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开设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的思考

2021-06-15时小东李锐黄静玮唐远谋肖含磊牛蓓

高教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新冠肺炎高校

时小东 李锐 黄静玮 唐远谋 肖含磊 牛蓓

摘  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国家已经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役和科学战役,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冀以此为契机推动高校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高校开设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重要性、课程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为高校相关课程开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冠肺炎;高校;通识课程;生物安全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1-0007-05

Abstract: During the special period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China ha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biosafety.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a people's battle and a scientific battle, which is related to everyone's life safety and health.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iosafety and Practice Gener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Biosafety and Practice Gener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related courses.

Keywords: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iosafety and Practice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新型冠状病毒为2019-nCoV,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控措施。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截止至2020年3月28日,全球确认病例已达571789例,死亡病例26499例;其中中国确诊病例82341例,死亡病例3306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各行各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暴露出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建设依然问题突出,在法律法规体系、预警与保障能力和公众生物安全意识等方面均存在短板[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生物安全不仅是科学研究问题,其与经济、社会、健康伦理、公共安全、国防安全等交织在一起,成为关系广大民众切身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综合性问题。

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高校开设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生物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促进大学生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也将是提高生物安全宣传和科普的首选对象和阵地,有效推进国家生物安全政策实施。特别是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生物安全已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强烈建议高校开设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

本文从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开设重要性、课程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为高校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开设及转变提供参考。

一、高校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开设现状

为满足专业生物安全专业人才需求,国内多所学校开设了生物安全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多数生物及相关专业也开设了生物安全课程,如四川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在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生物安全通识课程或相关方面的通识教育(表1),如武汉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生物安全(概论)通识课程;针对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生物安全热点问题,部分高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相关生物安全课程。如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多所高校针对转基因安全的通识课程,如重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大学等。

高校课程开设多选用专业教材、专业科普书籍或安全手册,少数高校自主编写相关教材。在学时安排上,多数高校以理论课程为主,部分高校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如武汉大学生物安全概论通识课程32个学时中,安排了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现场参观,学习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内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理论讲授基础上,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操作,设置4学时实践教学内容,促进生物安全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高校生物安全及相关通识课程的开设为更多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生物安全不仅涉及转基因和生物入侵等内容,还包括医学、药学、环境安全、实验安全等多方面的技能,又与法律法规、形势与政策、行政管理等内容密切相关,涉及范围广、交叉性强。生物安全涉及内容决定了该课程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师资团队,以及能够反映最新技术、政策和热点的指导用书,生物安全通识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4],尤其是在生物安全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二、高校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的重要性

(一)生物安全科普首选阵地和对象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安全涉及生命科学、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也涉及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等内容。生物安全问题是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国内外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此外,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生物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生物安全的问题已不在是科学研究的问题,也成为科普宣传和提高认识的问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转基因生物安全科普列入考核指标,从单纯科学研究上升到技术成果应用和科学普及,解答公众转基因生物安全质疑[6]。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群体和家庭的希望,在科普宣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作为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形态,是一种塑造共同理念和价值观的教育[7]。在高校开设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将为大学生全面普及生物安全知识,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消除盲目恐慌和科学认识,形成生物安全宣传的重要力量,带动全民生物安全认知水平提高。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生物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生命健康,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通识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补充,能够突破专业壁垒,既能够培养专业素养,又能够促进知识间交叉,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安全和实践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与前沿技术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又涉及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等学科知识,以及生物安全问题的实际应对能力。高校开设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将引导不同专业背景大学生对生物安全学习,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弥补生物安全知识人才的不足。同时,生物安全复杂问题的管理工作需要众多部门高效协作处理,高校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的开设将为不同部门和企业输出掌握生物安全理论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为生物安全问题的科学应对及处置提供人力储备,服务国家生物安全政策的实施。

三、高校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多层次教学内容

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应重视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的讲授,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突出生物安全热点问题,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课程每个环节(图1)。作为专业课程,生物安全已经开设多年,已有较为成熟的知识体系和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如夏海林等编写的《生物安全基础》、郑涛等编写的《生物安全学》。生物安全包含内容广泛,不仅是转基因生物安全和生物入侵引起的生物安全,还涉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生物安全、生物武器、食品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及管理、形势及战略等内容。授课理论应突出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结合,体现生物安全知识传授与科学思维方式的结合,促进生物安全知识理解和传播。同时,生物安全课程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内容,提高理论知识理解和思考,促进非专业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进一步增加课程实用性。此外,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融合教学各个环节。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需要引导学生认清形势,培养科学精神和担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一起重大的突发卫生事件,多所高校将通过多种形式将疫情与传染病、药物研发、思想政治教育等热点进行高度结合,将疫情转化为生物安全知识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多学科教师队伍

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课程面向非专业学生,更需要将知识点深入浅出,并将最新理论和科技热点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及生活需求。此外,通识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需要教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师资队伍是推进通识教育的关键,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积极性是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优秀师资队伍是制约通识教育的瓶颈。生物安全和实践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授课教师队伍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物安全现实问题剖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特点和内容,需组织生物、医学、法律、思政等专业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加强跨学科间教师合作,发挥各专业教师专业在理论知识、学术能力、实践能力、授课技巧等优势,共同打造通识课程金课。同时,依托产学研政项目、实践基地等优势,积极邀请政府官员、一线检验检疫人员、企业生物安全管理人员等进行分享和交流,促进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真实案例,开阔学生视野。

(三)多形式教学方式

授课方式对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多媒体交互式功能系统优势,将视频、图像、文字等素材融合到教学内容,以多种呈现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带动课堂积极性。结合地方特色、高校教学科研实践平台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生物安全通识课程第二课堂,促进形成生物安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和能力。如成都大学可结合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特色,将杂粮食品生物安全问题融入课堂,通过产学合作基地生物安全实际管理办法,促进课程贴近学生实际,促进科教产教融合。根据生物安全理论与现实问题高度结合,通过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参与通识课程教学,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四)多途径评价机制

合理的評价机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课程应体现在学生全程考核中,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也突出实际问题思考和解决能力,促进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将考勤、课堂表现、教学实践、自评互评等设置合理比例,强化过程化考核,打破单一考核方式。如针对生物安全热点事件,设置翻转课堂教学,对各小组成绩采取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将学生自我评价、班级同学互评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综合分析,并将思想道德行为和认识纳入评价,综合考核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反思。

四、结束语

生物安全是事关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大事。高校生物安全通识课程的开设将有效加强生物安全认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提高生物安全科学防控能力。因此,在经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需要对生物安全和实践通识教育进行深入思考,抓住契机,以课程为依托提高大学生生物安全意识和认识,增强大学生应对生物安全问题能力,消除生物安全事件的盲目恐慌,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朱康有.确保生物安全就是守护生命安全[N].光明日报,2020-03-10(02).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EB/OL].(2020-02-14)[2020-04-07].http://www.gov.cn/xinwen/2020-02/14/content_5478896.htm.

[3]曲涛,王雪梅,陈婷婷,等.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结构概念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2):14-19.

[4]谢丽琼,王咏星,钟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物安全教育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10):24-25.

[5]许文涛,程楠,朱龙佼,等.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科普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4-316+322.

[6]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交流材料[EB/OL].(2016-01-11)[2020-04-07].http://www.most.gov.cn/ztzl/qgkjgzhy/2016/2016jlcl/2016jlzdzx/201601/t20160111_123546.htm.

[7]马曦,孙乐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理念、特征及其理论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30-237.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及绍兴黄酒学院资助完成“基于产科教融合的生物工程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研究”(编号:201901136008);成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建设项目“以高校科研平台为突破口的科教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杂粮团队为例”(编号:cdjgb2019037);成都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cdjgy2017003)

作者简介:时小东(1988-),男,汉族,山东邹平人,博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新冠肺炎高校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