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2021-06-15张慧陈雷

高教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校园文化

张慧 陈雷

摘  要:文化自觉视角下应用技术类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理论研究滞后、文化建设底蕴不足和认知错位,同时面临新的挑战: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校园文化的功能延伸需要。新时期应用技术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文化建设功能这一本源出发,结合文化创建的关联各方,多视角、多维度地构架立体的特色校园文化,并从传承、创新、赓续三个方面剖析应用技术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例。

关键词:文化自觉;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147-05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ampus culture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lag of their ow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details and cognitive dislocation. In addition, i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the functional extens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sour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function, combine with the related parties of cultural creation, 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 and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examples of campus culture i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continuation.

Key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在上海試行的高校分类中,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研究型和高职高专为主的技能型高校,17所应用技术类高校担负着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1]。高校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办什么样的大学,就会在办学过程中凝结成什么特质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反过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办学的方向。然而对当前应用技术类高校梳理后发现,不少高校存在校区扩建、合并升格及行业办学转制等现状,校园本体文化建设相对于人才培养定位呈现出滞后、断裂与缺失等不利局面,应用技术类高校普遍面临文化自觉重建的严峻形势。尽管近几年部分高校借鉴国外应用技术类院校的办学模式在教学计划、学制管理等方面做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文化所独有的积淀性和延续性使得部分尚在建设中的应用技术类高校在文化凝炼和积淀前裹足不前,收效甚微。

一、文化自觉的实质和现代性之意蕴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和所受其它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的方向。”[2]费孝通的文化自觉里包含着“自知之明”,或者称为“文化自省”,是人对自身实践的一种自我反省和前途远景的预判;是人在这种“自省”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理念和价值准则。而这种文化表达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积极寻求自我救赎的态度和理性价值。所以,文化自觉是人的自省和理性表达。因此,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视角解析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三层含义:

第一,文化的主动性。文化的价值在于流动和传递,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被社会接受以后的再创造,这个属性对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破题非常重要。当前应用技术类院校绝大多数是地方专科院校合并升格形成,原来的校本文化也就成为新建高校的文化传统和来源。文化的自觉效应应该体现在创建者从行为上主动维护和传承文化的历史和传统,推陈出新继续发扬光大。因此应用技术类办学新形势下的主动变革与重塑所确立的文化标杆、文化理念与文化模式,诠释出大学的文化品性在于出新的思想、出真的思想[3]。

第二,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要“复归”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要“复归”到原来的传统,而是要通过“自觉”,遵循不同的“传统”进行创新表达。马克思恩格斯在谈论理性的时候,把理性放在实践的维度上进行阐述和释义。马克思认为实践观念与历史是统一的。文化是人实践的结果,马克思在阐述实践的历史性时,论述了人的实践活动首先在历史中展开的,认为理性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概念,不仅仅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要进行统一[4],同样,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由此可见,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变革,其内容或形式意味着也必须存在创新。对于新建应用技术类而言,不仅仅要传承校本文化的历史性,更要不断结合新时代新建应用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突显新建高校办学定位和水平,建构新型的特色校本文化。

第三,文化发展的关联性。文化的发生发展变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运行的。这个环境是社会的、经济的和世界的。当前国内经济与世界融合速度加快,在此环境中,文化的发展必须符合全球化共同的特征和本质内涵。在文化建设中形成自我定位和内在价值,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本体文化的内在价值。因此,在变革期的应用技术类的校园文化应该体现出自我特色和区域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应用技术类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时代发展结合的产物,一般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5]。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部分应用技术类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还没有完全吃透,与之呼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尽管在个别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作为本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氛围给予强有力支撑的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尚未“蔚然成风”。有鉴于此,我国当前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不少共性问题。

(一)停滞和趋同:理论研究的停滞和建设同质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教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然而相较于宏观层面的百花齐放,针对符合应用技术类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少之又少。中国知网数据显示,以“应用型”“校园文化”为关键词检索,自首篇文献发表于1997年起始截止到2019年度仅有相关文献31篇,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2010年后。且多数停留在部分新建应用型大学的个案研究及经验总结等,对于应用技术类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顶层设计及合理路径探索缺乏有效引导。相较于当前高校对于转型期高校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等领域的关注,新建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明显呈现“冷遇”状态。同时,随着我国地方高校进入密集转型期间,办学同质化已经成为迫切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不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雷同,缺乏自身特色。比如,在凝聚人心的发展目标上笼统地概述为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校园管理及文化建设上,从口号、标语到具体实施细则大同小异,“应用”“实践”“求实”“创新”同类的词语充斥校园,真正符合学校个性,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的内容不多;物质文化景观建设简单模仿,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孕育具有特征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断裂和错位: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底蕴不足和认知错位

应当看到,在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度亟需增强的现状下,应用技术类相比较于国外相近应用型高校,其文化建设底蕴更加缺乏,基础更为薄弱。我国“应用技术类”这一学术名词于上世纪80年代从国际高教界引入[6],直到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起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视野。当前我国应用技术类的来源多元且多数应用技术类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参差不齐。各校虽然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这些特色相较于学术型高校长达百年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文化”,内涵还不够深化,特色还不够鲜明,应用技术类院校如不能有效重视与改进,在文化建设上深深地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点染自己的气息,创建出代表自己、属于自己的真正特色文化,将严重制约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发展。尽管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共识,但部分应用技术类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尚存偏颇:部分学校将校園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精力和工夫全部花在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上,只注重“面子”不注重“内涵”;有高校忽略了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在转型期依旧沿用原有思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原有的工作模式“包打天下”,容易造成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氛围营造错位现象;也有学校“矫枉过正”,在转型期全盘“西化” “他化”,在教学环节借鉴他人的同时也抛弃了自己传统,片面追求“接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成了“无源之水”;甚至有极少数高校忽略了校园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校园工作的应对是画个圈子“任其发展”,只热衷于相关专业设置、课程变革等环节,忽略了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三)变革与延伸:应用技术类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校园文化的功能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这一物理属性,其精髓多来源于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技术类则不然,其追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然带来相应教学计划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教学工作,以及根据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专业类型,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灵活教学方式[7]。使得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均有了明显的改变,即校园、企业、社会的界限被弱化。因此面对因人才培养计划变革而带来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时间、空间的碎片化无疑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路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校管理者如何创新求变,在学生离开学校的“空窗期“,面对相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是否能将文化育人的功效“融于心、化于行”,是对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功效的全新挑战[8]。

三、文化自觉引领下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创建路径

(一)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创建的功能分析

1. 强化应用技术人才的职业伦理

每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伦理,被视为这一行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应用技术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力军与先行者,是先进科学技术的践行者与转化者,再高深的理论、再精妙的技术都需要通过实践环节去转化、去落实。理论研讨是一个不断假设、不断探索的过程,“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它的座右铭。而应用技术人才的操作是处于生产一线的,直接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工作,它务必是严谨的、不能打折扣的。这就要求通过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的总结与凝练,赋予应用技术人才严以律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未来我们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国家要有担当、对人民要有关怀、对社会要负责任,在一线操作中确保做到万无一失、精益求精。

2. 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创新意识

能够在实践中创新应该是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独特的优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是卓越的应用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全国劳动模范李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善于在一线操作中对施工设备进行创新性的升级改造,而他的这一能力就来自于实践操作中的创新意识。要让创新成为学校培养的每一位一线应用技术人才脑海里的思维定势;细胞里的遗传基因;精神里的核心支柱,就必须发挥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对未来的一线应用技术人才们的潜意识的催眠作用,将创新的思维植入学生们的知识框架中去,让创新成为应用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

3. 提高应用技术人才的管理水平

应用技术人才不仅仅是一线的操作工人,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自我提升、自我塑造,打开未来个人发展的“天窗”。同时,当应用技术人才们的实践经验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用管理的思维来指导具体的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而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及行动准则经过长期沉淀的产物,一个群体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个群体就具备了强盛的生命力,可以历久弥新、青春永驻。因为文化将这一群体经过多年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思维、行为模式像核糖核酸一样地保存在了这个群体所共有的文化之中,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文化,并自然而然地遵循着这一文化。而这种由文化熏陶所带来的行为自动化的效应,就为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的本质回归

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的总结与凝练应该对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与导向作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涉及到企业、学生、教师、高教等多方多边,这也就要求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的理论凝聚要广泛征集各方各边对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看法,多视角、多维度地构架立体的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精髓。

1. 企业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验收者

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各个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与毕业生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对该生所受到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育最大的肯定与认可。时下非常流行的是“订单教育”也就是为各大企业量身定制其所需要的一线应用技术人才。企业的需求无疑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最有力的指挥棒。经过调研,在人文素养方面,企业希望得到“务实”的应用技术人才;在职业伦理方面,企业希望得到“专业”的应用技术人才;在创新意识方面,企业希望得到善于“创新”的应用技術人才;在管理水平方面,企业希望得到“高效”的应用技术人才。

2. 学生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感受者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对自身的定位与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只有学生们找准了自身定位,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强劲的学习动力以及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学生们眼中的优秀一线应用技术人才是“质朴”的;在职业伦理方面,学生们眼中的优秀一线应用技术人才是“敬业”的;在创新意识方面,学生们眼中的优秀一线应用技术人才是善于“钻研”的;在管理水平方面,学生们眼中的优秀一线应用技术人才是“先进”的。

3. 教师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对研究型的科学家培养还是偏应用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教育的本质将教师的作用定位在核心环节。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一线应用技术人才,教师们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就必须是充分了解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特性特质,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以便因材施教、定向培养。现在学校积极提倡在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吸收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来校任教,就是有鉴于此。“求真、精技、善思、践行”是新建应用型大学教学管理者的主旨。作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者,只有深入教育教学最前线,了解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再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的方针、政策,才能帮助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地从起步到运转再到步入正轨。

(三)文化自觉视阈下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的建设实例

尽管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创建正处于探索期,但是应该看见部分高校也在思考如何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凝练校园文化的特质,并有部分高校做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研究选取上海S大学为例,该校源自于三所行业办学高职高专,自合校以来历经十余年的沉淀与探索,创造性地提出创建具有鲜明“文化自觉”特色的“工程师文化”模式:工程师文化创建选取“工程师”这一文化形象,清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图像特质,提升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认同,强化了对未来从事行业概念的行为认知,是办学实践主客体的统一。新时期工程师文化的创建既同学校早期专科办学期间育人理念一脉相承,也是新时期加快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办学宗旨的与时俱进,是对过去60年本专科办学理念的锤炼和总结,将有助于提升该校综合办学的软实力,成长在培养工程师的校园氛围、具有工程师文化素养的毕业生是践行该校“明德·明学·明事”校训的成果体现。

该校工程师文化的实地创建需要发挥多重载体功效,各方并举的有序推进工程师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为详细了解可供该校工程师文化创建与传播的各类载体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力,研究编写了《校园文化建设调研问卷》面向该校大学生开展随机问卷调研工作,问卷共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虚拟文化等领域。

1. 传承: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挖掘底蕴

文化的自觉基础是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自信。该校校园建筑物及文化景观的搭配和谐优美,如能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史,融入学校工程师文化建设,可望在校园里建造能凸显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形载体。上海S大学注重校史研究,重塑校本文化,是作为新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构的一个基本路径。增进校史文化尤其是重要成就的校友的传播和宣传,从而达到深化思想、树立精神榜样、提升校友文化传统的重要品质。分析问卷调研数据,79.42%的学生对学校历史“较为了解”;其中44.9%的学生“知道”学校主体雕塑的命名及含义;34.51%的学生对每一个景观都“非常了解”,常带校外的朋友参观或留影纪念;84.4%的学生“参与”过校友访谈。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该校可供工程师文化建设中校史文化创建的途径众多且效果显著。如:该校主体性标志建筑——“知识之门”寓意着学校前身来源于三所部属专科高校,它已经成为学校的地标性景观;“校史文化馆”成为该校校史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的象征;“火车头广场”被打造成传承和弘扬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情景教育基地,这些文化景观正酿造着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

2. 创新: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

我国当前应用技术类主要来源于地方高校。地方新建应用型大学应突出“应用”特长和“地域”特色。一个地域的经济社会化与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有着天然的“互融”联系。以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办学特色最为鲜明的德国应用型高校为例,上世纪60年代,以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为首的德国应用型高校围绕双元制教育体系,就将办学宗旨定位于满足行业需求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立足应用研究和开发服务区域经济,并由此而逐步在探索中形成了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9]当前应用性本科校园文化应积极凸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也促进地方新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精神底蕴”培育。如上海S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它以“工程师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之“精髓”,非常注重从长三角城市经济带中的中小企业中吸取营养,定位于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特长”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在工程师文化建设方面,非常注重体现地域色彩。学校为适应高铁建设的发展,成立了“轨道交通学院”,并设计了体现轨道交通建设的“詹天佑文化广场”。学校非常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中心”“KAB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科技园”联动创新体验教育和孵化体系。学校已经启动“十三五”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同时积极推进工程师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建设。此外,在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面,面向区域产业结构,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同培养,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每年稳定有超过70%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对口企业工作。

3. 賡续: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制度设计

严谨规范的制度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群体凝聚力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调研发现,上海S大学部分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其学生对于学校所试行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变化持肯定态度比例较高,个案访谈可知赞同者多数认同系列教学变革对于学校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目标趋同背景下的制度文化建设层面具有良好的功能发挥潜质。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网络平台制度建设已经成为该校重要内容。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该校高度重视在网络虚拟社区传播“工程师文化”价值理念,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易班社区等大学生经常聚集、关注的区域开展“我心目中的优秀工程师”大讨论,引领话题就“优秀工程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引发学生反思,并通过在线设计虚拟卡通人物为心目中的优秀工程师代言。虚拟卡通人物这一文化符号对于校园文化的引领和垂范在国外高校已经屡有尝试,广受年轻学子的喜爱[10]。当前该校虚拟文化载体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工程师文化建设工作不可忽视的版块,该校在这方面的引领工作已经得到了部分同学的肯定与认可,未来在工程师文化价值凝练及引导中可望发挥更大功效。

四、结束语

在我国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创建的不均衡性矛盾“隐而待发”。文化自觉视角下对于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创建的期许正是: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3]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对于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性,在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底蕴及办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学者、产学研企业、广大校友及在校师生中广泛调研,引发应用技术类校园文化创建的思想大讨论,在深入探讨中凝练、哺育、垂成。

参考文献:

[1]晏开利.构建高校“二维分类”管理体系[N].社会科学报,2016-03-31(005).

[2]何祥林.立德塑魂 育人为本[N].光明日报,2016-12-30(14).

[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02):1-6.

[4]郝菲菲.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1):31-33.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5.

[6]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7]吴向鹏.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N].宁波日报,2014-6-3(A9).

[8]陈雷,欧阳丹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当代青年研究,2014(10):90-95.

[9]秦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3-2-2(2).

[10]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03):175-177.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知识付费行为特征、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编号:C20011)

作者简介:张慧(1982-),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陈雷(1983-),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亚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浅析绩效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