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处人脸识别有必要吗

2021-06-10

检察风云 2021年7期
关键词:考量人脸识别边界

就今年全国和上海两会的热门议题,“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一定排在前列;对这个新鲜议题,相当一部分的讨论,又落在了它的“B面”——许多代表委员的目光,同时投向了个人信息保护、公共数据安全和社会议论多时的“数字鸿沟”。

换言之,作为大势所趋的数字化转型,既要按下“快进键”,也需要划定一些边界。要划边界,并不是要给转型泼冷水,更不是要拖后腿。恰恰相反,有了清晰边界,明确进退的幅度与力度,一项重大决策才可能最大程度规避负面风险,朝着其理想的状态顺利前行。

今年年初,上海防疫中的一个“手势”广受舆论称赞:公开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既通过大数据方式实现了精准锁定,又避免那些与防疫无关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此前,有意无意间过度释放的个人隐私信息,已经让不少患者蒙受社会舆论的“二次伤害”。上海此举之所以获赞,一方面在于其展现了一种对个人权益的“精度”和“温度”,更深的层面,则是因为把握住了一条重要的边界——流调信息披露须以“必要关联”和“最小侵害”为原则。是否公布相关信息、公布到怎样的程度,就看其是否有足够必要的公共意义。

涉及公共生活的许多政策、措施、手段推行,包括技术应用,都需要考量这样一个边界意识。这个边界,既包括是否依法合规,也要考量综合的运行成本,包括行政成本、社会成本、信用成本等。如果不考量边界,任由扩张,虽然可能获得局部的规模增长或效率提升,却往往会造成“负的外部性”,甚至推高总体的成本,最终得不偿失。

前些年互联网经济刚开始兴盛,新模式横空出世时,舆论就热议过“野蛮生长”的问题。大体上人们有个共识:最好将顺应潮流、合乎需要的新事物、新模式放到一个“包容性生长”的环境中,多加鼓励和宽容,但对出现的明显损害公共利益的问题必须及时控制,不能任其过度“野蛮”。2020年底以来,从中央到各地多次强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也表明在“生长”和“野蛮”之间,应当划出一道必要的边界。

这道边界,很多时候同样适用“必要关联”和“最小侵害”的原则,要看其是否增进社会福祉、符合公共利益。拿着这道标尺来看今天的新技术、新模式,特别是数字时代正在掀起的新浪潮、新趋势,有些方面需要着眼趋势加力助推,有些方面则要对问题风险未雨绸缪,正视暴露的问题,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制度创新与供给,划定必要边界、建立良性轨道。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回应人大代表关于数据保护的讨论时就明确表示,围绕数据收集、保护、流通和交易立法是当务之急。上海要积极探索,形成突破。一些代表委员不无忧虑地谈及“人脸识别”技术大量使用带来的副作用。这本身是数字时代一项颇具革命性的新技术,但其带来的生物信息和隐私泄露风险已然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过严重后果。这未必是技术本身的错,却一定在技术使用和场景开发等方面出了错。此时就亟待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法治规范以尽快划定边界——哪些领域、哪些主体可以使用这样的技术,用到怎样的程度,又有哪些领域、哪些主体、哪些时候坚决不行。

正如一位人大代表在专题审議中所言,转型也好、技术使用也好,终究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不能搞成“技术的秀场”。                       (来源:上观新闻)

猜你喜欢

考量人脸识别边界
人脸识别 等
拓展阅读的边界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一场情与理的考量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基于类独立核稀疏表示的鲁棒人脸识别
股权回购立法态度考量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基于K-L变换和平均近邻法的人脸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