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与培养

2021-06-15韩庆芳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意识历史逻辑

摘要:历史视野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是指教师不仅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知道”得多,而且要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所“认知”,能从不同的方面“熟悉掌握中外历史发展状况,进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以史为鉴”。用广博的历史知识辅助教学、以深刻的历史逻辑支撑理论说服和以自觉的历史意识激发政治自觉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视野的三个重要维度。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广泛深入的学习阅读中丰富历史知识,在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中汲取历史智慧,在积极自觉的历史意识中担当育人责任。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历史视野;历史知识;历史逻辑;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4-0042-03

思想政治、历史通常被视为同胞学科,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是思想政治的基础,思想政治是历史的升华,因而用历史知识来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了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共识。可以说,历史视野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育人理念及育人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的内涵被不断丰富、拓展,因此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视野应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何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

历史视野包含“历史”和“视野”两个关键词:。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笔者认为需从“历史”和“视野”两个概念的阐释出发。

何为历史?历史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类过往社会发生的事情或现象,二是人们对过往发生的事情或现象进行的研究、描述和评价等,即有专家主张的客观历史和主观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既包含了对客观历史的“知道”,也包含了对客观历史的“认知”,即对历史进行存储、理解、判断和评价的信息加工处理。

何为视野?视野又称“视场”,本义为眼睛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历史是纵向的时间进程,视野是横向的空间范围。对于历史视野,我们就可以通俗地将之理解为知晓过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而将事件放置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空中,在历史演进脉络的梳理与比较中探寻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以史为鉴,指导现实行动。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视野是指教师不仅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要“知道”得多,而且要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所“认知”,能从不同的方面“熟悉掌握中外历史发展状况,进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以史为鉴”[1],这种“认知”具有立体纵深性和反思批判性。总之,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历史视野不仅表现为渊博的知识储备,还表现为对历史的深层思维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历史自觉和价值追求。

二、为何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历史视野

(一)学科育人的价值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视野要广,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和主线,通过学习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帮助学生“知大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知史、懂史、明史和用史,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

(二)政史两科的相辅相成

从学科维度看思想政治、历史两门学科,它们内容互通,相辅相成。历史按纵向时间发展记录和阐述过往的事件及现象,思想政治则脱离时空对具体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总结规律、观点或理论。两者都离不开具体历史,只是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和研究人类社会。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如高中必修1思想政治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编写就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展开和铺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这些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或资源。“教材历史与现实的时间跨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度、中国与世界的连接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2]深厚的历史人文素养和宽广的历史视野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深刻把握教材编写旨意,用好用活教材,提高课堂品质。

(三)素养培育的策略优化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指向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对知识深度学习理解基础上的。综合思想政治和历史两门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是素养培养的重要策略。思想政治内容多为宏大的概念、一般的规律和抽象的理论,但其背后承载着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导向是培育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打破学科对立思维,充分融合思想政治和历史两门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学生从政治视角和思维去认知社会历史发展,在历史事件或进程的梳理过程中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宏大历史结论和抽象概念原理等,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抽象、辩证和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增强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和理论的认同和行为自觉,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有的历史视野

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随着课程改革、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的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的历史视野,从历史知识的丰富到历史逻辑的把握,再到历史意识的自觉等都应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视野的应有之义。

(一)第一维:用广博的历史知识辅助教学

历史知识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和生动的,而政治知识多是概括的、抽象的和理论的,表现为一般的、共同的经济规律、政治理论、文化概论和宏观的哲学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辅助教学,就是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来阐述、论证政治学科中的概念、规律和原理等,以促進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高中必修4思想政治教材《哲学与文化》中“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难点。教师可将八百多年前的一场史诗级辩论“鹅湖之会”的历史故事引入教学,结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对比来阐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异同,从而化解知识难点,促进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第二维:以深刻的历史逻辑支撑理论说服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脑袋里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道理要讲明白、讲透彻,需要教师依靠历史逻辑来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例如,高中必修1思想政治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结论宏大而抽象,教师可充分利用近代史的基本事实,带领学生梳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辩证分析其他力量试图救亡图存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这样在历史经验和理性逻辑基础上揭示的政治生活中的因果联系,更具说服力。

(三)第三维:以自觉的历史意识激发政治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做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3]从本质上讲,历史意识是一种深层的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独特思维方式,具有历史意识的人能通过时空变迁、因果联系、辩证比较和反思批判等理解历史、关照现实和展望未来。例如,对于高中必修2思想政治教材《经济与生活》中的第二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师不可照本宣科,而要自觉引入改革开放史来实施教学,实现学科育人。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变迁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触发学生对我国制度的感性认同,然后再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和调控成效等方面的辩证比较,帮助学生真正弄懂中国特色,理解中国优势,从而在理性认知基础上增强行为自觉。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视野的培养策略(一)在广泛深入的学习阅读中丰富历史知识

知识是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视野培养的基础在于不断丰富历史知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获得广博历史知识的最佳路径就是学习阅读。思想政治和历史是同胞学科,正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借助历史知识能将抽象枯燥的政治原理、概念和规律等变得有血有肉,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历史学习应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必修课。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牢固树立进行跨学科对话教学的意识,增强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习和熟悉初高中历史教材,了解和把握学生所学的历史学科内容,以更加有效对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再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与历史教师的交流,虚心向历史教师学习和请教。最后,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养成广泛深入地阅读文史书籍的习惯,从中国通史到世界通史,从通史到专门史,都要广泛涉猎,为拓宽自身的历史视野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在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中汲取历史智慧

智慧从实践中来,理论逻辑蕴藏在历史逻辑中。真实历史的因果链条中深藏着影响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决定社会和个人命运的价值观念。[4]回望历史,我们不仅要探寻过往人类社会“发生了什么”,还要研究其“为什么发生”“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厘清历史前后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外发展的异同优劣,从而深刻把握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清楚历史发展的方向,获得智慧启迪。中华民族一百七十多年救亡图强的抗争历史教导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其他救亡力量的历史局限和斗争失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告诉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百年艰辛探索,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四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成就坚定了我们放眼世界,立足国情,走自己本土特色中国道路的信心。中国近现代史蕴含的“四个选择”的深刻逻辑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读懂读透。

(三)在积极自觉的历史意识中担当育人责任

历史视野包含了历史责任维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丰富历史知识、厘清历史逻辑的基础上,理应构建和强化自身的历史意识,达成思想、行为上的高度自觉。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能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客观辩证看待历史,避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拒绝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运用时空变迁、因果联系、辩证比较和反思批判等历史思维方式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品质;更为关键的是要能通过自身积极自觉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历史视野中应体现的责任担当。历史“本质地扎根在将来中”。笔者坚信,饱含强烈历史意识和责任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借助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悲怆沧桑的百年抗争史、翻天覆地的新中国发展史和变革创新的改革开放史,一定能激发出青年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豪情与行动自觉。

(韩庆芳,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4)

参考文献:

[1] 赵贤.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野要广”[J].北京教育(德育), 2019(5):74-77.

[2] 毛志浩.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教學视角——以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11):20-25.

[3]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学习时报,2011-09-05.

[4] 曹润青.历史思维从何来[N].学习时报,2019-04-08.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历史意识历史逻辑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小人物 大历史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基于历史意识培养的史料教学优化策略
历史教学首先应当是历史意识的教学
用课堂小辩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