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于降低其残疾率所发挥的影响探究

2021-06-16马欢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脑血栓组间例数

文/马欢

急性脑血栓的病机即机体脑部外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症状,进而导致脑部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阻碍,血流速率因而下降,最终造成脑血栓之症[1]。此疾病的伤残率、死亡率不低,病发之后,多数患者会出现晕眩感,病情严重者还很有可能引发脑出血等重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形成较大危害[2]。因而,本院展开当前实验进行探究,研讨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时,对降低残疾率的影响,现将研讨详情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讨的目标为本院9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选择时间:2020年2月-2021年2月,分组方案是随机数字表法,即对比组(n=48)、干预组(n=48)。对比组内的男患者、女患者数量分别为27例和21例,年纪区间即32岁到76岁范围内,平均年龄(55.19±2.34)岁,患病时间范围即0.5d至6d,平均病程(2.29±0.86)d;干预组内的男患者、女患者数量分别是29例和19例,年纪区间即33岁到79岁,平均年龄(56.21±2.38)岁,患病时间范围即1d至7d,平均病程(2.49±1.05)d。组间临床资料无明显不同(P>0.05),能够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比组急性脑血栓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即检测患者的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为患者提供药物护理等。

干预组急性脑血栓患者:以常规护理为前提再行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操作为患者的病情平稳之后,实施体位护理,即以患者实际身体状态为根据,帮助患者摆放合适体位,并及时为患者实施更换体位护理,以规避出现褥疮等并发症。肢体康复,对患者的患肢实施适当按摩,即对患者患肢的大关节直至小关节之间实施按摩,规避关节出现僵硬等不良症状;与此同时,还应指导患者完成床上康复训练,即令患者以健康一侧肢体关节的运动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康复。患者可以进行下床运动时,应督促患者适当进行运动疗法,运动总量应以患者的身体情况为基础进行制定,如站立练习、坐姿练习等,患者可以稳定站立之后,再鼓励患者进行原地踏步康复训练,而后逐渐扩展至步行活动。语言康复训练,以口型训练法为患者实施语言训练,然在此训练之前应帮助患者完成听力练习,听力有明显改善后,再以口型训练方法提升患者的语言功能,并激励患者积极与家人、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以使其语言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此外,还需对患者的心理实施护理,患者患病之后,身心均会受到较大影响,护理人员应积极和患者展开友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对患者的不健康心理情绪进行针对性疏导,并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医学知识,以增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进而改善患者的消极心理,以促使患者勇于面对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1.3 观察指标

组间患者护理前、后的康复效果比较,分别于护理之前、护理之后通过FMA运动功能评量表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分值位于0-100分,分值高,则运动功能良好;通过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分值为0-100分,分值高,则生活能力较优;通过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分值为0-42分,分值高,则神经功能损伤较重;组间患者临床指标比较,统计患者病情改善时间、住院天数;组间患者护理效果比较,以NIHSS评分为判定标准,即评分下降幅度超过70%即为有效,总疗效=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记录组间患者出现残疾的例数,残疾率=残疾例数/总病例数×100%,问卷调查方法评估护理满意度,不满意和满意为满意度指标,满意度=满意例数/总病例数×100%。

表1 比较组间患者护理前的康复效果(±s,分)

表1 比较组间患者护理前的康复效果(±s,分)

组别 例数 FMA运动功能 BartheI生活能力 NIHSS神经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比组 48 58.59±2.16 62.71±7.83 38.79±5.46 50.61±4.49 31.89±5.56 27.16±2.98干预组 48 58.15±1.63 90.76±8.82 38.74±4.26 80.76±6.43 32.94±5.79 20.31±3.02 t-1.1265 16.4773 0.0500 26.6350 0.9062 11.1857 P-0.2628 0.0000 0.9602 0.0000 0.3671 0.0000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完成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的统计,经(±s)、百分比体现计量数据、计数数据,依次用t、卡方完成检测,P<0.05条件得到满足时,差异尤为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组间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组间患者的FMA评分、Barthe评分、NIHSS评分于护理之前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护理之后,干预组的FMA评分、Barthe评分较对比组高,NIHSS评分较对比组低(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 组间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干预组的病情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指标(±s,天)

表2 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指标(±s,天)

组别 例数 病情改善 住院天数对比组 48 6.28±1.45 22.39±3.42干预组 48 4.02±1.19 13.49±2.14 t-8.3472 15.2839 P-0.0000 0.0000

2.3 组间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干预组护理有效性即97.92%,护理满意度即95.83%,均高于对比组,残疾率即4.17%,较对比组低(P<0.05)。如表3所示。

表3 比较组间患者的护理效果(n%)

3 讨论

急性脑血栓为心、脑、血管出现异常病变的疾病之一,具有很高的反复性,病情进展迅速为其主要特点,治疗护理周期较长,且难度很大[3]。不仅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还需要为患者实施合理护理方案,以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进而促使患者病情加速恢复,减小残疾等不良事件的产生[4]。

早期康复护理是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固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一系列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案[5]。将此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后,患者可以通过体位护理、肢体康复、床上康复训练、床下运动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举措改善患者的病情,以增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速率,令患者的治疗护理时间得到有效缩减,并提升治疗护理的有效性[6]。运用此护理模式之后,可以使患者的神经组织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如可以再生神经末梢的突触,促使患者产生运动意识,这对于部分肌群出现不完全残疾的患者而言,能够较快速帮助患者唤醒运动意识,而后改善患者残疾症状,促使患者摆脱残疾状态[7]。

我院的研究数据显示,干预组急性脑血栓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比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低于对比组(P<0.05);干预组的病情改善用时、住院用时均少于对比组(P<0.05);干预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7.92%、护理满意度为95.83%,均高于对比组,残疾率为4.17%,低于对比组(P<0.05)。因而能够确定,此护理模式的运用,可以减少患者治疗与护理的总用时,有益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对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等有良好修复,是临床疗效优异,较受患者欢迎的护理方案,能够切实降低疾病残疾率[8]。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之后,能够较好促进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使患者的身体机能有良好修复,语言能力也因而得到明显改善,床上、床下及肢体康复等护理举措的实施,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增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异护理措施,于减少疾病残疾事件发生概率方面有积极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脑血栓组间例数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初探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
睡前一杯水可防脑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