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出初中古诗词的“滋味”

2021-06-15王治天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滋味古诗文初中语文

王治天

【摘 要】古诗词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加重要,而古诗词教学方式仍显得有些简单粗放。本文主张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出韵味、悟出感情、生出情趣、品咂词句、传承文化,让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变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滋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133-0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有很重的分量,而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的比例,因此,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现代社会中,瞬息万变的视听文化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言简义丰、含蓄幽深的古诗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少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简单粗放、无滋无味。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不少初中语文教师潜心求索古诗词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笔者非常赞同江苏省淮安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曹新龙提出的“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曹新龙结合多年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初中古诗词教学要做到“有滋有味”,要有“五味”的主张。

一、齿颊生香出“韵味”

古代私塾教育中,学生的启蒙读物往往是《千家诗》《百家姓》《笠翁对韵》等,刚刚入学的学生基本读不懂这些读物,但是他们通过诵读能很快记住读物内容,并且成年之后也不易忘记。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读物的语言形式整齐、讲究韵律,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感受到了节奏和韵律之美,所以能熟读成诵。

诵读古诗词时,每句的后一个字,如果是平声则可以适当延长,如果是仄声则宜作停顿,延长和停顿相间就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诗句的末字如果是韵脚,就要读得响亮而声音稍加延长,这样才有“韵味”。

如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中的“廖”“朝”两个字读音可以适当延长,以突出抒情意味;“上”字应重读并适当停顿,突出鹤的动感,给人以力量;“霄”字再作适当延长,给人以想象空间。这样读起来韵律明显、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在语速方面,要根据诗歌中的具体事件和具體情感灵活地变化语速。读情节紧张或情绪欢快、昂扬的诗歌时,诵读的语速要略快,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读情节舒缓或情绪忧郁悲伤的诗歌时,语速要稍慢,如曹植的《梁甫行》。

二、品字咂词有文味

所谓的“文味”即“语言文字的品味”,这里的“品味”是动词,意为“品味语言文字”[1]。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对课文“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借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

对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曹新龙倡导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及适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感悟古诗词蕴含的构思美、形象美、思想美、情感美、逻辑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望。“文味”不仅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也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离开了“文味”,无论课堂教学多么精彩,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在教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李煜的《相见欢》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指导学生讨论,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味”。通过讨论,师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共识:首先,这一句运用比喻,把离愁比作“丝”,化抽象为形象,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有了质感,体现了诗词语言的形象美;其次,“丝”谐音“思”,即愁思,体现了诗词语言的构思美。

三、万端感慨是情味

对于诗歌创作,古人强调“诗言志”。情感是作者创作诗歌的起点,也是读者体悟诗歌的终点[2]。古代诗词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既丰富又微妙,诗人受外在环境的触发,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喜怒哀愁蕴含在创作的诗句中,如“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中蕴含的情感历经千年,善于读诗之人,在浅吟低唱之间即可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穿越时空与作者灵魂共鸣齐舞……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带领学生逐层挖掘诗歌中的情感,逐渐与作者形成共鸣。

首先,教师要梳理古诗词中作者情感的类型,如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或是怀古伤今、羁旅、闺怨、歌山吟水、咏物言志等。

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推动学生领悟诗词情感:故事启发、音画渲染、反复吟唱、激发想象、拓展表演等。

最后,教师可以研究教学技巧。一是品评标题。有的标题已经突出了诗歌的情感,如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思”字,表达的是诗人对长安故园的思念;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寄”则表现了在夜雨中的遥寄之思。二是回味意象。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情感意象,如杨柳、长亭、南浦常用以表达送别之愁;月亮、鸿雁、双鲤常用来表现思乡念亲之感;梧桐、猿猴、杜鹃常用来表达忧伤悲凉

之情。

四、引人入胜靠趣味

在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自由的学生时,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怎么教出古诗词的趣味呢?

一是将诗词“吟唱”出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应该突出“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古诗词的创作与流传是与吟唱相辅相成的,古人往往借助简单的乐器,简单的节拍,声情并茂,吟唱成诗。于作者,这样的情感表达更为透彻;于听众,这样的诗意表达更有感染力。鉴于年代久远,诗词曲调流失或已不合时代,笔者在教学中大多尝试以流行歌曲演唱方式,结合对诗词作品的理解来选配流行歌曲曲调。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配的是《男儿当自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配了《梦里水乡》。

二是将诗词意境演出来。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初中古诗词中叙事性较强的作品时,可以采用模拟表演的方式。学生在表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利用音响和风扇表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睡眼惺忪的学生推开“窗户”看到了用白纸折成的千树万树的“梨花”。在“轮台东门送君去”这一情节中,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加入了对话,对话包含对远行之人的担忧、对武判官回京的祝贺,也融入了思乡的愁情。

三是利用多媒体让古诗词锦上添花。合理的多媒体运用在于诗歌朗读需要有烘托情感的配乐,在学生有了对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后,再让其与多媒体创设的形象对应,可以丰富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是为了让语文课锦上添花,而不能影响学生对诗歌语言、意境、情感的审美和感悟。

五、文化传承留“古味”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不容小觑的。古诗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今人以现代的眼光去体味古诗词,往往很难捉摸到古诗词的精髓,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也只是隔靴搔痒。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增加诗词格律、古风古俗、文史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理解。

如统编初中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有关传统节日的“群诗”教学,将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商隐的《七夕》、陆游的《游山西村》、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联系起来教学,分别涉及重阳节、七夕节、春社、中秋四个传统节日。

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为例,诗中“登高”是古代“重阳节”的一个风俗,“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

“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在古代,重阳节往往有登高赏菊、插茱萸、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等风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亲友相聚、吃喝玩乐也是古时重阳节的主题。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的就是作者在重陽节的思乡之情。了解至此,学生对“重

阳”这一传统节日有了丰富的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学生就会发现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这样学生透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能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的提升,古诗词及古诗词教学必将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潜下心来,深挖古诗词的意蕴,钻研古诗词的教法,将每一堂古诗词课都上得“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刘军.古诗词之趣味教学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9).

[2]孙大武.古诗词教学要有“古”的味道[J].中国教师,2012(22).

猜你喜欢

滋味古诗文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果子的滋味私厨
一颗滋味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