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021-06-16李淑英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躁动苏醒全身

文/李淑英

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方式,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会引发应激反应,还会导致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影响手术安全[1]。而全身麻醉是一种手术辅助方式,通过将麻醉药物采取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等方式注入人体,发挥较好的中枢神经短暂抑制作用,可发挥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2]。对于实施全身麻醉的患者来说,易引发食管反流、呕吐以及苏醒延迟、苏醒期躁动并发症。尤其是苏醒期躁动,会导致患者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后果。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缺乏对苏醒期躁动的全面干预,因此,应用价值不高[3]。针对这一情况,本次研究对实施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有效的麻醉复苏干预及综合保温护理,分析其对患者的影响。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的200例病例,均为本院2019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18-72岁,平均(52.8±3.7)岁;麻醉ASA分级I级52例,II级48例;实施的手术类型包括乳腺手术10例,胆道手术18例,胃肠道手术48例,泌尿系手术24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0-70岁,平均(53.2±4.1)岁;麻醉ASA分级I级54例,II级46例;实施的手术类型包括乳腺手术12例,胆道手术20例,胃肠道手术45例,泌尿系手术23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经术前综合检查确诊疾病且符合手术治疗标准,术中均实施全身麻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系统或器官疾病者;存在手术或麻醉禁忌证者;认知及沟通障碍者;精神疾病患者;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手术前指导患者做好准备,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病情观察及生命体征监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麻醉复苏护理及综合保温护理干预。(1)麻醉复苏护理。①手术前1天,开展术前访视,对患者的机体状况进行护理评估,与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确定手术方案及麻醉方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明确麻醉的重要性,并讲解全身麻醉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对患者进行麻醉术后苏醒知识的讲解,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通过有效的交流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手术中应激反应的发生。还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防御机制,保证患者心理上对麻醉的耐受度。②手术中,协助麻醉医师根据患者术前访视结果进行麻醉用药,尽量避免盲目用药,防止麻醉抑制过度引发的不良反应。③手术前,介绍手术室及手术团队,并协助患者做好体位摆放。手术中做好密切的配合,以保证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操作中保持动作轻柔,保证患者呼吸通畅。④术后对患者苏醒情况进行观察,并协助其摆放舒适体位,保证其呼吸道畅通,将留置的导管妥善固定。对于苏醒患者,可采用合理镇痛,防止出现躁动反应。(2)综合保温护理。手术前,提前将手术室温湿度进行调节。手术麻醉实施后,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帮助患者遮盖肢体,防止体表温度流失。提前将输注液体及冲洗液加温,并进行恒温保存。手术中指导使用保温毯、加温床垫、体外输液输血加温仪器等,为患者肢体加温。手术后立即为患者穿好衣物,尽量维持体温正常。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严重程度;以四级评分法评估,患者苏醒期随意乱动为躁动评估标准;患者苏醒期挣扎十分强烈,需要多人联合制止,评分3分;以患者存在非计划拔管等倾向,需要予以制止,评分2分;以患者吸痰操作时出现躁动,但经护理人员干预后可保持安静,评分1分;以患者无躁动为评估0分;评估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生命体征,以心率、血压指标测量结果为评估标准[4-5]。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严重程度对比

观察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9.0%相比对照组的21.0%明显更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躁动评分为0分患者比例91.0%相比对照组的79.1%更高,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躁动评分为2分及3分患者比例3.0%及0.0%相对对照组的10.0%及4.0%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严重程度对比[n(%)]

2.2 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生命体征对比

观察组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心率指标及舒张压、收缩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生命体征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生命体征对比(±s)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 舒张压(mmHg) 收缩压(mmHg)观察组 100 76.9±5.0 85.5±6.2 135.0±8.4对照组 100 87.5±7.0 96.0±7.8 150.0±9.8 t 12.322 10.538 11.621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全身麻醉在各种手术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基础,通过全身麻醉的应用,可以有效发挥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效果,达到有效的镇痛及镇静效果,可显著减轻患者术中疼痛,避免术中应激反应对手术效果及患者安全性的影响[6]。而对于全身麻醉患者来说,麻醉药物对患者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完成后,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其身体机能未完全恢复,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导致躁动、苏醒延迟等并发症[7]。

为了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麻醉复苏护理及综合保温措施。采取的麻醉复苏护理,贯穿于整个手术围术期,包括开展术前访视,目的是通过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手术及麻醉方案[8]。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心理疏导,保证患者对全身麻醉知识有更多的认知,从而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术中应激反应的发生。通过患者入室后对其开展手术环境及团队介绍,并严格执行手术麻醉方案,可保证患者安全[9]。而手术后对患者实施麻醉复苏期的异常情况及安全性观察,可有效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通过在手术围术期开展有效的输注液、冲洗液加温处理及对手术中注意调节手术室内温湿度,通过对患者肢体进行有效保温,可以避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10]。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到,观察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心率指标及舒张压、收缩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通过麻醉复苏护理及综合保温的干预,有助于通过改善患者心理情绪,保证患者术中麻醉阻滞效果及安全性,还可通过避免低体温引发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综上,在全身麻醉患者中实施麻醉复苏护理及保温护理干预,可通过良好的心理及生理因素调节及有效的围术期保温效果,达到较好的改善苏醒期躁动的作用。

猜你喜欢

躁动苏醒全身
植物人也能苏醒
石榴全身都是宝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全身总动员——写话其实很简单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