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人口市民化社会认同困境及消解路径

2021-06-10杨建花

商业文化 2021年8期
关键词:市民化社会保障人口

杨建花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增加,这也导致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产生大量的边缘化人口。在农业人口市民化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人口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待遇和心理认同感。对此,我们应当积极消除农业人口的认同困境,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制度,共同探索出社会力量,使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承接功能显著增强,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全面优化。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社会力量,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农业人口大多数缺乏足够的工资收入,社会保障也不够健全,逐渐被城市边缘化,处在两难的境地。如果社会缺乏对农业人口的认同,必然会使农业人口市民化发展受到阻碍,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许多困境。为此要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认同困境。

农业转移人口的概念

所谓的农业转移人口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而出现的新兴群体,这些农业转移人口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经济的建设质量的提升,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工资收入水平比较低,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这也造成农业转移人口被排除在城市福利待遇中并处于社会认同的困境漩涡,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社会的治安与稳定。目前的农业转移人口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农业转移人口是指保留农民身份,被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劳动者,而狭义的农业转移人口则单纯指异地进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农业转移人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大多数的农业转移人口在融入市民化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艰难困境。

农业转移人口经济社会认同困境分析

成长背景差异导致身份认同困境

我国农村地区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依然停留在小农意识的生存环境中,其文化观念存在显著差异,致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城市文化有所认同,对所处的城市环境也具有非常强的抵触情绪,造成城市的农业人口转移存在诸多困境,而农业转移人口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和劳动技能,整体的素质比较低,无法满足城市产业化升级需求,使农业人口无法有效融入城市工作之中。劳动起点不同也会使他们的工作状况存在显著差异,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事实上,由于自身脱离了农村环境,而无法融入城市环境之中,这也使大量的农业人口出现迷茫不安等情绪,严重影响了其产生身份认同感,利益话语权缺失引发了经济认同困境。在我国二元制的户籍制度管理政策之下,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两套社会保障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处于中间地带,拥有双重身份,但却同时被排除两种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使大量农业人口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感。

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

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工作待遇较差,岗位缺乏稳定性,使其工作流动性非常强,缺乏社会保障。而广大农业人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建立社会保障又会增加成本,很多用人单位采取消极态度,置之不理,农业转移人口无法有效参与到城市生活中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中,而且缺乏足够的利益话语权。这也使农业人口逐渐被固定在社会最底层,常常处于被动无奈的地位。

社会资源匮乏导致社会生活参与认同困境

社会资源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在转移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消化能力,致使整个城市无法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对转移人口进行疏导和对接。一直以来,社区行政化、机关化现象非常严重,职能定位比较模糊,产生了大量排斥农业转移人口的问题,造成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获得相应的社区服务待遇,也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从现实上无法获得城市居民权益,而城市社区对农业转移人口过于排斥,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品质和心理认同感。

消解市民化认同困境的重点

完善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承接功能

在新时期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大量农村转移人口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但与此同时,城市自身的承接功能却没有及时跟进,这也造成转移人口对生活中的各种政策制度不够了解,缺乏对城市的足够认同。而通过运用社会组织可以为农业转移人口建设相应的平台,加强对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疏导,帮助城市居民消除歧视的心理,使城市居民和农业人口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为此,我们在新时期要高度拓展城市社区的整体服务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的自主性,还应该广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在农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集中的社区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专门对接转移人口的培训机构,使其增强自身的劳动素质和技能。还应该积极引导更多转移人口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产品供给,使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提高社区的整体承接能力,吸引农业转移人口,搭建高接纳度的社区服务体系。

深化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时需要覆盖广大的农业人口,为此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供相对应的服务设施,避免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出现错位、越位不足等问题。政府要重点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要增强对人口变化的敏感度,提高反应能力,保障在短时间内制定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确保人口转移的效率全面增强。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工作整体上还比较滞后。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意识,找准差距、正视不足,切实把“放管服”改革摆在应有位置。譬如,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机制体制“玻璃门”,着力构建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政府服务“软环境”,保证市场主体增幅创历史新高,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激情”。可见,只有让“放管服”改革深入到政府服务的血脉中,公共服务满意度才可能日趋上升。

革除户籍壁垒,限制优化制度环境

由于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增加了社会保障待遇这一项,使户籍在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中成为阻碍,为此我们要加大对当前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重点放在解决城市户籍特权、福利的剥夺等问题,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与城市居民获得相同等级的市民待遇,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积极探索以居住登记、户口为主的基本形式,使政策制定更加灵活多样,同时要完善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的规定。

结 语

农业人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贡献,但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困境和矛盾。因此我们在新时期要高度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直接關系着三农问题和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观念,深刻认识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卫生健康局)

猜你喜欢

市民化社会保障人口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