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筋肉理论与中国古典诗词

2021-06-10张静

读与写·教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感意境意象

张静

摘要: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等著作中对西方筋肉理论做了详细的阐释,我们可以延续这一理论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论,探究审美过程发生的阶段以及审美对象对审美体验所造成影响。

关键词:筋肉理论  意象  意境   通感

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中说:“寻常直觉的模仿大半实现于筋肉动作,美感的模仿大半隐在内而不发出来”。而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认为:“近代美学中费肖尔父子和立普斯派的“移情作用”以及谷鲁斯派的“内模仿作用”都是从研究运动感觉而提出的”。那么我们就试从朱光潜先生的筋肉感觉理论来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把美学从生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把美感中的遏制、冲动、内模仿、移情说归结为美感经验中,使得审美经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朱光潜认为,在审美经验之中,想要达到形象的直觉的呈现,就必须要让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保持的距离,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不分“实际的人”和“审美的人”的,人之所以会显示出“审美”的一面,是因为他对生活使用了一种审美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距离”,这之后就是“移情”。最早提出“移情说”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在观照外界客体的时候是情感的外射活动,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的情感投射到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中去进而把我们的人格与观照物融合起来。而真正把“移情说”提高到理论化的高度的立普斯,他认为审美移情的本质其实是对象化的自我享受。把审美欣赏的对象与原因分离开来看待,看到美的事物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己,所以移情的基本特征是物我两忘、物我同一。审美经验的第三步就是筋肉感内模仿,闵特斯堡说“凡是线条都应该配得恰合身体的天然的力量,应该能表现我们的筋肉机能的和谐”。而谷鲁斯提出了筋肉感觉理论,他认为人的感知活动外在表现为筋肉的动作,比如,看到方形的物体,眼睛就会模仿出一个方形的运动。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我们的筋肉也会跟着一松一紧来模仿它的节奏。审美的模仿只会是内在的模仿,在体内悄悄进行甚至意识都无法察觉。

朱光潜对筋肉理论的阐述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结合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来分析这个理论呢,我尝试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论来进行分析。

意象到意境的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有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易传》中的“立象以尽”、“观物取象”开始,意象的概念就产生了,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王弼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命题,使审美观照从有限的物象局限,延申到宇宙、人生、历史。同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澄怀味象”的美学命题,概括了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澄怀”继承了老子的“涤除玄鉴”的观点,到唐五代时殷璠提出了“兴象”,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兴象”是一种自然的触发,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融合为一体。而“意象”则多有“著力”。所以“兴象”的出现,让审美意象发展到了一种“意境发展到王昌龄的“三格”(生思、感思、取思),再到司空图意境出现了24品,并得出了一个核心的思想:“诗的意境必须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也就是老子美学的“气”。

我们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的发展的梳理可以看出意象的产生是意境形成的基础。在审美过程中,需要审美主体充分调动自己想象、感官和直觉,才能形成和存在,例如,我们以王维的《鸟鸣涧》作为例子来分析象和境的形成过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先来看一下意象层,这一层包括言语层、语音层、语义层,也就是说诗歌的意象必须要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而人们通过对语音层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的组合和变化,就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产生节奏感,从而产生审美感受。所以,诗歌的格律就与人的感官产生了联系。《鸟鸣涧》中整首诗节奏的“ong”韵,给人以平稳舒缓的感觉,使全诗产生悠远静谧的氛围,而李白的《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节奏就高昂,抑扬顿挫,和《鸟鸣涧》的和谐完全不同,这种音调节奏上的不同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呼吸循环系统和发音器官,间接影响到我们全身的筋肉运动。而这种音调节奏还会间接地影响到心境的变化。正如朱光潜所说“诗人作诗时由情感而引起生理变化,我们读诗时则由节奏音调所暗示的生理变化而受情感的浸润。”

在诗歌当中最能引起筋肉反应的另一个现象就是通感現象。通感就是调动五官七窍,让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相通,也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在审美客体的影响下,产生的各种感官的筋肉反应。我们还是以王维的诗歌为例,他在《山中》写道“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苍翠的山色本身是虚空明朗的,不可能摸得到,而“空翠”也是虚幻的,也自然不会沾湿衣服,但它很浓,好像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使整个空气中都充满了翠色。而人在其中,好像被翠雾笼罩,受到它的滋润和浸染,产生一种细雨湿衣的寒凉。这是就是经过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复杂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快感。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看出,通感也是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与感发下,形成的各种感官机能的各种反应,正是这种感官的反应才能使得审美体验完满完成。

兹于以上分结,我们证明了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在生理上的力量会引发情感上的力量,而意境的产生也需要依次从感官的感受进入到心灵的感受,最终走向最高的浑然天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史》下卷,朱光潜,商务印书馆,2011年

2.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3.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猜你喜欢

通感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春色满园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