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2021-06-17刘爱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刘爱华

摘要 根据2001—2013年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正显著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产生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增加对转移成本的承受能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转移就业空间;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转移各种障碍。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率;推拉理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9;F.24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2-02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2.0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Based on Push and Pull Theory—Empirical Analysis from Macroeconomic Data

LIU Aihua (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2001-2013 year statistical yearbook, this paper uses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the registered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of the system have a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you can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rove the rural family income per capita, thereby expanding the scale of rural surplus labors, increase the transfer cost affordability; vigorously develop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provide more jobs, expand employment space; deepen the reform of labor transfer, get rid of obstacles.

Key words Surplus labor;Labor transfer;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Push and pull theory;Influence factors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1997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大约8 315万,21世纪之初出现了“民工潮”现象,2004年转移规模大约11 823万,2007年达到14 290万[1],2016年的农民工数量更是达到了28 171万,近年来虽然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但劳动力从农业或农村转移出去的大趋势没有发生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乎“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国内外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国外很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解释,最早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曾经明确指出,比较利益的存在使得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动到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2]。刘易斯提出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认为工业部门由于较高的工资收入会吸引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随着工业部门资本投入的增加,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3]。托达罗则认为农村劳动力之所以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城乡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预期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越大[4]。雷文斯坦提出了人口迁移流动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流动主要受人口迁入地的拉力和人口遷出地推力的共同作用。

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颇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蔡昉等[5-6]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收入差距。程名望等[7]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研究出发,认为工业技术进步是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拉力因素。赵利等[8]以山东省为实证研究样本,认为城镇就业空间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预期收入反而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相对最小。丁卉雨等[9]以湖北省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关键因素是农村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占总投资比重。谭华清等[10]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发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家庭转移外出的概率更高。何微微[11]基于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现阶段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纯粹“经济理性”已无法全面表述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收入与非收入的预期因素共同促使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转移。

虽然学者们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每个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这也正是该研究的出发点,以期研究结果能够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政策提供一定的启示借鉴。

1 研究假设

该研究基于雷文斯坦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市对劳动力拉力、农村对劳动力推力和制度对劳动力摩擦力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劳动力个体特征、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选取变量指标并进行研究假设。

1.1 劳动力个体特征

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影响劳动力在劳动市场的竞争能力,一般认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其进行转移。

1.2 经济因素

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认为经济因素是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一般认为城市预期收入越高越会吸引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均收入越高,承担转移成本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比重越高,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越大,提供的就业岗位越多,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的就业情况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城市失业率越低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3 制度因素 制度等中间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摩擦力,尤其是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经济体制等制度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通常情况下,假设制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负面影响,户籍制度越严格,市场经济制度越不完善,越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2.1 数据来源

2000—2012年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时期,这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民工潮”和“民工荒”两个显著特征,因此选取这期间数据进行分析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且因2000年以前和2012年以后数据缺乏,为了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选取2000—2012年的各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所用数据均来自2001—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2 变量选取与界定

因没有确定的文献数据统计每年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故文中因变量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采用陆学艺[12]的计算方法得到: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

自变量指标的选取参考赵利等[8]的方法,共选取了以下7个指标:

(1)农业劳动生产率(LDT)。以第一产业增加值为农业产出值(GDP1),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为农业就业人员(L1),则农业劳动生产率为LDT= GDP1/L1。

(2)农民受教育程度(E)。采用“六三”学制方法计算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计算方法: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6+初中比例×9+高中比例×12+中专比例×12+大专及以上比例×15.5。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S)。

(4)非农产业产值比重(G)。用非农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衡量非农产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非农产业产值比重=1-第一产业生产总值/GDP。

(5)非农业劳动的预期收入(EI)。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表示非农业劳动的预期收入。

(6)城镇就业情况(RU)。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表示城镇就业空间。

(7)制度综合因素(I)。设定制度因素包括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市场化指数、非国有部门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度4个方面[13]。其数据根据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市场化指数、非国有部门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度4个方面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

3 变量描述和计量模型

3.1 變量统计性描述

3.1.1 制度综合因素。

在对全部变量进行统计学描述之前,先求出制度综合因素。它是由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市场化指数、非国有部门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度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

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反映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计算方法为:(GDP-财政收入)/GDP。市场化指数用由市场决定、投资者自主决策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其他投资”3项指标比重近似衡量。非国有部门就业率为(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乡村非农就业人员)/就业人员总数,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大小。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度用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乡村人口比重来表示。用这4个指标反映制度综合因素的作用。

以上4个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相关性,该研究借鉴王文博等[14]的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PSS 23将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市场化指数、非国有部门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自由度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合成为制度综合因素指标I[15-21],指标的测算结果见表1。

3.1.2 变量统计描述。该研究7个自变量指标的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经过适当处理后得到,各指标测算结果见表2。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3对所有变量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统计性结果见表3。

3.2 模型建立

根据前面已有的理论分析,通过建立以下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L=β0+β1IDT+β2E+β3S+β4G+β5EI+β6RU+β7I+e (1)

式中,L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是被解释变量;β0为常数项;β1-β7为待估参数;LDT为农业劳动生产率;E为农民受教育程度;S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G为非农产业产值比重;E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RU为城镇登记失业率;I为制度综合因素;e为随机干扰项。

为了缓解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将公式(1)采取半对数形式(因为制度综合因素存在负数,所以这一指标不能使用对数形式)。

lnL=β0+β1lnIDT+β2lnE+β3lnS+β4lnG+β5lnEI+β6lnRU+β7I+e (2)

3.3 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后,需要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以确认建立的模型对原始数据拟合的效果。

3.3.1 模型总体回归效果的显著性检验。总体回归效果的显著性检验能够反映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效果,模型的总体参数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逐步回归4个模型中,回归结果从模型1到模型4效果越来越好,估计标准误也从模型1的0.000 648下降为模型4的0.000 184,调整前的R2和调整后的R2均非常接近与1,模型总体上来说拟合很好,自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因变量。

3.3.2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能够看到模型的残差、F值和显著性,反映模型统计学意义,该研究4个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逐步回归4个模型的残差都非常小,且是不断下降的,F值统计量不断上升,显著性水平均在0.001水平上,表明这4个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

3.3.3 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反映了解释变量各指标对被解释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影响程度。各解释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显著性影响见表5。从表5可知,4个模型中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在0.05水平以下,在95%置信区间上显著不为零,通过了t检验,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可以很好解释被解释变量。

从表5可以看出,采用逐步回归法引入的解释变量顺序。首先引入的变量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它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了99%以上。其次引入的变量指标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数,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上升,再次引入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对数,解释程度进一步上升,最后引入的是制度综合因素,解释程度几乎达到了100%。这说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民受教育程度对数、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对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这3个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3个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影响不显著,故不存在于最后的回归模型中。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各变量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后,最终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lnL=10.309lnIDT+ 0.006lnS-0.003lnRU-0.002I-13.784(3)

3.3.4 结果分析。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知,选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7个因素中,有4个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产生显著性影响,分别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民受教育程度、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个指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影响不显著。

影响显著的4个因素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而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负向的显著性影响。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弹性系数为10.309,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提高10.30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弹性系数每提高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提高0.006%。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弹性系数为0.003,说明城镇登记失业率每提高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下降0.003%,制度综合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为半弹性,系数为0.002,说明制度综合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每提高1个单位,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下降0.2%。

4 结论与启示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是经济和制度方面的4个因素,分别为农业劳动生产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反映了农村对转移劳动力推力的作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反映了城市对转移劳动力的拉力作用。而农村劳动力个体特征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从以上结论可以得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政策启示:首先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业生产率提高了,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就少了,能够

从农业中释放出更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基础条件。其次要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家纯收入,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经济成本,只有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得到提高,才能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物质条件。再次,要进行户籍制度、经济制度等各项政策制度改革,破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制度壁垒。最后,大力发展城市第二、三产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城市失业率,增加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黄国华.成本与市场双重约束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0(1):34-40.

[2]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 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托达罗 M P.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秦华,夏宏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47-52.

[7] 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6(9):62-72.

[8] 赵利,张利霞.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勞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4,35(3):88-92.

[9] 丁卉雨,董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推进路径: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4(5):45-51.

[10] 谭华清,周广肃,王大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基于CFPS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16,36(1):53-65.

[11] 何微微.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研究——1109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36(11):11-20.

[1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 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14]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2):33-37.

[15]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31(6):78-85.

[16] 陈宗胜,吴浙,谢思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等.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年度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8]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2):24-28.

[19]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14,25.

[20] 张志新,李亚,任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1999-2008年山东省17地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1,32(10):129-133.

[21] 黄国华.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11,32(1): 11-14.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