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建设的理念演进、实践成效与发展路向

2021-06-11高玉娟庄瑶瑶李宝贵

关键词:孔子学院语言

高玉娟, 庄瑶瑶, 李宝贵

(1.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3.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孔子学院建设的初心是面向全球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动多元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1]。《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孔子学院以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为使命”[2]。自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建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 170个孔子课堂[3]。建院以来,孔子学院努力构建中国语言和文化传播网络,助力中国语言和文化走向世界。经过十六年的发展与完善,孔子学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典范。

纵观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指导孔子学院建设的理念不断演进,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也为适应不同时期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传播的需求而适时调整。孔子学院大会自2006年举办第一届至今,其主题始终与不同阶段孔子学院建设的核心目标同步而行,通过多维视角总结会议主题的演进历程,能够透视建设理念的发展脉络,提炼归纳现有建设成效,有利于站在新时代、新方位,探寻未来孔子学院建设的发展路向,推动新时代孔子学院建设实现新的跨越,为打造中外友好交流优质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的力量。

二、孔子学院建设的理念演进

孔子学院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旨在汇聚各国各地孔子学院(课堂)代表共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进路。大会主题的选择和确立紧紧围绕时代和自身发展,既具有立足当下的指导性,又具有描画未来的前瞻性,通过总结当年孔子学院建设的成绩和不足,提出下一年孔子学院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总结历届大会主题的演变,能够梳理出孔子学院建设理念的演进历程,进而描绘出孔子学院建设的发展图景(见表1)。

由表1可见,从“促进孔子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孔子学院的建设理念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其理念的演进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着力追求规模效应,推动中文走向世界

2004—2007年是孔子学院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孔子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开荒期(2004—2005年)和规模突破性增长的开拓期(2006—2007年)。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全球性需求使孔子学院在短期内大量建立,孔子学院网络辐射五大洲,随之而来的是前期准备不够充分而引发的系列问题。因此,“明确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总结和解决现实问题”成为孔子学院深化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孔子学院大会应需而生。这一阶段孔子学院的建设理念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旨在发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的纽带作用,在坚持“双方自愿,加强合作,共同建设,规范办学;遵守所在国家法律,尊重当地风俗,因地制宜,灵活办学;及时总结经验,规范教学标准,完善质量评估体系”三项原则的基础上,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通过广泛建设孔子学院推动中文走向世界。

(二)根植当地中文需求,服务社区本土发展

2008—2014年是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驱动下,孔子学院初步实现了全球布局,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办学目标和组织形象愈发清晰,运营机制日益成熟,办学规模持续增长,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这一阶段孔子学院的发展视野逐渐开阔,内涵更加丰富,发展理念由单一走向多元,强调在做实做强语言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做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架桥人”。

(三)强调特色品牌质量,提质增效融合发展

2015年是孔子学院发展新十年的开局之年,在基本完成前期规模化建设的基础上,大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孔子学院的发展行动计划草案。这一阶段由重视“量增长”转为关注“质增长”,由外延转向内涵的转型发展成为新阶段孔子学院建设的新向度。孔子学院建设以“特色、质量、品牌、创新”为重心,以所在地实际需求为导向,贴近民众,融入社区,真正实现当地化、融入型发展。

(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内涵建设稳中求进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孔子学院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包容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全球语言文化共同体[4]。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愈发多元的目标受众和深层细化的服务需求,“优化全球布局、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孔子学院发展的主基调,“安全、平稳、高质量”成为孔子学院建设的主旋律。

3)改变硝酸浓度4.2、5.6、7.0、8.4、9.8 mol/L,超声酸化后样品编号记为SC1、SC2、SC3、SC4、SC5。

2019年孔子学院迎来发展新站位,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既是对孔子学院建院初心的坚守,也是对新时代、新使命的积极响应。首先,在孔子学院服务领域和平台功能不断拓展的形势下强调“中文教育”,体现了守正与创新并重的逻辑旨归。其次,由“汉语”到“中文”的演变反映了孔子学院建设理念的革新,一方面使语言教育超越国家和民族局限,丰富了孔子学院语言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中文”这一概念涵盖语言与文字,体现了未来孔子学院语言教育坚持语言与文字同进的发展方向。

三、孔子学院建设的实践成效

纵观孔子学院十六年的发展历程,其办学理念守正创新,办学规模平稳增长,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服务功能持续拓展,为满足各国民众语言学习需求、促进文化交流和服务经贸等务实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一)办学理念守正创新

孔子学院通过联通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开创了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新时代。随着各国中文学习需求的细化发展,孔子学院在坚守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初心的基础上,发展理念逐渐由关注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建设转为强调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传播模式也由单一语言教学走向语言文化复合传播,由主导方单向推广走向双向交流互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5]。中文国际传播也同步迎来了全媒体时代。孔子学院在稳步提升线下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质量的基础上,顺应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6]的新趋势,加强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互动性和即时性的优点及大数据整合和挖掘的优势,补足传统教学和传播模式的短板,实现智慧发展。网络孔子学院注册人数持续增长(见图1),已成为线上教学的“主力军”,对同类平台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提供多元化语言教学和文化体验服务,打破时间、地域和教学资源的局限,使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并随时随地进行高质量中文学习,体验高水平文化项目,通过即时反馈和回放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夯实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建立线上研讨和共享机制,打通各孔子学院(课堂)教学点和教师间的沟通渠道,缓解教师分配不均、教材内容滞后和教学方法陈旧等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开发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供空间。

图1 网络孔子学院注册人数

(二)办学规模平稳增长

孔子学院为满足全球中文学习需求而生,自身的成长与成熟也成为推动中文走向世界的有力“推进器”。

首先,从分布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孔子学院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持续增长,由建院初期的5个发展到2019年的162个(见图2)。孔子学院已初步完成了全球布局,实现了“大规模、成建制”的建设目标。

图2 孔子学院分布国家和地区情况

其次,从办学规模看,一是孔子学院方面,2004—2007年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张(见图3)。2008年周济指出,“应进一步增强现有孔子学院的办学实力,适当控制孔子学院的数量”[7],此后至2014年,办学规模保持着每年新增40所左右的稳定增幅,并开始注重质量的提升和机制的完善。2015年孔子学院基本完成了前期的规模建设,进入强调转型与融合的常态化发展新阶段。为避免局部地区过于集中引发的系列问题,孔子学院的规模建设逐渐放缓。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的“朋友圈”不断巩固扩大。为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孔子学院开始定点定位建院,着力补足前期建院空白区。二是孔子课堂方面,在首家孔子课堂在泰国建立(2006年年底)之前,孔子课堂基本涵盖在孔子学院之中。随着世界各地青少年中文学习需求的大幅增长,面向中小学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孔子课堂逐渐成为孔子学院建设的新亮点。孔子课堂数量的集中增长直接反映出中文学习者低龄化的发展趋势,也标志着孔子学院建设重心走出“象牙塔”,开始融入并深层扎根于各国的基础教育中。孔子课堂与孔子学院相互补充、共享资源,形成了交互覆盖的语言和文化传播网络。

图3 孔子学院(课堂)发展情况

(三)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经过十六年的建设,孔子学院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孔子学院打造的重点项目也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精品项目。

图4 来华参加“汉语桥”中文比赛人数

图5 “孔子新汉学计划”参与人数

(四)服务功能持续拓展

孔子学院科学辨析多元主体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接连成立了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孔子学院和以日本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为代表的研究型孔子学院等特色孔子学院,标志着孔子学院开始了当地化、特色化、融入型建设。

1.教育功能。第一,孔子学院(课堂)所在国的中文教学逐渐融入当地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教育阶段中,积极配合和支持中文纳入所在地国民教育体系。第二,有关孔子学院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热点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动态(见表2),充分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跨学科属性。从国别上看,对日本、美国、俄罗斯、泰国、英国的孔子学院的研究较多。可见,在孔子学院数量较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学术研究成果也更为丰硕。第三,以各地中文教育的发展愿景为出发点,使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有机融合的特色化发展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在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功能,通过联通中外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孵化基地、邀请企业来院宣讲等方式协助所在地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优化世界高等教育模式提供中国方案。第四,孔子学院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央深改组《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根据教育部《奋进之笔——“孔子学院质量提升工程”》“增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首批招收100名专业博士”重点工作任务,教育部在2018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计划中增加了20名指标,用于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外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复合型、职业型高级人才,以服务孔子学院及国内外该领域教学和管理岗位急需的高端应用型人才[10]。可见,孔子学院建设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自身建设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表2 2005—2019年有关孔子学院研究的热点主题

2.文化功能。近年来,各国各地政要和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学习中文和大力推广中文学习的新闻屡见报端,说明孔子学院的语言和文化传播已横向覆盖社会公众、行业领袖和精英各阶层,纵向涵盖幼儿、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人各年龄段,纵横交错的传播网络使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辐射面更广、影响力更强。各地孔子学院积极举办以文学、电影、旅游、文体等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各领域领军人物进行主题讲座和互动交流,一方面积极发挥“名人效应”,从多领域讲述当代“中国故事”,拓宽活动的受众面,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助力各行业“中国制造”的译介和推广,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优势,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前沿文化产品,为海外民众接触中国语言和文化拓展途径,丰富其中国语言和文化生活。

3.经济功能

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其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带动所在国经济发展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和中资企业较为集中的国家,孔子学院携手企业、华人社团和当地社会机构,积极为企业精准培养和输送“中文+职业”复合型人才,提高当地就业率,催生新的就业机会,推动所在地职业结构调整。

四、未来孔子学院建设的发展路向

新时代下,孔子学院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教学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11]。总结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高质量”“融入型”将是未来孔子学院建设的关键词。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在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中文教育新生态。孔子学院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成长,安全平稳发展应成为下一阶段孔子学院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契合新时代之新需求,提质增效实现融合发展

孔子学院是我国精心打造和全力推出的语言和文化传播品牌,在品牌形象塑造上更要注重“质传播”而非“量传播”,要由摊子铺得过大、过快的以外延发展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重点发展为主、以教学质量提高为主的内涵发展模式[12]。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根本目标应是“促进中文教学,促进不同文化的互相学习,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增进人们对不同价值观、观点和生活方式的理解,由此而达成“国际理解教育”的境界,以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和彼此学习,促进全球民众“建设性接触”,促进多元文化主义。这不但是孔子学院的“应然”任务,也是孔子学院的“可能”任务。因为只有高扬“对话”的旗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化解“文化侵略”的疑虑[13]。当前,孔子学院的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应科学定位、准确描画发展路向,助推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建立可行性高的评估指标体系[14],为高质量、融入型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空间。

孔子学院的智慧融合发展应建立起良性的“嵌入式”生态系统,办学理念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决定着其发展的方向与实效。因此,应畅通“垂直”方向同质性服务供给渠道,协调“水平”方向异质性服务供应方式[15]。一方面,鼓励成熟的孔子学院以特色化建设为驱动力,充分发挥合作院校的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及“汉语桥”“孔子新汉学计划”等品牌项目的示范作用,总结国别化教学和传播经验,打造区域化的共建共享交流平台,推动全球孔子学院整体质量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引导新建孔子学院深入社区,贴近民众,使教学服务精准匹配当地最为迫切的中文学习需求,为当地培养和储备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中文+”人才,真正实现当地化、融入型发展。

(二)推动办学层次延展,助力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要促进孔子学院(课堂)办学与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相结合[2]。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16]。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支持更多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一方面,随着研究型孔子学院的建立,各国各地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持续拓宽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面。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同助力海外中文教学网络向基础教育延展,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长期向好,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五个度”,全面推动中文纳入更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18],并最终实现全面深度覆盖。

现阶段孔子学院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横向建设逐渐成熟,但在基础教育层面的质量建设和高端研究层面的数量建设方面仍显不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渐显现。因此,应着力拓展办学层次,在多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良好态势下,向下深层融入各地的基础教育,科学规划助推线上线下双渠道教学有机融合,提供符合低龄化中文学习者的产品和服务;向上不断嵌入高水平科研机构,提高科研转化水平,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刊物,推动中文成为世界学术语言,实现“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19],提高中文在全球话语脉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文的国际影响力。

(三)科学拓展服务功能,打造“一核多元型”综合平台

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孔子学院应充分展现我国“以和为贵”的温和形象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消除文化误读和疑虑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应特别注意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

首先,应科学定位机构性质,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定准立稳核心功能的坐标中心点。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以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为核心功能,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冒进,要牢守建院初心,融古贯今展现全景中国。可通过邀请当地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活动的策划和筹备,准确把握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满足其对大众传播的期待。

其次,在拓展新功能时应具有节制意识,合理把控拓展的力度和温度,避免贪大求全。完善与创新的根本在于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因此,要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辨析各国各地中文教育的发展愿景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新功能。一方面,要重视和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利用“后发型”机构优势,调研、分析和对比其他同类机构运营经验和发展进路,提高科学研究转化率,合理描画发展蓝图。另一方面,要优先考虑所在地最为迫切的服务需求,在汉学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协助孵化国际汉学研究基地,推动中文教育产业化发展;在中文教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应需提供教学资源,弥合中文教育断层;在文化生活较为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力推优质文化产品,丰富中文语言生活;在职业教育诉求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联动校企共育人才,提高人才的就业能力。以语言铺就知识与机遇之路,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力量[21]。

(四)扎实推进安全发展,优化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孔子学院的根本使命高度契合,孔子学院应根据时代新要求解读和承担自身使命。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带动为主体的“国际汉语传播”“传媒走出去”“文化艺术走出去”“学术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五大文化传播序列,立体地涵盖了国家文化权力要素的方方面面[22]。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孔子学院已初步实现全球布局,持续拓展中文的使用范围,不断提升中文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但总体上看仍存在“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不均衡问题:一是孔子学院始建于亚洲,在“汉字文化圈”影响较深的有利条件下,亚洲却被美洲和欧洲反超,无法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应有支撑;二是孔子学院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缓慢,无法有效对接当地快速增长的语言和文化学习需求。

首先,应科学利用政策和制度的导向功能,实现安全和平衡发展。一是通过实地调研、集中讨论等方式对建院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在孔子学院较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适当放缓增速,重视安全发展,工作重心应适当转向建立和完善预警和退出机制,推动孔子学院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型发展。二是对尚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国家和地区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补足孔子学院全球布局的空白。

其次,新建孔子学院的合作院校应由过去的“申请制”转为“招标制”。一是遴选专业对口、符合双方发展预期的院校进行结对;二是发挥我国多民族和地理优势,鼓励语言和文化有共通之处、地域上较为接近的院校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一方面可以消减文化冲突和误读,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再次,应立足新发展方位,创新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孔子学院运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一是有利于逐渐淡化官方背景,减少合作疑虑,降低发展风险;二是有助于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力量,倾听各方需求,汇聚多方力量,推动孔子学院实现结构升级和自主优化。面对新的时代需求和复杂的发展环境,孔子学院应保持更新和优化意识,在动态发展和持续完善中以更全面、更立体、更多元的崭新面貌实现新的跨越。

语言文化交流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持久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发挥语言在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促进合作、深化友谊中的独特作用[23]。在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孔子学院践行“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以心灵沟通”的理念[24],为各国学习者积极提供中文教育和文化体验服务,成为世界最多样化的国际语言教育共同体。新时代背景下,孔子学院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安全、平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更应以全球视角规划和整合资源,摒弃追求速效的建设价值观,遵循语言和文化传播“长效缓释”的发展规律,科学拓展服务功能,打造综合交流平台,精准满足各地语言和文化服务需求,促进中外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亲相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语言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我有我语言
西行学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