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寻

2021-06-15洪骅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初中语文

洪骅

【摘 要】随着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核心素养也被提到较高的高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与语言运用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求。初中语文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汉语言文学最闪耀的明珠,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寻古诗文教学在文本对比理解、分层引领与语言感悟等方面的策略。

【關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探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135-02

在各种教育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全民阅读逐渐得到推广,学生也行走在“海量阅读”的路上。“海量阅读”虽然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但是许多学生对于丰富的语言文本的理解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的学生会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开展阅读。然而,融入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就像是一颗颗宝石,需要教师利用教学策略慢慢掀开其神秘面纱,让其显露出应有的光彩,实现应有的价值。

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还不够丰富,还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学生难以理解古诗文的深层意蕴。因而,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认知特征设计教学活动,采用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古诗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一、对比理解,提升学生思辨认知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全面呈现一篇古诗文的丰富内涵、深层意蕴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在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认知与情感积淀等方面都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现实问题对学生深度学习古诗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学生不断夯实文化底蕴,逐渐形成语文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1]。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文,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理解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所学文本与相近文本中的相同意象,帮助学生实现深度理解。文学作品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笔者常常以内容的不同来划分文学作品,让学生对比理解内容相近或是同一题材的文本,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古诗文。

如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笔者将其和刘禹锡所写的《秋词》放一起,开展比较性分析理解教学。同是描写秋天的作品,但是这两篇诗词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秋思之作,语言凄凉悲戚,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悲”为整体格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悟秋的悲凉所带来的冷寂凄清之感。刘禹锡的《秋词》描写的情境与“悲秋”格调相反,传递出激昂的励志情感。《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是夕阳西下之时,断肠人于他乡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传递出浪迹天涯的悲凉与凄苦;《秋词》则描写了秋日胜似春朝的景象,壮美秋色激发了诗人直冲云霄的壮志豪情,字里行间体现了诗人激昂奋进的人生态度。对比分析两首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品能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和记忆,让学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正是基于两首诗词的鲜明对比,学生对于“悲秋”之“悲”感受更为深刻,同时也能让学生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人文思想的多元化认知。作者所怀的心境情感不同,对于相同的事物所寄寓的思想也是有差异的。这样的对比理解教学,在讲解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等诗歌类型时的应用,能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在思想上逐渐形成思辨性学习的意识。

二、分层引领,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堂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主阵地,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关注学情,实施分层教学,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升教学效率[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更要分层讲解所学内容,将知识分级分层,由易到难、渐进深入地开展教学。从学生的能力发展入手,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古诗文理解活动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只有全方位把握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做好教学预设,设计好教学方案。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分层设计教学方案。如在讲解李商隐的《无题》时,教师就可设计分层引领性教学问题。教师可以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无题是真正没有题目吗?‘无题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引发学生对题目的思考与猜想。这一连串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难度不断加深,学生难以凭直觉来回答,必须要借助对文本的深入学习,才能深刻理解。此时,教师再给予学生充裕的朗读、理解时间,让学生对诗歌文本进行独立思考、交流探讨,进而初步理解古诗所抒发的诗人内心的迷茫与纠结。然后,教师再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对引导性问题的设置是一种教学预设,设计引导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向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契合的问题,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能力的发展。简而言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分层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实施有效的问题引领,让各层学生都相应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品读感悟,提升学生语文情感

对古诗文的理解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学美的品读与感悟。虽然初中学生经历了长达六年的小学语文知识学习,但还是缺乏对生活与社会的深层次体会与感受,因而理解高度精炼概括的古诗文语言仍有一定难度。古诗文的文本语言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在使用书面语言的字斟句酌、精准凝炼,在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文时,不仅要让其体会到古诗文文本的形体结构美、声音节奏美、事物意象美,还要让学生发现古诗文蕴含的思想文化美[3]。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诗意化的语言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沉浸在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学习情境之中,细细品读文字,体悟作者情感[4]。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其形式自由而洒脱,这样的诗歌形式能更好地体现诗人本身的内在气质与文化修养。那么曹操的英雄气概与宽广胸怀是经历过何种人生经历而产生的呢?教师在与学生初读和分析诗歌文本语言时,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剖析诗人的情感,并运用与之相契合的诗意化的情感语言,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走进诗人曹操的内心深处。基于此,笔者在古诗文课堂上积极地运用诗意化的语言讲解文本内容,赋予诗歌浓厚的情感与艺术气息,提炼浓缩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语言,如多用排比句式讲解内容、剖析情感,即使是对于诗歌中极具浓厚情感的虚词,也将其用感叹句与反问句来表达。虽然学生尚不能完全体会曹操那广阔的胸怀、伟大的抱负,但是他们也一定能够感受到笔者运用整齐规范的排比句式所表现出的激昂气势,感受到感叹与反问语句所表达的强烈情感。因此,学生很容易就受到巨大鼓舞,进而能在诗歌的朗读中投入真正的情感,从诗意化的语言到诗意的体会,笔者的引导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通过诗歌文本与诗人产生了情感共鸣,培养了学生的诗歌品悟与鉴赏能力。不可否认,一节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课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呈现。

简而言之,唯有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够实现对文本的深刻品悟,更好地提升语文情感。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该创新语文教学,努力让教材中的古诗文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习能力,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积极从古诗文学习的理解、品悟与鉴赏等方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谢丽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5(5).

[3]毛君.初中語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7(7).

[4]张剑峰.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下),2016(12).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从“意会”走向“言传”
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