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妈妈,娃肥胖你要负责

2021-06-16畅婉洁

民生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肥胖率卫健委指南

畅婉洁

11岁的马天明体重已经超过150斤。马天明的妈妈带着他在学校附近的健身房办了一张健身卡,每天放学后,马天明在健身教练的带领下训练一个小时。马天明的妈妈还咨询了营养师,为儿子配置了健康瘦身餐。

“管住嘴、迈开腿,希望他能瘦下来,健健康康的就行。”马天明的妈妈说,“小时候觉得白白胖胖挺好的,长大了体重倒成了负担,现在胖得都快走不动路了。”

去年底,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加起来将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加起来达10%。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介绍:“从城乡看,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是城市高于农村,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城市略高于农村,但肥胖率方面,农村超过城市。和历史上比较,与2015年发布的报告相比,不管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还是6岁以下的,指标都在上升。这说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形势越来越严峻。”

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是什么导致儿童超重、肥胖?应如何防控儿童肥胖?

三大因素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爱玲表示,肥胖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对骨骼、肌肉等器官和系统造成危害;影响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青春期发育提前;影响大脑和智力发育,且肥胖程度越重,对认知和智力的影响越大;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儿童内心压抑、情绪不稳定等。

更严重的是,肥胖还可能给孩子成年后的健康造成危害。此外,肥胖会对孩子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使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限制孩子的潜能发展,导致成年后劳动生产率下降,不利于家庭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

“不管对于儿童个体还是家庭、社会,开展儿童肥胖防控都是当务之急。”刘爱玲说。

刘爱玲介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方面: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中占40%~70%,但是,由于基因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较大变化,所以,近几十年来儿童超重、肥胖快速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环境因素包括膳食摄入、身体活动、生活方式等。就个体因素而言,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经常吃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脂肪供能过高等,都会增加能量摄入,增加儿童肥胖风险。

此外,一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如孩子经常不吃早饭或早饭的种类比较少、营养质量比较差,经常吃一些高油、高糖零食,常喝含糖饮料,经常在外就餐或常点外卖、暴饮暴食等,也会增加孩子发生肥胖的风险。

相对于能量摄入过多,刘爱玲指出,儿童的能量消耗呈现下降或减少趋势,“孩子平常身体活动少,看电视、玩手机坐着不动的静态时间增加,导致其能量消耗较少,也会增加肥胖发生的风险。”此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睡得太多或太少,也会增加肥胖发生的风险。

关口要前移

近年來,我国在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政策与策略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人群肥胖的防控纳入国家总体防控策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20年学生肥胖率上升趋势减缓,到2030年学生肥胖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去年,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发布《儿童肥胖防控行动方案》。方案按照高、中、低流行水平的地区,确定了2025—2030年的目标,明确了家庭、学校、卫生部门、政府四方责任。

过去五六年间,国家卫健委在全国8个省市的10个地方开展了以防控儿童超重、肥胖为核心的“营养校园”行动,形成了很多适合不同地区的干预模式和一些可推广的技术。此外,每年开展的全民营养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等,不断引导各个层面人群提高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介绍,继2008年出版《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后,《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在国家卫健委的组织下已经修订完成。新指南覆盖人群范围更广,2008年出版的指南只把重点放在学龄儿童,新指南则涵盖18岁以下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整个年龄覆盖范围更大,制定程序更加规范科学。新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指南修订的科学程序进行,涵盖更多方位的专家,内容也更加丰富。

“整体来说,新指南强调儿童肥胖的防控要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从各方面都提出了推荐意见,还有一些具体推荐建议。”马冠生说,“支持性环境离不开健康的社区。新指南的编写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在创造支持性环境中,至少要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这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遏制儿童超重、肥胖的不断增长。”

“父母是儿童肥胖防控的第一责任人。”赵文华说,父母的潜移默化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学校的供餐、课间运动、体育课、定期体检及家校沟通等,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学校和家庭是儿童肥胖防控最直接的两个主战场。”

刘爱玲表示:“防控儿童肥胖关口一定要前移。”她建议,家庭从女性孕期开始,在维持适宜体重、控制高能量密度食物、每天保证适量运动、尽早开始母乳喂养、科学合理添加辅食等方面开始,积极助力儿童肥胖防控。

猜你喜欢

肥胖率卫健委指南
隔离
卫健委印发近视预防新版指引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