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申遗”之路及其世界影响

2021-06-20孟俊峰

少林与太极 2021年1期
关键词:代表性太极拳武术

孟俊峰

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在线上召开。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欢庆,振奋人心。

本刊第一时间就太极拳项目成功申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相关情况对相关人士进行了重点采访。

河南省体育局局长万旭在接受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体育手机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喜讯传来,我们很激动,这对河南、对中国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有以下几方面感受:

第一,能够很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一直把太极拳定位为中华瑰宝、国家名片。为什么能够把它定位为中华瑰宝、国家名片?我体会就是因为文化主要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太极拳里面的辩证阴阳、动与静、和谐,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太极拳、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也使太极拳这张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在世界文化的珍宝馆里更好地熠熠生辉。

第二,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太极拳不仅是搏击,更多是健身。全世界现在有4亿多人在练习太极拳。除了文化内涵受到肯定和接受之外,太极拳还有健身功能,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对国际社会、对全世界人民的健身需求都会是很好的满足。

第三,对河南来讲,河南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提高河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也能够更好地推动河南的开放发展。

太极拳的好时代

“骄傲!”“自豪!”“高兴!”

这是所有受访者第一时间脱口而出的三个关键词。而几位受访的太极拳传承人则更多提到的是“责任与担当”。武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翟维传高兴后又说:“可惜我的老师没有见到这么好的时代!”

确实,太极拳遇上了好时代。自2006年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分三批共有7个子项,即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李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和氏太极拳,共有9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天才说:“太极拳的春天来了!”

今天太极拳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所有太极人的春天,是所有武术人值得庆祝的一天。回望太极拳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任河南省体委主任的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张耀庭做了件影响太极拳发展的大事,那就是破格将四位太极拳师,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陈氏太极“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招入了河南省体工大队,才有了后来陈氏太极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具体细节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张耀庭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河南的“两拳”在整个河南的体育中是一张重要的牌。所以当时河南省体委就想把少林功夫和太极拳的典型人物特别关照一下,使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就是这样,经过通盘考虑为少林的6位拳师和太极的4位拳师争取到以运动员身份进入河南省体工大队的指标。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了,但当时把10个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是件大事。这个做法本身有点儿冒险,但是后期经过做工作汇报后省政府非常痛快地批准了。这件事儿为今天太极拳的大发展做了一定铺垫。今天这4位太极拳传承人都发展得特别好,都为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太极拳“申遗”成功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开启了新时代。

太极拳的“申遗”过程

在全国上下都为太极拳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庆贺而高兴的时候,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为申报辛苦工作的幕后英雄。

武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翟维传感言,此次申报工作主要由河南牵头多地多部门众多人员参与,前期武氏太极拳也参与到相关资料的整理、视频的拍摄等具体工作中,工作组特别认真,为拍好一个画面,摄制组在家里待了很长时间,付出了巨大努力。太极拳“申遗”是个大工程,这个工程让无数人付出艰苦和辛劳,我们应该向所有参与这个工程的工作人员表示敬意。

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身体力行传授和推广太极拳的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正雷从2008年就参与到申报的具体工作中,为申报提供了大量资料,积极配合录制视频,还曾找到加拿大的弟子严志刚协助把相关材料翻译成英文等等,直至2019年在北京召开的申报材料定稿审核会议他均参与其中。问到为何花费大量精力积极参与申报工作,他坚毅地回答:渴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太极拳的精髓,让全世界人民共享这一宝贵财富。

太极拳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太极拳是哲学拳,是文化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谈到太极拳成功“申遗”的核心原因,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正雷这样认为:

太极拳最核心的是世界观、价值观。太極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将它比喻为无声的语言,无形的纽带,友好的桥梁,它能将全球各个民族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凝聚在一起。太极拳更多体现出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身自卫,和谐社会,为人类送健康的价值观。

“申遗”的意义

经过各界的多年努力“申遗”终于成功了,那么,太极拳“申遗”成功的意义在哪?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研究院原秘书长康戈武这样回答:

太极拳“申遗”成功,不仅有助于推动太极拳传统的保护、继承、整理、研究、传播,促进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而且还有着两方面的引申意义。

首先,太极拳“申遗”成功,标志着太极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而这个认可是认可了在西方的体育运动之外,还有一个身体锻炼的运动体系,这就是以中国的太极拳为代表的体系。这两个体系,西方的叫体育或体育运动,中国的叫武术或武术运动。它们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化内涵、不同特征的运动形式、不同特点的锻炼价值。对这三个不同的认知,也就是认识到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武术运动是与西方的体育运动并驾齐驱的又一个身体运动文化的体系。

第二,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振兴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太极拳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太极拳的动作、练法、应用都体现着太极文化的光彩。太极拳“申遗”成功,增强了我们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也增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自信。当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要坚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突破西方体育语境的压抑和局限,构建中国武术的学科体系、中国武术的学术体系、中国武术的话语体系。

太极拳“申遗”成功对广大民间拳师及从业者来说又预示着什么呢?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张耀庭讲道:

太极拳的发展与民间拳师及相关从业者有密切关系。我认为不是仅仅给他们找了一份工作,他们将成为社会上推广、发展健康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在这样一个大潮当中,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拥护,这直接影响到民间拳师等更加坚定地去做太极拳事业,推动整个大健康事业。

谈及太极拳“申遗”的意义,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天才则认为:

太极拳“申遗”成功对所有传承人,特别是对默默无闻的民间拳师是个巨大的鼓舞,同时也肯定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富含人生哲理、健康生活方式等等。在新冠疫情还未停止的今天,常练太极拳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我们毫不保留地将太极拳传播出去,对人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关于太极拳“申遗”成功的现实意义,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教授认为: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太极阴阳变化的观念,太极拳正是在太极阴阳变化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功夫,它不仅有特定的套路和招式,而且有深邃的哲理与文化。太极拳包含着中国人对于生命自身和外部世界阴阳、动静、内外、正反变化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顺应自然规律,到达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之无愧,实至名归。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文化正在融入世界并为世界文化贡献出特有的智慧。文化多样、和而不同、文明互鉴将使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新的时代、在全世界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与传播。

关于太极拳的争论

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研究院原秘书长康戈武将近些年太极拳概括为四类。第一类是健身,在全民健身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广的太极拳。第二类是按照西方体育的模式创编出的竞技太极拳。这类用于比赛的太极拳,加上了“高、难、美、新”等技术要求。第三类是在当代居于主流的西方体育语境中坚持沿着自身固有特色不断发展的传统太极拳。第四类是出现于“约架”现象中,片面理解太极拳技击功能甚至夸大其词的太极拳。

近些年太极拳的习练者和关注者越来越多,但相关争论也未曾减少,特别是围绕太极拳攻防技击的讨论,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大师?等等。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太极拳,特别是太极拳的攻防技击呢?就此我们请教了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研究院原秘书长康戈武,他说:

太极拳,属于中国武术拳种中的一个拳种。每一个拳种,自成体系,都包括功法、格斗、套路、游戏等主要运动形式。在这些运动形式中,格斗也就是“攻防技击”,是在人的生存意识主导下认定的“核心价值”。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体现了这一点。各种身体锻炼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提高攻防技击能力有关。如,太极拳体系功法练习中的站桩,具有调心、调气、调劲、调形的作用;大杆,具有提高蓄劲、发劲技巧和提高力量的作用。直接与“攻防技击”有关的,一是太极拳的套路,这是以攻防动作为基本素材编成的单人练习形式。二是太极拳的格斗,这是太极拳动作在与人对搏时的攻防应用。三是太极拳游戏,是应用太极拳技法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两人或多人的竞技活动。例如,采用一定的招法和程式进行的双人定步推手、动步推手、活步推手都属于太极拳游戏。要把太极拳的攻防技击方法应用于攻防实战,必须遵循相应的系统练习。陈清平把这一练习体系分为“走架”和“打手”两个阶段,指出“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走架”是个人单练套路,“打手”是与人竞技。得陈清平传授的武禹襄出示的《王宗岳太极拳谱》把这个训练系统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着熟”是个人单练套路,“懂劲”是与人竞技,“神明”是与人竞技的深化境界。不经过这样的系统训练,太极拳中的攻防技击方法就不可能用于实战。俗話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附带说一句,我们现在的武术定义和相关文章中,都依据《辞源》的解释,把武术的本义定位为攻防技击术,实际上武术最早的用例并不是《辞源》引述的“偃闭武术”。在这之前,武术一词已有用例,指的是以提高生存技能为核心的各种身体素质和体能练习方法,攻防技击术只是其中的一类。武举考试中的技勇、民俗传习中的武术功法和“以立攻守之胜”的游戏,都属于武术运动体系。

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世界发展的新格局,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责任是什么?

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正雷表示,作为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更要肩负起责任,要有信心,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家传技艺世代相传,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定创新;在文化理论上加深研究总结,让太极拳理论更加系统化,给社会留下宝贵的资料;在传承上提高众弟子的技艺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太极拳教练。

武氏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翟维传表示,作为武氏太极拳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首先要履行传承人的职责,做好武氏太极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相应工作。武氏太极拳作为一个重要的太极拳门派,要学习各门派所长,取长补短;要重点培养人才,探索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模式,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武氏太极拳,让更多人从太极拳中受益。

非遗的赓续靠传承,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非遗的传播上爱太极App走在了行业前列,其投资人郭瑾谈到:

“爱太极”上线初期,面对“太极拳互联网化”如此崭新的选题,团队也曾陷入迷茫,仅仅以常规健身App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仿佛并不适应现有的拳友群体,于是我们大刀阔斧地做减法,变宽度为深度,对主流拳式进行深度探索,确保每段教学视频专业性及权威性都无可撼动;同时开发新的版块“动作库”,化整为零,最大限度满足拳友对习练时快捷、专业的需求,从而使“爱太极”成为真正的太极拳互聯网头部手机应用软件。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爱太极”迎来了“宅经济”的洗礼,用户在线率及新用户量屡创新高,也使团队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未来我们要做些什么?在公司技术带头人叶松涛博士的引导下,我们确定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作为爱太极的互联网新方向。在全行业拥抱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新技术有效运用是每个行业都面临的重大考验,太极拳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的行业尤其如此。我们将人工智能理念植入手机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机互动,独立练习,为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太极拳“申遗”成功为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对一直致力于互联网太极拳推广的“爱太极App”更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全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空前高涨,中华太极拳走向世界,我们责无旁贷。

太极拳的传播不仅在新的媒介上,在舞台艺术上也同样重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教练马建超将太极拳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摸索出了一个新的太极拳艺术展现方式,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展演,备受广大民众和世界拳友的喜爱。对于“申遗”成功,他表示历史将太极拳推向了一个新的舞台,“申遗”成功后太极拳更加任重道远,作为众多太极拳习练者及爱好者一员,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培养更多优秀的运动员,传播更多的太极知识,将太极拳精髓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世人。

太极拳的研究

无论是太极拳的传承,还是太极拳的传播,抑或太极拳的产业化,前提是对于太极拳的全面认识,进而科学传承、传播、产业化等。如何开展太极拳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灿忠教授从太极拳研究的多重逻辑角度谈道:

系统全息地揭橥庞杂的武学体系之秘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毕竟武术是多源的,不仅始于古代的宗教活动和生产劳作,甚至源于频仍的军事活动。今天可视到的武术技术样式多形成于近古以降。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中国武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文化性、族群性,是对特定族群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或者二次技术加工,被赋予了强烈的文化感,故而成为世界上最为奇葩的身体文化符号。譬如,形成于三百年前的太极拳,孕育于黄河泥土和文化当中,成为一种最能代表民族思维范式的内倾文化。所以说,今天人们在研究太极拳之技、之理、之文、之风时,应扎根于聚焦于它与中原文化的同源性,考问与相似拳系而不同拳派拳种拳理的关联性,分析与其他拳种技术结构的相似性,透视与明代武当大金顶和温县赵堡小金顶的逻辑性,对比其动作称谓与地方俚语和方言的对等性,追问与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学理性,思考吴玉弼以身体部位和行为模式阐释太极之理的体认性。唯其如此,才能还原太极拳之源、之技、之理、之文的真实和本真。无独有偶,其他拳种流派存在同样研究范式。一言蔽之,唯诉诸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棱镜下,方可洞察太极拳乃至整个武术学体系之细微处。

河南武术类“非遗”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近年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此次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河南牵头,同河北、北京、天津,共7个省区代表开展了相关工作。

“河南武术在中国的武术事业发展过程当中始终是中流砥柱。”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张耀庭在电话中说。那么作为武术大省强省,河南的武术类“非遗”情况如何,保护工作开展得又如何呢?我们采访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论研究部王楠楠主任,其作为河南省太极拳申报工作领导小组一员,全程参与了太极拳的申遗工作,其谈到: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第11次会议审议批准,我国加入了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为履行《公约》缔约国义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积极推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相关工作,以促进国际一级保护工作,提高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此次在多部门众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积极组织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履约的具体体现。

近些年,河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极拳的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如多次举办的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都有太极拳传承人的参加;开展了太极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传承人王西安、朱天才、和有禄、陈正雷已被列入了记录工作名单;组织太极拳项目参加各类活动,如展示展演活动,举办演武、赛事活动等;开展太极拳进校园活动等等。

截至目前,河南共有45项省级以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名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3名,省级代表性项目36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9名。

河南太极拳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情况:目前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即陈氏太极拳与和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有4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氏太极拳有1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此次太极拳“申遗”工作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河南省一次難得的机遇,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圆满完成了太极拳申报202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各项工作,为实现中原更出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太极拳的世界影响

国家的日益强盛是传统武术发展的良好机遇,国策所需、时代所需是武术的最大价值。就太极拳的发展和将对世界的影响,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所长栗胜夫教授认为:

太极拳是一项东方文明的智慧之术,它的深邃与价值已经感召了众多的习练者。有人预计,当今世界,太极拳练习者数以亿计。国际、国内民间的太极拳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每逢盛大节日、重大活动,千人、万人太极拳的集体表演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件了。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太极拳人口中,不少地位不凡,身居上层者,也积极地投入到太极拳的练习队伍之中,他们对太极拳人口素质的提升是一种无形的促动。与其他拳种相比较,除年龄外,太极拳人口的总体素质会略高于其他拳种人口。太极拳的健身、健心功能为世人的幸福释放着科学的能量。未来的世界里,太极拳的发展速度会更为迅速,那种仅限于中老年人群练习的观念意识也将会逐渐被打破,随着太极拳人口的不断增多,太极拳占据武术半壁江山的局面指日可待,世界各地中国太极拳热的浪潮将会进一步高涨。

谈及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少林与太极》总编辑赵国华谈道:2017年7月,鼓浪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的生命健康敲响了警钟,在人类的重大灾难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分享成功医治经验,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太极拳是我国一项宝贵文化财富,习练太极拳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保护的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分享太极拳的健康生活方式,发挥太极拳的优势作用,将为解决全球的健康问题贡献中国力量。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对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提出明确要求。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些都体现了总书记对包括戏剧、杂技在内的文艺事业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也为太极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抓住“申遗”成功的历史机遇,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在保护好太极拳的基础上,推动太极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开创中国太极拳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再立新功。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诹祺)

猜你喜欢

代表性太极拳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致敬经典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光影视界
第五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开启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