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桃林下白及复合经营技术研究

2021-06-21杨根林李庆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3期
关键词:白及林龄幼树

高 云,杨根林,李庆华

(丽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丽江 674100)

核桃作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融合的经济林树种之一,是重要的木本干果和油料植物,被誉为“铁杆庄稼”、“摇钱树”。丽江市位于海拔 1 600~2 800 m的大部分山区均分布有核桃资源[1]。核桃产业成为丽江市生态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建的核桃园由于见效慢、周期长等问题,短时间内群众无收入,加大了管理成本。白及Bletillastriata为兰科Orchidaceae白及属Bletilla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态优美、花型独特、花大色艳、花色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室内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植物[2]。其块茎可入药,传统中医认为白及对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有很好的疗效,被广泛用于治疗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出血等症,对消化道出血、外伤创伤等急性出血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白及还具有特殊的粘度特性,可作为增稠剂、润滑剂、乳化剂和保湿剂应用于石油、食品工业和医药、化妆品工业[3]。近年来,白及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具有很高的市场发展前景。为此,通过开展核桃幼树林白及林下复合经营试验,为探索核桃幼树林药复合经营模式积累经验。目前对白及内含物质、临床应用、种苗繁育及栽培的研究论文较多,苏智良、施斌[4]等人也开展过思茅松、西南桦、旱冬瓜林下与大田、大棚栽培的对比试验,对白及物候及产量等相关指标做了相关记录,并总结出技术要点。本课题组也开展过不同栽培模式对分蘖及产量影响的相关研究[5],在前期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本试验通过开展白及与不同林龄核桃幼树林间作复合经营试验,探索核桃幼树林下白及复合经营方法,为总结出最佳的复合经营模式提供参考。

1 试验点概况

试验地位于丽江市古城区文化办事处亚东村委会岩乐村古城区益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地理位置为100°24′3.02″E,26°57′9.25″N,海拔 2 420 m。年均温12.7℃,≥10℃的活动积温 3 664.6℃,年均降雨量900~1 000 mm。土壤为玄武岩湖积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pH值6.5,土壤深厚达1 m以上且无石砾。基地处于山体的中部,坡度≤10°为缓坡地,土壤保水保肥性好,核桃种植密度为5 m×6 m(330株/hm2),为密植丰产园的标准,核桃林为栽培1年、3年、5年、7年不同树龄的核桃幼树林,栽培品种为大泡核桃Juglanssigillata。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经炼苗1年的组织培养白及苗,无病虫害,叶2片以上,1个块茎,块茎长1.2 cm以上,2~5个芽,根4条以上,叶片翠绿,生长健壮;消毒用的50%甲基托布津、石灰;腐熟的有机肥(云南松及其他阔叶树叶与羊粪1:1混合的发酵物)、松毛(云南松松针)、草木灰、普通过磷酸钙;秤重用电子天平等。

2.2 试验设计

2015年将白及苗定植于不同林龄的核桃幼树林中,分别用材料A-D表示,即处理A:郁闭度为10%以下核桃幼树林(1年生),处理B:郁闭度为23%的核桃幼树林(3年生),处理C:郁闭度为46%的核桃幼树林(5年生),处理D:郁闭度为68%的核桃幼树林(7年生)。7年以上的核桃林郁闭度高,核桃树已开始试花试果,林下植物生长不良,故不作试验。4种间作模式的栽培方法、种植密度、种植株数及种植以后的抚育管理均采用相同方法,种植时使用的白及种苗为同一批,在本次试验过程中视为相同。试验于2015年2月初白及休眠期进行,种植密度为25 cm×25 cm,种植株数为 90 000 株/hm2,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4种不同间作模式,每个种植试验面积为0.03 hm2,栽培总数为 3 000 株。

3 栽培技术

3.1 整地种植

种植前一年秋季对试验地进行全园整地,采用生石灰750~1 500 kg/hm2均匀撒施种植地,将其深翻进行土壤消毒。清除杂草树根等杂物,施入有机肥,再次翻地使土壤与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将土整细靶平,作宽120 cm、高30 cm的畦,畦长可随地而定,畦间的步道宽30 cm左右。种植前在苗床上喷洒甲基托布津 1 200 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并用甲基拖布津可湿粉剂对白及种苗进行消毒。栽植时按株行距25 cm×25 cm开穴,挖深3~5 cm的穴,搂平穴底,每穴栽入1株苗。栽植后覆盖清除杂物烧成的火土和草木灰,盖土与畦面平齐,再盖上一层松毛,以不见土表为宜,这样既能保持土壤的潮湿,又能防止杂草的生长。

3.2 抚育管理

白及大田种植需要遮荫,但核桃林下种植白及则充分利用了林分天然的遮荫效果,在遮荫材料方面节省了较大成本。林下种植的白及长势较好,叶色纯正,植株病虫害少,具有一定的抗病、抗旱能力。

及时清除杂草,避免草荒,要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通常每年需要除草3~4次,具体除草时间按杂草生长情况而定,第一次中耕除草时白及植株较小,要认真细致,预防伤苗;5—9月,白及和杂草生长旺盛,这段时间要做到及时除了。在白及的整个生长周期不提倡使用化学除草剂,本试验整个过程均为物理除草。

3.3 适时追肥

白及是喜肥植物,栽培基质应具有一定的肥力,有机质较多时有利于其块茎的生长。追肥应结合中耕除草,主要以施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加施750 kg/hm2过磷酸钙和300 kg/hm2的三元复合肥(N∶P∶K比例为1∶1∶1),施肥坚持“多次施肥,每次量少”的原则,分3~4次施入。进入冬季休眠期前覆盖3cm厚的腐殖土与圈肥充分发酵的混合物,以起到冬季防冻、追肥、保墒的作用,且能有效抑制来年杂草生长。

3.4 水分管理

白及喜阴湿环境,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气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雨季或每次大雨过后要及时疏沟,排出积水,避免烂根。采取在试验地核桃林间搭建固定喷灌带的方法,按照土壤墒情适时喷灌,做到不干不涝。

3.5 病虫害防治

白及在种植过程中尚未发现为害较大的病虫害,白及的病虫害主要以预防为主,采用灯光诱杀、天敌防治等物理防治为主的综合绿色防控。

3.6 繁殖方法

白及的种子细小且无胚乳,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实生苗均采用无菌播种,成本高、出苗慢,而分块茎繁殖较为容易。在休眠期挖出老株,选大小中等、无病的块茎进行分割分株,每个块茎需带1~2个芽,每丛分3~5株,并在块茎伤口蘸上草木灰。种植时芽朝上,填土、压实、浇水。通过试验,春季地温回升后用当年生块茎做繁殖材料,新块茎和根形成的间隔差明显缩短,当年就能出苗,出苗率达90%以上,植株长势较强。

4 测定项目及统计分析

于2017年12月进行测产,将试验地面积平均分成10个样方,随机抽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定植株数为300株)进行调查株数,再随机抽取20株称量单个块茎重量,计算均值及块茎数,再以样方内平均值乘以样方数内保留株数计算出每个样方的产量,进而计算出公顷产量,通过调查统计出不同林龄核桃幼树林间作对白及产量的影响(表1)。

表1 不同林龄核桃幼树林间作白及生长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种植3年后白及块茎由1个长成5~8个,调查小区定植300株,保留株数为280~297株;块茎质量在0.03~0.07 kg。对产量及块茎数量进一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进行方差分析(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多变量),进行同质性检验,并进行LSD比较(表2),为更直观反映试验结果,并采用折线图进行表示(图1,图2)。

表2 不同林龄核桃幼树林间作白及分析

图1 不同林龄核桃林间作对白及产量的影响 Fig.1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on the yield of Bletilla striata in Juglans sigillata young plantations of different ages

图2 不同林龄核桃林间作对白及块茎数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on the tuber number of Bletilla striata in Juglans sigillata young plantations of different ages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林龄核桃幼树林间作白及对白及产量的影响

从表2、图1可知,不同林龄间作白及对白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处理B(3年生核桃林)与处理D(7年生核桃林)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对产量达到136;处理C(5年生核桃林)与处理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产量为129;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即处理B(136)>处理C(129)>处理A(114)>处理D(100)。试验结果表明,白及产量随核桃林龄的增加出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可能与白及需要的遮荫度有关,林龄小,遮荫度少,不利于白及的生长发育。在3年生的核桃幼树林(遮荫度23%)时产量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减少;在7年生的核桃树林(遮荫度68%)时产量最低,这可能不仅与遮荫度大有关,很有可能与随着树体的增大,吸收的养分较多,根系与白及加大争肥力度有关,但本试验尚未开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5.2 不同林龄核桃幼树林间作白及对白及块茎数的影响

从表2、图2可知,不同林龄的间作与块茎数有一定的关联,块茎数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除处理C以外),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初步可以断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遮荫度越大,块茎数会缓慢增加,但遮荫度达到多少会出现峰值,本试验研究尚未涉及。

6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不同林龄的核桃幼树林下间作栽培白及的复合经营,初步掌握了栽培关键技术,初步了解到不同遮荫下块茎和产量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的试验研究开展了前期工作。由于试验周期短、设计范围有限等问题,未能完全掌握其块茎生长规律及林龄的不同对产量的影响。且间作以后,对白及产品的影响、对核桃树生长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化感作用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林药模式作为林业和中药生产相结合的一种复合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和林隙空间作用,通过长短结合的方式来增加林地收入,可弥补林地前期见效慢、效益低的不足,也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地,为解决中药材大田栽培出现“连作障碍”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复合经营过程中,目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以及对土壤等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白及林龄幼树
落叶松成熟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红松幼树高生长的影响
杉木胸径性状遗传参数年龄变化趋势研究
檫树优树半同胞子代测定林树高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苹果幼树期的科学修剪
柳杉半同胞子代测定林树高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不同林龄对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白及国内研究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都匀白及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
中药白及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白及名称沿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