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符号学下太师椅演化方向的设计研究

2021-06-10张恒山ZhangHengsh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式座椅家具

■张恒山 Zhang Hengshan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由于人们消费观念和审美倾向发生变化,新中式类型的家具座椅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新中式座椅是基于传统座椅独特的文化底蕴进行融合,新与旧的融会、多变的造型结构,进而演化成的风格特色[1]。新中式家具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其发展是由传统家具座椅受到海派家具设计风格的影响和冲击,再加上新的材料技术的出现,而逐渐产生的新型的家具风格。而“太师椅”是中国传统座椅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座椅形式,研究太师椅的未来演化方向和内在符号,对传统座椅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纵观国内学者对太师椅的研究,其研究主题主要是对太师椅造型和装饰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总结[2-4]。主要注重研究明清时期的太师椅,着重于对“太师椅”的演变历史以及其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价值进行的研究分析,但并未对太师椅的发展演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及美学意义的探究。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研讨会上,关于《马扎、胡床、太师椅——传统坐具的发展与展望》的会议论文中涉及到太师椅,讨论传统坐具的发展以及未来展望[5]。但基于近几年来新中式家具的市场销量来看,新中式家具座椅目前为止仍不成熟,国内对传统家具的设计缺乏相应系统的理论支撑,而且在中国传统古典家具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对新的时代元素结合上也略显不足。

1 太师椅的符号特征

1.1 太师椅的时代化演变

太师椅是古代家具种类中,唯一以官职来命名的座椅[6]。“太师椅”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汉代,直至延续到近代。在不同时期其名字以及人文内涵各有所不同,“太师椅”的起源原型是来自汉代西域的“胡床”又可称为马扎,从历史演变发展的角度看,太师椅时间发展脉络经历了由马扎—交椅—扶手椅—太师椅—新中式圈椅“太师椅”的演变过程[7-9](图1)。

■图1 太师椅的发展脉络

太师椅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太师椅的发展从时间维度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宋元缓慢发展时期、明清工艺巅峰时期、现代发展创新时期。通过建立毗邻轴和系谱轴的研究方法,以时间的发展时期为横轴,从其主要形体特征、材质、影响因素、元素特征等方面以时间演进的方式进行横向对比(表1),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发展期其主要的工艺造型、特征形象、材质使用具有演化性趋势,通过对各个时期的造型特征进行总结,对各个朝代的太师椅主要特点进行提取,以数字化X、Y为带代号编码总结其特征中的元素。发现每个时间的元素特征具有其独特性。

表1 不同时期图片样本及元素特征

自宋代太师椅以后,太师椅总体上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宋元明三代太师椅的形态主要以圆后背太师椅为主,而到了清代则逐渐演化为以直后背为主。从造型风格上太师椅的整体发展趋势,宋元时期的造型风格偏向素雅朴素风格,明代座椅特征是造型秀丽、稳重,随着时间的演进,清代太师椅造型特征更加显得宽大、庄重, 有着大量的繁缛的浮雕装饰,脱离了宋明以来秀丽、淳朴的气质。直至现代由于大众审美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其造型风格又回归到简约朴素的造型风格上(表2),整体来说太师椅的造型风格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受到精神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太师椅未来发展演变是否再次回归繁缛的装饰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表2 不同时期太师椅图片样本及发展趋势

1.2 材质颜色与喜好偏向性

不同时期的太师椅显色为红黄黑三色。家具的形态美感与材质的纹理装饰和显色有着密切联系[10]。以木材质的显色工艺划分,材质的显色纹理、色泽划分,主要分为黑、黄、红、白四种,根据不同的颜色特征区分不同的材质特性,显色为黑类的木材大多颜色深重,紫檀木和乌木就同属这一类,黑色类太师椅在历史发展出现次数极少,花梨木、鸡翅木等偏黄木材归为黄色类。红木类由于生产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所以在明清时期外国引入比较多,至今红木家具在现代家具市场的份额占比最多,其他普通木材归为白色类。当前市场上的新中式家具采用的一般是非洲花梨木、刺猬紫檀、酸枝木、铁梨木、黑胡桃、水曲柳、橡木等常规硬木,这些木材根据种类和质量的不同而价格迥异[11]。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太师椅进行采样分析,提取出主要的表现颜色,来分析太师椅的材质颜色倾向的变化,由于明清时期和宋元时期的图片颜色采样中受到存在实物老化、灰尘沉积、灯光光照的影响,因此为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采用材质进行代替。

为了进一步论证现代市场上的颜色喜好偏度,通过提供四个带有不同颜色倾向的太师椅样本图片(图2),对80位用户(调研人群基本是对太师椅了解不多的人)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显色偏暖、颜色偏黄白的03图片偏好比最高。在现代太师椅的发展中,深沉的、显色重的黑色类在木材使用率逐渐下降,而木色表现清透,纹理细腻的黄色类、白色类材质逐渐增多。

■图2 对家具的喜好偏向的调研分析

1.3 太师椅的比例和审美倾向性

太师椅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太师椅的本身的造型,雕刻工艺以及结构部件,都是太师椅内部蕴含的审美要素,随着时代的演变,每个时代的太师椅都有极高的造型特色,宋代造型优美流畅,曲线柔和的交椅,明代扶手和靠背呈弧形一体的,方圆结合的圈椅,清代尺寸宽大、庄重绚丽,各个时代的内在的审美特征都离不开其形体的比例关系,通过对各个时期太师椅的靠背高度、座屉高的比值(背屉比),以及对扶手净高(扶手减去座面高)、靠背净高(靠背高减去座面高)的比值建立系谱轴、毗邻轴的方法用散点图的形式展现如图3所示,对60个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特征的太师椅样本进行采样,每个样本图片,编号X1、x2、x3以此类推,对“背屉比”“净背扶比”样本进行调研记录,并建立系谱轴毗邻轴的方法用散点图的形式展现。

■图3 不同样本的背抽比和净扶手比

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背屉比”集中在[1.8,2.4]比值区间最为多,而“净背扶比”则集中[2.0,2.6]比值区间内。为进一步论证区间内的比值符合趋势性的审美特征的正确性,抽取最高最低的比值以及出现频次最高的几个比值样本(图4),通过调研问卷的形式对80位用户进行提问选择最喜欢的图片,80位采样用户是不太了解太师椅的人,为保证图片样本的审美感知倾向与比例之间的关系,给四个图片样本进行去色处理,避免受到来自颜色和材质的影响,最终的调研结果是02、03、04样本的投票率最多(图5),其代表的比值正好与上述背屉比的区间性相吻合。研究表明“背屉比”在[1.8,2.4]的更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

■图4 不同比值的图片样本

■图5 投票样本结果

1.4 太师椅的结构连接处理手法

形态的造型在时代演变当中存在着相同的处理手法和形态特征。除了比例关系和每个时代的元素特征外,榫卯结构的运用也是中国传统木质家具的一大重要特色。以形状分类可以分为直角榫卯、燕尾榫、圆榫卯、椭圆榫卯[12]。其他类型的榫基本上是现代榫都是逐渐演化而来的。榫卯组合方式具有多样性。在边角的组合方式运用的是榫卯结构进行组合拼接,在直后背的形体结构上,“角部”处理手法具有一致性。一般处理主要在搭脑、扶手,前后脚的结合处,而“角部”的六个点位成为支撑点,作为主要的受力和视觉的交融点。历史上主要出现的是方才丁字形结合和横竖材丁字结合的榫卯结构以及45度斜向的闷榫,直至现代闷榫的使用仍然很常见。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太师椅角部处理更加圆滑,形成了搭脑、扶手、前脚的一体化,形式上行云流水,更加流畅。在角部上减少了起支撑加固的装饰,如枨、矮老,通过现代工艺进行加固。连接部位以平直的连接形式,现代太师椅与传统的太师椅相比,缺少了形体部位的粗细变化,以及起加固作用的装饰物,整体上新中式太师椅形式上以简洁轻快为主,来打破传统太师椅严肃、庄重的形体气氛。

2 传统座椅与现代座椅的对比关系

传统座椅主要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时代特征、符号化元素的座椅,通常传统中式家具的造型讲究对称,形态厚重,虽略显繁琐,但沉稳大气,半雕刻、雕刻、透雕、深浅浮雕技术的运用十分精妙,而现代座椅指的是随着工业时代到来而产生的现代工艺制品,采用了新的材料形式[13]。为了深入了解21世纪初人们的喜好偏向以及传统座椅与现代座椅的优劣关系,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让80位用户对传统座椅和现代座椅的形态特征、颜色搭配、舒适程度、材料选型、使用特性、风格氛围六个方面进行评分。并用雷达图分析表示(图6)。

■图6 传统座椅和现代座椅六要素对比关系

对传统座椅与现代座椅以五分制为评分标准,评价结果表明,传统座椅综合平均分为3.44,现代座椅的综合平均分为3.85,通过折线图来表示两者的对比趋向(图7),由数据可知,传统座椅舒适程度、颜色搭配方面,与现代座椅相比相对较弱。这两方面在传统座椅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待加强。传统座椅在家具市场的售卖量相对较少,一是由于工艺的进步,新式家具的不断更新,二是人的审美感知的变化。通过对消费人群进行调研,分析传统座椅的主要消极因素,总结影响传统座椅的购买倾向,其中价格昂贵和可移动性较差是传统家具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未来传统座椅的更新设计中,要降低制作成本,可采用新型的复合材料来代替纯木质工艺材料,在可移动方面,一是减轻座椅的重量,二是通过装置结构增强座椅的可移动性。

■图7 传统座椅和现代座椅折线图

3 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发展策略

3.1 新中式座椅新型材料的使用

新中式座椅的创新开发,可以分别从需求、形态、文化三方面的某一节点进行设计[14]。新材料的使用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传统的中式家具主要以木质材质为主,局部镶嵌铜环加固的装饰,相对来说材料使用单一,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材料的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受到材料限制相对较少,在材料使用上,可采用全新的家具材料,如金属、塑料PVP、有机聚酯板材、复合板材等。二是传统的中式家具主要是以硬质的木材为主,整体感觉偏硬朗,舒适性相较于现代家具来说相对较弱,随着工艺的发展,可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如皮质材料与木材相结合,还可以与棉麻等软质材料结合的形式。木材与皮材交相辉映,既蕴含方正不阿的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狂野不羁的风格特征,同时还提高了人们使用时的舒适度。三是受传统工艺限制,传统家具的结构部件相对平直,大的曲面弧度形式难以达成,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曲率相对较大的部件可采用机械磨具打造以及3D打印的技术应用。

3.2 增强新中式家具的可拆解性

传统家具的一大特色是采用结构连接部件的榫卯结构,两个部件之间卯合,咬合力和稳定性在测试当中表现极强,但同时也造成可拆卸性的降低,而在现代中式家具的制品上,结构部位的连接方法与传统的榫卯连接有所区别,在现代工艺中会采用胶水对结构部件处进行加固,但这种形式可拆解性同样较低。在后续的设计当中,可充分考虑两个结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对楔钉榫的连接,设计成易抽拉的形式,通过穿插抽拉的方式快速组合。如同宜家产品一样,具有快速拆卸和安装的能力,这样使得传统座椅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且富有趣味性,解决传统座椅可移动性较差的不足。进而提高传统家具的竞争力。

3.3 时代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新中式家具可以将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中,现代时尚元素和传统元素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对传统家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现代新型材料运用到中式家具设计生产中,不仅能对传统家具座椅进行时代化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解决传统中式家具风格形式单一、工艺繁琐、造价昂贵等问题[15]。每个时期人们的审美倾向,对事物的认知和喜好程度都不一样,随着时间的发展和风格的演变,人们的喜好倾向也在变化,20世纪初家具市场中简约风的家具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因此要把握好消费者的审美转变以及喜好要素,新中式家具的造型形态既要融入现代和后现代的元素,又要考虑到消费者对新中式家具古典与时尚元素的双重追求。使用新的材料与原木材料进行结合,考虑增添大众喜闻乐见的软质材料,同时选取具有文化寓意的装饰元素进行装饰。让新中式座椅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又不失时尚韵味。

4 太师椅的重塑与新生——产品设计

现代社会中,太师椅已经成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不但属于中国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在世界上也是代表座椅的经典和民族特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16]。当前如何让太师椅继续在时代发展中传承发展下去,让太师椅在新时代绽放它应有的光芒是本方案的设计初心。在家具设计时,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简化重构的过程中, 可应用“简化——组合”的原理进行创意表达[17]。本设计在保留中国传统太师椅的韵味上添加现代和后现代的时代元素[18],以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风格进行指导,尝试采用不同材料进行搭配,以暗红色铁艺(表面做旧效果)与木质材料进行结合,颜色以原木色和黑色进行搭配。同时增添有着中国文化韵味的山水画软绵垫进行装饰,软硬材质进行结合,保证座椅的舒适性(图8)。在方案设计中,选取在背屉比[1.8,2.4]区间中的比值1.9进行设计,木材质选择胡桃木与酸枝木进行组合,“S”形的背板的曲线与符合人体坐姿贴合,背板呈一体化,与胡桃木的扶手进行嵌套,并用榫卯结合。整体座椅方圆结合,端庄大方,暗合中国古典家具的礼仪原则[19-21]。

■图8 太师椅设计重构

5 结语

“太师椅”是中国传统座椅具有代表性的座椅形式,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太师椅”这种座椅形式,运用设计符号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系谱轴和毗邻轴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现代家具市场的发展趋势偏向于简约朴素的造型形式,色彩明快、显色偏暖的颜色效果更加能够吸引到人,通过对不同时期太师椅图片样本的采集分析发现,比例关系上太师椅“背屉比”在[1.8,2.4]、“净背扶比”在[2.0,2.6]区间的更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我们可以基于此区间进行选取,为设计师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舒适性和便捷性是未来传统座椅需要发展演变的方向,因此我们在保持传统家具特色形式的前提下,可通过结合现代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造出更加时尚简约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座椅形式。

猜你喜欢

中式座椅家具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你愿意变成伞还是座椅
多功能环保座椅系列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奔驰S350车驾驶人侧座椅不能加热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