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栓弹力图仪检测危重症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指导输血的应用分析

2021-06-17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危重症血浆血小板

桂 峰

(固始县人民医院 信阳 465200)

随车祸、坠落等社会事故发生增多,危重症创伤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危重症创伤具有病情危急、病情严重程度高等特点,而机体大量出血为患者死亡主要因素之一[1]。及时监测凝血功能变化,予以对应输血干预,是降低病死风险,提高预后效果的关键。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多为凝血四项指标,虽能一定程度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无法全面动态监测功能变化,易出现输血量不足或过度输注血制品,导致治疗效果降低或医疗资源浪费。血栓弹力图仪(Thromboelastography,TEG)为新型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可全面评估机体凝血状态,为输血指导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信息支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危重症创伤患者98例,探讨TEG在凝血功能检测和输血指导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20年6月我院危重症创伤患者98例,将采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输血指导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检测和输血指导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6.31±4.49)岁。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5.98±4.12)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体格检查、血气分析及临床确诊为危重症创伤;(2)符合输血治疗指征;(3)无血液系统传染病;(4)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先天凝血功能异常者;(2)近1周内应用过抗凝药物或相关治疗者;(3)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输血指导,取4ml空腹静脉血,抗凝,离心,分离血浆,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E-5000i血液分析仪、试剂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依据血凝四项检测结果,进行输血指导,若PT、TT、APTT水平降低,则补充新鲜冰冻血浆;若FIB水平<1.5g/L,则补充冷沉淀凝血因子。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检测和输血指导,取2ml空腹静脉血,置入抗凝管,将抗凝管内枸橼酸钠和血液标本充分混合,取1ml抗凝血置入高岭土激活剂试剂瓶,静止3~5min,使用浙江盛域公司生产的TCA6000型血栓弹力图仪,将普通杯置于检测架,倒入20μl氯化钙,将340μg高岭土激活剂试剂瓶中的血液置入普通杯,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起始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α角)、凝血块最大强度(MA)、血细胞凝聚成块时间(K)、血块纤溶指标(LY30)。R值较低,则补充15mg/kg新鲜冰冻血浆;α角、K值较低,则每次补充12U冷沉淀因子、400ml新鲜冰冻血浆;若MA值异常,则输注血小板制品。

1.4 观察指标

(1)凝血四项水平: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1d后PT、TT、APTT、FIB水平变化;(2)血制品使用情况:对比两组血浆、红悬液、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3)TEG参数:对比观察组输血前、输血1d后R、α角、MA、K、LY30参数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凝血四项水平

输血前,两组PT、TT、APTT、FIB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输血1d后,观察组PT、TT、APTT水平较对照组低,FIB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凝血四项水平

2.2 血制品使用情况

观察组血浆、红悬液、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见表2。

表2 血制品使用情况

2.3 TEG参数

输血前,观察组R、α角、MA、K、LY30参数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输血1d后,观察组R、K参数较输血前降低,α角、MA、LY30参数较输血前增高(P<0.05),见表3。

表3 TEG参数

3 讨论

危重症创伤患者多表现出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三连征,而早期及时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是抑制机体大量出血,恢复凝血、止血系统平衡的关键,对后续临床治疗顺利进展有积极意义[2]。探讨一种最佳检测方法和输血指导方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明确凝血指标异常情况,但无法全面准确反映机体凝血功能改变情况,血制品输入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用血需求,输注过度不仅会浪费血资源,并易增加输血风险,诱发不良反应,降低安全性,严重者会加重疾病。TEG检测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不同,TEG能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绘制动态曲线,观察血小板、凝血因子成分间动态作用,明确血凝块形成过程和FIB溶解机制,各项检测较全面[3~5]。同时TEG检测能通过动态评估血小板情况,检测输血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血制品输注方案,在指导血制品输血量、输注成分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利于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加快凝血功能改善[6~7]。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1d后,观察组PT、TT、APTT水平较对照组低,FIB水平较对照组高,观察组血浆、红悬液、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可见两种不同检测方法下的输血指导,均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但TEG检测下的输血指导,凝血功能改善程度更高,且血制品输注量更少,表明基于TEG检测的输血指导可在确保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基础上,减少输血量。

本研究进一步观察TEG参数变化,结果显示,输血1d后,观察组R、K参数较输血前降低,α角、MA、LY30参数较输血前增高(P<0.05)。R值可评估凝血因子活性,高于正常值上限或低于正常值下限,即凝血因子活性异常;α角、K值可用于评估血块形成速率和纤维蛋白功能;MA能反映纤维蛋白原浓度,并能评估血小板功能。危重症创伤患者采用TEG检测可及时明确凝血状态,了解机体血小板功能,并能准确反映纤溶状态,及时予以输血等指导,可避免纤溶亢进或凝血异常导致患者死亡[8~9]。而科学输血指导可选择合理血制品成分和剂量,及早改善凝血功能,抑制疾病进展恶化,继而使TEG参数改变、复常。

综上所述,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输血指导相比,危重症创伤患者采用TEG检测,输血前后患者TEG检测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应用科学性,可为临床提供科学输血指导,在确保输血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基础上,减少血制品使用量,可促进血制品合理调配,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猜你喜欢

危重症血浆血小板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