在中国:发展历程及本土改造》,《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35-144页。,这种分类从文献发表量上来看前三个阶段与本研究基本吻合,但新起点阶段仍有待进一步的关注。

图1 荣格心理学在中国研究成果分布图(1960—2020)

(二)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1.作者合作图谱分析

作者合作图谱清晰地展示出核心作者及作者之间合作关系的密切程度(见图2)。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依据普莱斯定律对核心作者的界定,在本领域中发文数量大于3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国内共有14位核心作者,分别是申荷永、范红霞、崔诚亮、李曙光、胡义成、范革新、冯建国、刘柏君、宋昕、王晓巍、章艳萍、苏焕莉、郭燕燕和马逸群;作者之间的连线和线的粗细程度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的紧密程度,其中申荷永、高岚、李北容、张敏、籍元婕、范红霞、徐慧、程钢、马逸群构成作者群,表明他们之间合作紧密。冯建国和刘晓明、高艳红和陈灿锐、谢清果和李睿强等形成小规模的合作研究。作者颜色及其连线深浅代表发文的早晚,越深表示发文越早,从合作图谱中可以发现核心作者申荷永和高岚合作最早,他们可查最早的分析心理学合作文献是1998年发表的《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19)高岚,申荷永:《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报》1998年第2期,第219-223页。,范红霞和徐慧次之。除此之外,籍元婕、宋昕、刘柏君、苏焕莉、章艳萍、郭燕燕和马逸群等是新生研究力量。

图2 作者合作图谱

2.机构合作图谱分析

由机构合作图谱(精确到院系,见图3)中字体的大小可以发现发文较多的主要研究机构有: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从颜色的深浅上区分可以发现发文最早的前3名机构是: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中文系和河南大学文学院。除此之外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最新的研究力量。综合发文时间和数量分析表明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为稳定的研究机构。当然,从机构间的合作情况看,除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的合作研究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合作团体外,其他少有不同机构间的合作研究。(需要说明的是,Citespace统计的频次精确到院系,因而原始文献中作者提供的机构信息决定频次的统计结果,如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均被单独统计)。

图3 机构合作图谱

3.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整体了解领域内的主要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和热点的确立是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研究热点是当前研究的焦点,是在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热门问题或专题,文献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分布和中心性大小可以用来探讨该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而关键词突现图谱借助关键词呈现共现次数的变化率以反映研究前沿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20)龚伯韬:《儿童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年第3期,第6-13页。。

本文选择了以keyword为节点类型的共现词分析方法,识别研究热点。时间尺度设置为1960—2020年(文献截止到2020年4月23日),时间区间设置为1,数据抽取对象设置为Top50,剪裁方式为Pathfinder,产生247个节点,376条连线(如图4所示)。从图中关键词共现的直观观察可以发现荣格、原型、集体无意识、种族无意识、人格面具、弗洛伊德等关键词是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研究的重要节点。

图4 关键词共现的科学知识图谱

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表示研究领域中出现频次的高低,在研究的网络结构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用中心性指标表示,在共现图中用连线的粗细表示。一般规定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表明该主题和研究方向处在重要位置。依据软件统计结果(表1所示),中心性大于0.1且频次大于20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有:荣格、原型、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弗洛伊德、阴影、种族无意识、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自性、神话、心理分析、意象、个性化、集体潜意识、阿尼姆斯。其中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均是热点关键词,并且集体无意识是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说明这一热点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中处在最为关键的位置且起联络和中转作用。毫无疑问,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荣格曾用梦系列分析、积极想象法和神话研究以证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21)于鉴夫:《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学探新》1987年第4期,第87-93页。。国内研究者也重视对集体无意识的研究。此外,原型在国内分析心理学研究中除荣格这一关键词外是提及次数最多的,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分析心理学中的理论基石,对原型和原型理论的探讨目前仍是一个未完成的拼图(22)雷诺斯·K·帕帕多普洛斯主编,周党伟,赵艺敏译:《荣格心理学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表1 中心性大于0.1且频次大于20的关键词

关键词突发性图谱能展示领域内与主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的文献突然增长或减少的情况,这能反映出研究热点和主题的重大转向。Citespace中的Burstness功能可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检测并可视化呈现(见图5)。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从1960—2020年间的突发性关键词共有19个,每个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关键词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爆发性的研究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间段都具有某个独特的研究热点,并且不断发生变化。从图中可看出国内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从荣格、种族无意识、弗洛伊德到如今关注该领域中自性化、阴影和人格面具等的具体研究点。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分析心理学研究逐渐从大而泛的研究点转向小而精的具体研究点。但总体上的研究热点趋势还是以古典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为主,并未出现热点的新理论概念或新疗法。

图5 关键词突发性图谱

4.研究前沿分析

前沿分析指的是在该领域内存在的潜在研究问题和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该分析对明确领域内的研究方向和聚焦研究问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前沿的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关键词聚类图谱可总结各关键词节点间的相似性,依据数据运算将共现关系明显的节点聚成一类,准确描绘研究前沿的重点(23)龚伯韬:《儿童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年第3期,第6-13页。。依据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见图6)可知,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领域分为13类,分别是:阴影、心理治疗、种族无意识、精神分析、象征、分析心理学、神话、意识、荣格、弗洛伊德、阿尼玛、神话原型和安徒生童话。具体聚类情况如下:

图6 分析心理学领域关键词聚类科学知识图谱

第一,#0阴影,包含的代表性关键词有阴影、自性、原型理论、人格面具、集体无意识、个性化和性本能等。

第二,#1心理治疗,包含的关键词有心理治疗、箱庭疗法、卡尔夫、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疗法、儿童、来访者、沙盘游戏治疗、沙盘游戏等。

第三,#2种族无意识,包含的关键词有种族无意识、人类、马斯洛、荣格、艺术、心理活动、文化原型、文化观念等。

第四,#3精神分析,包含的关键词有精神分析、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隐型文化、社会潜意识、人格面具、地域文化等。

第五,#4象征,包含的关键词有象征、符号、所指、无意识、能指、索绪尔、意象、大学生、潜意识、荣格、原型等。

第六,#5分析心理学,包含的关键词有分析心理学、《易经》、元神、《周易》、识神、自我意识、维尔海姆、荣格人格理论等。

第七,#6神话,包含的关键词有神话、原型批评、民间文学、批评家、种族无意识、文学作品、文学批评、集体无意识、托尔斯泰、弗莱、隐喻等。

第八,#7意识,包含的关键词有意识、个人无意识、自我、个性化、心理健康、自性化、精神分析学派、女性、行动研究、自我实现等。

第九,#8荣格,包含的关键词有荣格、阿尼玛、池莉、阿尼姆斯、婚姻爱情悲剧、外倾、瑞士、施罗德、弗洛伊德、尼采等。

第十,#9弗洛伊德,包含的关键词有弗洛伊德、丛书、汇刻书、荣格、释梦、欲望、荣格心理学、梦境、荣格分析心理学、本质规律等。

第十一,#10阿尼玛,包含的关键词有阿尼玛、阿尼姆斯、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曼荼罗、男性意向、卫礼贤、藏传佛教、荣格原型、《西藏度亡经》等。

第十二,#11神话原型,包含的关键词有神话原型、神话原型批评、新夏娃受难记、戏仿、共时性、弗莱、文学、原型批评理论等。

第十三,#12安徒生童话,包含的关键词有安徒生童话、原始思维、童年经验、女巫、悲剧、格林、原型、精神分析法、《远离尘嚣》等。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国内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除了受心理学重视外,在文学领域也具有影响力。其中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类有#0、#1、#2、#3、#4、#5、#7、#8、#9、#10,并且主要研究的仍然是荣格古典分析心理学流派,较少涉及后荣格心理学流派的研究。关键词中明显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如:《易经》《周易》《西藏度亡经》等,主要是传统文化中的著作,这说明国内对分析心理学研究进展还相对滞后,大部分还停留在“以经讲经”的阶段,以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著作为基础试图阐释《易经》等著作或从《易经》的角度重新认识分析心理学的“中西互释”过程,即处在探索期和发展期之间。说明国内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研究是不完整的,缺乏对后荣格心理分析的研究,需要建立中国分析心理学层面的理论体系以完善学科发展路径。

四、总结与展望

(一)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1960—2020年间国内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文献的发表量、学科分布、作者机构、研究热点及前沿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发表数量上看,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数量呈现总体增长的趋势,尤其是1996—2010年间增长最为迅速,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在发文高峰期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虽然2016和2018年偶有升高但总体是呈现下降趋势。但相比荣格分析心理学刚进入中国时有了较大的发展,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度明显升高。

第二,从文献合作情况、发表时间和数量看,申荷永、范红霞、崔诚亮等14位作者是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主要研究者,其中申荷永和高岚是最早合作发表相关文章的作者。申荷永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其次是范红霞、崔诚亮等。除此之外从合作发表的情况看,在申荷永和高岚的带领下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还有李北容、张敏、籍元婕、范红霞、徐慧、程钢、马逸群等。这是国内分析心理学研究中力量相对强大的研究团队。从近年来申荷永及其团队提出“核心心理学”这一有别于传统古典荣格心理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中国分析心理学理论和应用中也可侧面说明他们是走在相对前列的研究团队。

第三,从发文数量、年份和合作情况看,发文较多的主要研究机构有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发文时间较早的机构有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中文系和河南大学文学院;从数量和年份综合分析结果可知,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是稳定的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的合作研究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合作团体。

第四,从1960—2020年间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热点为荣格、原型、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弗洛伊德、阴影、种族无意识、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自性、神话、心理分析、意象、个性化、集体潜意识、阿尼姆斯。其中集体无意识处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是荣格在分析心理学中提出的独特概念之一。从关键词突发图谱上看,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从荣格、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大而泛的研究点到如今关注该领域中自性化、阴影和人格面具等小而精的具体研究点。

第五,从研究前沿热点分析可知,当前国内对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荣格古典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如:自性、集体无意识、原型等,较少关注后荣格心理学的进展,总体上来说是不够完整的。

(二)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趋势与展望

荣格的名言:“谢天谢地,我是荣格而不是荣格人”(Thank God I am Jung and not a Jungian),这句话表明荣格不需要追随者,他的分析心理学并不是一个僵化或固定的成熟体系,那只是荣格所说的“个人神话”。更重要的层面是荣格鼓励咨询师能走入自性化道路实现完整的人格(24)Casement, A..Post-Jungians Today Key Papers in Contemporary Analytical Psychology.Routledge.1998.。以原型为例,在荣格那里这一概念本身就从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者给出的概念都是片面而不完整的。目前,对原型理论研究的前沿是,从文化角度、基因与环境交互、动态系统理论和进化论基因观点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原型进行批判性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应该舍弃原型及原型理论。从学科长远的发展道路上看,国内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也需要开创扎实的批判性研究,在质疑和被质疑、破与立的过程中不断确立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和临床方法。总体来说,荣格的松散体系对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是有利的,因为他的不完整和不僵化为分析心理学融入中国文化,最终为建立适合中国人的中国分析心理学体系提供了可能。

总之未来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应加强合作研究、注重学术反思以开拓更多有待研究的领域、关注国内外分析心理学最新进展,为建立本土适应性甚至普遍性的中国分析心理学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荣格原型心理学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荣格启航
从“爱”到“可持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