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中心模式的社区老年人医务社会工作个案服务研究

2021-06-20王嘉怡孙华君杜汋苏雅

社会与公益 2021年4期

王嘉怡 孙华君 杜汋 苏雅

摘 要:本文通过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社会工作,基于任务为中心模式为案主提供服务。医务社工通过从生理情况、心理状态、家庭情况、朋辈关系四个角度帮助案主分析困境,激发案主的潜能和动力,鼓励案主采取正面、积极的行为来改善当前的状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案主链接专业资源,发挥医务社工与家庭医生团队的跨专业优势,进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任务中心模式;老龄人口;医务社工

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将会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1],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大问题。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健康行为可延缓伴随增龄而来的疾病和失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是当前全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并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协作[3]。

一、个案基本资料

案主陈某,男,64岁,目前和老伴生活在一起,两人均已退休。医务社工与案主初次见面,案主明显表现得很紧张,难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心理防御机制较强。本案案主具有典型性,可代表部分不擅自我表达和沟通的老年群体。首先,通过横向对比同期进行介入的个案,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其他案主多表现为对待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交流沟通时氛围轻松愉悦,关注自身健康并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本案案主与社工见面时非常紧张局促,不能主动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家庭关系存在问题。其次,通过纵向对比以任务中心模式介入的个案,以此模式介入的个案主体以住院人群及青少年儿童为主,较少关注社区老年群体,尤其是有潜在心理问题的老年群体。基于横向与纵向对比,可知本案案主具有典型性。因此,可通过任务中心模式,在有限时间内为案主提供高效简洁的服务,以解决问题,激发案主的潜能和动力,解决案主潜在的心理问题。

(一)生理情况

案主自述有持续多年的头痛症状,经了解发现案主在老年人健康查体时血压值偏高,且一直未服用降压药。吸烟严重度指数3分。近期正在连续拔牙,饮食以小米粥等流食为主,平日运动量较小,基本上都是在社区内散步。

(二)心理状态

初次见面时社工明显感觉到案主对陌生环境非常不适应,在与社工交流过程中多描述家中儿子与妻子吵架等具有不良影响的生活片段,无法正面回答社工的问题,不过多表达自己的情感。案主对生活中的消极事件记忆深刻,很少提及家人且无法回忆起生命中感到愉悦的事情,对案主进行前测,自我效能感偏低。

(三)家庭情況

案主与老伴长期居住在一起,案主家中有一个儿子,儿子、儿媳在多年前曾因第三者插足而产生过暴力行为,给老人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经过对原属同村居民的走访调查了解到,案主老伴性格较强势,使得案主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消极情绪得不到释放和缓解,且不善于表达自己。

(四)朋辈关系

案主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每次都要特意强调需要一名医务人员接送其上楼和下楼。在电梯里面与医务人员不主动交流,经过医务人员观察了解到,案主在电梯内碰到同小区的老人也不会主动打招呼。

二、个案介入过程

(一)任务中心模式

医务社工结合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提供服务。面向民众不同的健康需求,新时代医务社会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守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理念,开展有特色的健康社会工作[4]。任务中心模式十分适用于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它强调在有限时间内为案主提供高效简洁的服务,以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医务社工通过帮助案主分析困境,发展和激发案主的潜能与动力,鼓励案主采取正面、积极的行为来改善当前的状况,从而提高其适应风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二)执行步骤

1.接案

医务社工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主动接触案主,并进行面访。通过从对话中提取出案主的主要问题和需求,与案主真诚交流,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建立专业关系。

2.预估阶段

在生理上,案主需要适应拔牙后所带来的饮食改变问题,饮食以流食为主,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营养不全面、不均衡;由高血压带来的头痛头晕问题,需及时服药来控制血压;吸烟问题,需尽早戒烟。在心理上,案主心理防御机制过强,不主动向社工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前期资料收集了解到,案主老伴性格较强势,造成案主情绪长期压抑,无法得到释放和缓解,且自我效能感偏低。案主对于家中儿子与儿媳吵架、邻居亲人亡故、马路上发生车祸等负性事件记忆深刻,很少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案主认为需要通过“分烟”来维持自己在小区里的朋辈关系,这同时也是案主无法戒烟的原因之一。

3.计划阶段

医务社工与案主沟通,共同讨论其吸烟习惯并初步引导案主进行戒烟。案主有戒烟意愿,医务社工与其共同制订戒烟计划,并指导其取得家人、朋友的支持;案主由于连续拔牙,近期一直吃流食,蔬菜、水果摄入较少,医务社工与其共同制订计划,将每日所需营养摄入列入表格;唤醒案主自我觉察能力进而促使其改变不良习惯,告知家人督促其每日按时服用降血压药物;鼓励并引导案主多与家人沟通交流,并与其共同制订旅游计划。案主对此表示赞同并表达出强烈执行的意愿。从案主的角度出发共同制订任务和计划,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增强案主执行任务的自信和决心。

4.介入过程

第一,初步了解案主健康状况,合理引导其改变不良行为。初次见面,医务社工感觉到案主很紧张,坐姿无法放松。案主自述由于连续拔牙,近期一直吃流食,蔬菜、水果摄入较少。医务社工提示案主可用榨汁机将水果、蔬菜榨汁,询问案主每日饮食,了解其营养摄入是否达标,并检查其营养摄入表格填写情况,解决其由于拔牙无法咀嚼而带来的营养不良等问题。案主因高血压头痛多年,但是一直未服药,医务社工通过讲述高血压相关健康知识及未按时服药造成不良后果的真实案例来引导案主主动按时服药。为案主测量血压,掌握其近期血压控制情况,并为其设置手机闹钟督促其每日按时服用降血压药物。医务社工与案主沟通,共同讨论其吸烟习惯并初步引导案主进行戒烟。在其取得家人、朋友支持后,建议其改变与吸烟相关的生活习惯,如案主习惯晨间早饭后吸烟,故引导案主改变晨间洗漱、遛弯、吃早饭的顺序;引导案主通过咀嚼无糖口香糖或奖励自己看电视等方式来建立补偿行为,并对案主进行吸烟相关的健康教育。由案主自行评估其戒烟情况,吸烟量是否减少,减少了几支等,再向案主家人及其社区内同辈询问其戒烟情况,通过这两种途径综合了解案主近期戒烟情况,根据现状修改戒烟计划。

第二,深入了解案主家庭情况,为其链接专业资源。在医务社工询问案主家庭经济状况时,案主讲述多年前家中开了一家养鸡场,儿子因此赚了一笔钱,生活变得富裕起来,案主儿子也基于此产生违背婚姻诚信的行为。由于第三者插足,夫妻二人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案主将头破血流的场面描述得很详细。医务社工推断这些场景给案主留下了一些心理阴影。社工运用支持技巧,在案主倾诉的时候,用点头、关注的眼神对案主表示理解和认同。医务社工运用同理心,使案主感受到被接纳,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通过对社区内其他居民的走访调查了解到,目前案主儿子与其妻子关系和睦,已将第三者插足事件妥善处理。医务社工还了解到,案主老伴较强势,案主性格内向,常处于被压迫地位。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介入时,案主均提到和家人一起去我国台湾地区旅游的故事片段,且两次描述均以“台湾橘子特别甜”作为开头,描述的内容也极其相似,故医务社工团队为案主对接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期进一步了解其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并尝试为其制定初步的解决方案。案主对陌生人防备心很强,初次与心理咨询师见面时不过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强烈拒绝拿笔去做测试、画图,很少正面回答问题。经过专业分析了解到,案主这些行为表现是过于紧张导致的。为消除案主的紧张感,医务社工采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建议,不更换与案主接触的医务社工,尽量使聊天的环境更加放松,改用暖黄色昏暗灯光,减弱光线造成的紧张感,在屋内放置绿植,缓解案主焦虑情绪。在此基础上,医务社工鼓励并引导案主多与家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案主积极的心理暗示。医务社工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快乐且幸福的事情,并引导案主每天记录一件与家人的生活小事,正面引导案主多关注积极事物,主动进行自我表达。

第三,完善案主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医务社工作为案主的支持者和服务提供者,从案主回忆中积极的方面入手,努力引导其回忆与老伴相处的快乐时光,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激发案主的积极态度,帮助案主树立信心。引导案主邀请儿子带着妻子和孩子周末来家中吃饭,案主自述儿子自从受到邀请后经常放学后带着孩子一起来家里吃饭。儿子经常看望案主和老伴有利于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给予案主良好的家庭支持。医务社工主动联系案主平时在社区内接触的“烟友”,帮助案主利用朋辈群体的网络获得社会支持。医务社工引导案主向社区内“烟友”讲述吸烟的危害并表明自己的戒烟意愿,鼓励大家一起戒烟。通过共同努力,案主的吸烟情况有所缓解,从以前的一天两盒烟减至一天一盒。社工对案主的改变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经过医务社工的介入和积极引导,案主的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如每天下午会在社区内听黄梅戏,并在接受服务时向医务社工讲述戏中的细节,点评剧中的内容,案主的情绪逐渐变得积极起来。案主主动分享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医务社工感到很欣慰,并进一步引导案主,与其共同制订家庭旅游计划。

5.评估阶段

评估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案主自我感受、他人对案主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根据每次面访时医务社工对案主的任务完成记录来判断任务的完成情况,并通过与案主社区内同辈的沟通来客观评价案主。经过后测,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案主目前已开始主动服用高血压药物,能顺利清晰地讲出家中的故事,且为自己找到了兴趣爱好。

6.结案

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案主自我感受、他人对案主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估成效并作结案处理。

在任务完成情况方面,经过评估,改善了案主对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态度,案主主动按时服药;通过医务社工的引导以及家人和社区内同辈的监督,案主的吸烟量也逐渐减少;案主对生活的态度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主动与家人出去旅游,增进感情;儿子和儿媳每周都会来陪案主吃一次晚饭,家庭关系也逐渐和睦;在医务社工的鼓励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区里听黄梅戏。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基本目标已完成并顺利结案。在案主自我感受方面,案主自我感受良好。由刚开始的紧张局促,无法说出具有完整的话语,到现在主动与医务社工聊天,在结案时还与医务社工自拍合影留念。在他人对案主的评价方面,个案小组的其他成员认为案主相比之前变得主动了,有时在社区里碰见会主动打招呼。

三、建议

(一)医务社工明确功能定位,与自媒体平台合作发挥专业优势

服务提供者:通过与家庭医生组建跨专业团队,提高治疗效果和工作效率。资源链接者:充分发挥熟悉社区、了解政策的优势,为患者链接社会资源。组织协调者:组织协调社区内各类活动,开展知识普及讲座、开展个案服务等。政策倡导者:医务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6]。发挥医务社工专业优势,与自媒体平台合作,将健康观念全面融入老年群体生活,促进老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树立积极社会导向。结合理论提炼,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最终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纵向发展。

(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医务社工与社区志愿者联动服务

利用医务社工与家庭医生团队,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咨询师、医务社工、家庭医生轮流坐班,为老年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建立或补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加快推进社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心理档案建档登记工作[7]。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内65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在发展医务社工介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主导、志愿主体、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新形式[8]。积极推动医务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鼓励大学生群体成为社区志愿者,形成家庭医生和医务社工团队引领下的大学生志愿群体发展格局。

(三)创新医务社工与居民的互动形式,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作用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在社区范围内定期举办公益性活动。如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為社区老年人提供平台与家庭医生和医务社工团队进行互动。定期走访增进感情,使老年居民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的益处。将个案服务中的典型案例形成影像资料,定期邀请案主为签约居民讲述亲身经历和与医务社工、家庭医生发生的真实故事,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对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和医务社工团队的信任程度。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在医务社工与老年群体的桥梁作用,使老年群体亲切地感受到来自孙辈的关怀,并让老人通过与大学生群体的沟通交流,了解互联网和电子产品使用方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马晓佳,齐文博,张楠楠,等.青岛市城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7):13-15.

[2]高凤英,赵淼,周岩,等.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24):6101-6104.

[3]陈玉明,庄晓伟,李霞.上海市老年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5):1417-1420.

[4]李松珊,崔瑞兰,江丽丽.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与实现路径[J].社科纵横,2020(8):82-85.

[5]张晨,秦仪彬,祝韵.任务中心模式下医务社工如何介入个案[J].中国社会工作,2019(30):29-34.

[6]马洪波.“医务社工+家庭医生”:社区健康管理的新路径[J].中国社会工作,2019(12):19-25.

[7]张喜专.健康城市建设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与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0(8):30-32.

[8]张一奇,陈朵多,赵桂绒.我国本土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工作,2018(3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