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旅产业发展的鄂南坳上村民宿设计研究★

2021-06-11胡省锋汪艳荣

山西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闲置民居民宿

胡省锋 汪艳荣 张 欢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0)

基于闲置民居有效利用的乡村民宿开发设计,是帮助传统乡村转型提升,也是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对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贫困村坳上村民宿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文旅产业发展的民宿开发设计策略,并以闲置民居改造设计为案例,从建筑空间布局与功能的转换、室内装饰设计、建筑外观设计、院落景观价值的最大化等方面着手,进行民宿设计,尝试以最优的方式解决民宿与环境的形态冲突,表达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新与旧的共处方式。

1 坳上村概况

坳上村位于湖北省崇阳县南陲,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幕阜山腹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这里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具有良好的宜居环境,是鄂南古村落的代表之一,并被文化旅游部评为“国家森林乡村”的荣誉称号。多年以前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难以发展导致成为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宣扬下,坳上村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天然的地理优势,获得国家政府扶贫政策支持,为幕府山片区修建了旅游公路,逐步建成了以乡村旅游开发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户外运动、星空露营、艺术小镇建设等具有新发展的规划项目。便利的交通,优良的旅游资源,使得坳上村旅游人数日渐增多,带来了不断增长的住宿需求,也推动了民宿产业的发展。

2 坳上村民宿产业现存问题

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背景下,崇阳县极力打造以坳上村为特色的旅游民宿示范村。现有的民宿开发和设计,以及民宿运营推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具有民宿产业发展潜力,但现有民宿产业与村民关联度低。坳上村具有良好的山水环境格局,“涂鸦小镇”和“樱花小镇”等文旅产业带来了很多游客,具有发展民宿的契机。但目前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均为外来投资者所打造,目前村内现有民宿酒店,属于公司经营,民宿产业与村民关联不大,村民与乡村旅游融合不到一起去。

2)村落建筑外观有改善,但多数被闲置且难以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坳上村现存建筑主要有传统民居、建国后的普通民宅、村民新建小洋房三种。传统民居遗存年久失修,普遍无人居住或是倒塌破败。建国后的普通民宅外观被简单涂刷,室内缺乏光照,居住舒适性较差。村民新建小洋房缺乏地域特色,且因多数村民在外务工而被闲置。

3)文化资源整合度不够,运营推广渠道单一,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鄂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崇阳县大岭村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还因处于湘鄂赣片区,具有多个红色文化革命根据地。在知识经济时代,游客更热衷于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体验。现有民宿缺乏文化的整合与在地体验性。此外,鄂南民宿新媒体宣传推广未实现系统化、普及化,大多数民宿虽然有线上预定功能,但宣传和推广渠道较为单一,游客不能及时获取民宿最新动态,导致民宿入住率降低。

3 基于文旅产业发展的坳上村民宿开发设计策略

1)保护好村落的环境格局,维护有机共生的文化生态及环境风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宜居的首要条件。民宿开发设计要保护好坳上村的自然山水环境格局,加强村落环境整治,维护有机功能的生态环境。在提升坳上村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的各种建设措施的同时,要从人文的角度,建造民宿空间与周围环境相融的建筑形态,通过修复传统建筑、使用特色生活器具、挖掘地方特色美食等形式来丰富自己的服务体系和文化内涵[2],从规划布局、人文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维护有机共生的生态系统。

2)对乡村闲置民居进行整合设计,实现民居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坳上村民居具有自然的乡土气息,承载着特殊的乡愁,蕴含着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对闲置民居进行低成本的改造与功能转换,既能保护与传承文化特色,又能促进乡村和周边文旅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尊重民居建筑原先的环境及布局,结合使用功能进行设计内容的合理变化;其次,根据民宿建筑功能需要进行具体的空间划分,包括接待、住宿等主要功能空间,也包括公共交流等辅助性空间等;第三,充分结合地理优势,乡村景点优势,打造特色民宿,既要保留民居原有的乡土气息,又要保证民宿居住的品质,使保护与利用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3)带动村民“以房联营”的民宿开发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营。民宿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乡村民宿能够刺激消费,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村民利用自有闲置住宅,给游客提供居住便利,是村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民宿品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及投资资本。此外,充分利用城乡要素资源进行互动。如组建鄂南民宿公司,由公司牵头、贫困户自愿参与,采用“以房联营”或“以地入股”[3]等方式自筹、贷款、政府扶持等投入方式,创新民宿运营模式,多渠道盘活农村土地房屋资产,实现民宿产业的可持续运营发展。

4 坳上村“有家民宿”设计案例解析

1)项目背景。本项目主要是将崇阳县坳上村2处约480 m2具有乡土特色韵味的闲置民宅开发为民宿,对建筑及周边场地进行整体的改造设计。该建筑为20世纪70年代建造,非文物建筑。两栋民宅并列,坐北朝南,背靠竹林,门前为菜地,民宅为“一堂两内”、悬山屋顶的基本形态,是鄂南幕阜山一带普遍的民居风貌。两栋建筑分别为三连间和五连间,均有檐廊,以及可储物也可居住的木阁楼,墙体材料为砖墙结合夯土,木结构保留完好。屋主人已经搬到县城,仅家中老人偶尔回来种点玉米等农作物,属于闲置民居(见图1)。该项目目标是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将建筑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主题民宿。

2)空间布局改造与功能转换。空间布局改造主要围绕功能的定位,而从功能定位到室内外环境的塑造,都建立在民宿服务系统的构架思考之上。在改造设计中,围绕当下多样的旅游生活形态进行了新的功能设定,改造后的使用功能主要有客房部分和公共空间部分(见图2)。保留建筑主体的空间墙体结构,巧妙设置单间客房及复式楼家庭房,客房部分增设独立卫生间;在使用功能方面,充分尊重原有建筑厅堂格局,作为公共空间,设置接待空间、田园书苑、餐厅等,兼备就餐、交流、书房、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具体设计方法上,调整进入房间的系统路线,改变各个房间的内部格局与开门位置,增设公共空间区域的楼梯及复式套房楼梯,充分利用建筑原有空间格局,促进入住者的人际交往与互动交流,形成丰富的入住体验(见图3)。改造后的民宿房间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客户入住需求,如适合当下家庭旅游的出行方式的上下阁楼式套房,能满足亲子或携老等多人居住的需求。多个单间大床房,适合多种入住主体对象,同时设置的有民宿自助厨房以供居住者体验,可以构建长期康养、深度体验归园田居的民宿居住模式。

3)室内装饰设计。室内装饰部分主要保留具有独特价值的空间要素,以中式乡村风格为主,融入复式阁楼空间的开敞感,灵活布置家居与陈设;材料上以原木材料、硅藻泥墙面漆,打造舒适轻松、温馨雅致的乡村民居环境。在室内改造过程中,以当地材料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如砖、瓦、瓶罐等。以地方民俗器物作为室内陈设,增强当地人文特色,节约成本;局部装饰上采用新旧对比效果,如保留原有的夯土墙体,使其呈现出历史质感与乡土的质朴气质;涉及到结构安全的墙体采取加固和房顶的修缮,对破坏较严重的地方无法修补时将重新进行筑造,如阁楼部分对阁楼木板进行重新铺设,并隐秘加设钢结构,保证居住的安全性。

4)建筑外观改造设计。两座民居因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经出现墙体裂开、墙皮脱落,个别房间的顶梁出现断裂、破洞等情况。改造时首先考虑将结构破坏的地方进行原样修复,加固建筑构件的连接。其次,对屋顶进行重新铺设砖瓦,更换门、窗、栏杆等建筑构件,并巧妙设置防蚊纱窗等。第三,建筑外观整体上刷一遍白色硅藻乳胶漆,仿夯土的肌理质感,既防水又能保证外观上质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见图4)。

5)院落景观设计。乡村景观最易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地方文化的宁适感受与怀旧情绪。民宿的院落景观要满足游客对于乡村的心理期待,在景观设计上主要以营造乡村归园田居的审美意境为目标[4]。原有建筑前场地开阔,有大片的玉米地及菜地,改造方案在空间上划分出一个供游客交流活动的区域,并利用乡土材料建造的矮墙进行空间的纵横划分。院落装饰材料以青砖、竹、杉木等当地材料,并对一些废旧的农具进行重新整理再造,营造乡土环境。植物方面,栽种欣赏性花木、中小型落叶乔木、柿子树、桔子树、枇杷树等,并保留一部分原有的玉米地,大片的蔬果种植园,可供游客体验农业生产活动,以不同的旅游方式得到休闲、娱乐,游客能体验到归园田居的乡村环境,从而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院落空间(见图5)。

5 结语

鄂南坳上村的民宿的开发设计要结合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资源以及农业生产活动,为游客提供深度的乡村生活体验,以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将闲置民居改造为民宿,策略上要结合民宿市场及运营的模式创新,空间上要进行新的功能布局转换,装饰上要立足于传统建筑样式、风格,加以现代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周边环境上要凸显乡村田园特色,从而使得闲置民居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闲置民居民宿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孪生院子民宿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东胡林民宿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你是民宿达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