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就业帮扶政策分析

2021-06-10孙献忠

成功营销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对困境

孙献忠

摘要:随着国家扶贫战略的调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各级各部门重点关注的议题内容。在精准扶贫的总体措施规划当中,促进基层产业发展并充分安置贫困人口务工就业,是整个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进程中,就业帮扶对整体战略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在衔接过渡期内,我国贫困地区及特殊贫困群体是否能保持有效的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成效,不仅是扶贫考核工作的重点,也是今后帮扶工作努力的方向。通过增长就业,提升农村地区就业率,维持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将成为快速推动乡村振兴戰略的有效抓手,同时也是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与头等任务。基于此,本文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下,对就业帮扶政策进行分析,明确基层就业帮扶的实际意义,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出基层就业帮扶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就业帮扶;困境;应对

引言:就业帮扶不仅被认为是脱贫攻坚期间提升农民收益切实有效的手段,而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就业帮扶在帮助农村贫困群体获得更多收益、享受更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贫困群体就业环节的人力资本,进而提升自身社会适应、风险抵御能力。因此,乡村振兴阶段,就业帮扶对实现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不同的困境与问题。

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形势下就业帮扶政策分析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这两个制度性安排针对就业帮扶提出了具体思路与要求,但也存在一定差异。从整体角度来讲,扶持就业将促使农村所有劳动力均有适从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并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为乡村战略的实施起普遍性支撑作用。从扶贫角度来讲,就业帮扶要更加具体并有针对性,目的是帮助贫困人群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增收,实现稳定脱贫。例如,政府部门的就业救助政策倾向于困难家庭群体,着重弥补贫困人群不能自行充分就业的特殊情况,像安置公益岗、政府购岗、企业特殊性用工之类。此外还有就业补助政策,提出的一系列决策倾向于对用人单位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减少人工成本,有利于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机会。而人社部门的相关政策倾向于贫困人员自身,重在对该群体能力开发,深挖其自身特征与优势,推行“一对一”就业服务活动,保障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项或者多项致富技能,从而保障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的双重利益[1]。

2 基层就业帮扶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就业帮扶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奠定基础。通过引导贫困劳动群体、已就业劳动群体实现稳定就业,才能稳定实际收益,真实实现脱贫。

2.2 实践意义

就业作为改善群众生活的必要条件与群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实施就业帮扶对优化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改善贫困人口的就业现状主要体现在,帮助具有特殊困难的劳动力及在劳动市场处于弱势群体实现全面就业。只有实现全面就业,才能推动贫困群体的脱贫工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才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3 基层就业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3.1 就业服务不够精准,岗位匹配不够切合

3.1.1 职位需求与贫困户知识技能脱节

从劳动力结构来看,尽管有些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是在贫困地区中劳动力具有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大、劳动技能缺乏、素养较低的特征,这些要素与现代企业用人标准严重不符,无法满足以及适应市场劳动需求,致使多数人员仅能够选择要求较低岗位,如:保安、保洁等[2]。

3.1.2 薪资待遇与贫困劳动力工作动机不匹配

基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经济运行不佳,基层职工的薪资待遇与福利难以予以有效保障,而劳动力报酬期望的持续上升,使贫困劳动力在职位选择上,会以劳动强度与收益不相适为由排斥该类职位,导致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基层职位缺乏吸引力。如果薪资待遇低、工作环境不佳、自身权益无法保障,势必会导致贫困务工就业意愿降低的现象。

3.2 引导力不强,困难人群内生动力不足

3.2.1 思想固化,就业创业理念滞后

一方面,部分贫困劳动力受传统固化思想约束,缺乏就业创业意识,不愿外出务工,即使愿意外出务工,由于对职业与收益预期过高,达不到心理预期而缺乏动力。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贫困劳动力具有改善现状的想法,也愿意为此付诸行动,但因自身素养的限制,缺乏专业能力,思想与行为方式落后,而以失败告终。

3.2.2 外出务工顾虑较多,技能培训意识薄弱

其一,好多贫困家庭都有老人、小孩,出于“上有老、下有小”无人照看的顾虑和自身客观性原因,以及贫困地区群众多存在安土重迁的想法,不愿外出务工,甚至对务工就业存在抵触心理,形成“种地多、务工少”的局面;其二,是贫困人口对技能培训参与度不足,仅注重短期利益,加之培训阶段补贴较少,把培训活动误解为上级下达的任务,同时部分培训机构未统一职位与群众需求,导致即使完成培训后也不能立即就业,从而降低贫困劳动力培训参与的积极性[3]。

3.3 就业扶贫政策靶向不够准确

3.3.1 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推行效果不理想

第一,政策覆盖面不全面。小微企业作为增加贫困劳动力就业率、保障贫困户稳定收益的重要贡献力量,其自身融资问题尚未得到改善。就小额贷款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求及需抵押资产,贫困群体因社会资源的严重缺失,无法提供上述抵押资产而被排斥在外。第二,创业担保贷款门槛高。在我国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贷款申请需向前追溯五年,并且不得有其他贷款记录,基于这一规定,导致贷款需求强烈的部分创业者因各项因素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资金,同时拒绝具有资金需求的贫困人员。

3.3.2 农村就业创业培训政策待完善,补贴不足

当前就业与创业培训活动的运行,主要是针对务工、就业困难、失业群体等。7BDA39BA-F8B1-4D78-A613-423869236A1E

关于农村人员培训活动,由于缺少政策支持,无异于加剧组织报销补贴难度,例如,政策规定培训时长最短为7天、金额为200元,这对于农民而言,会因自身负担而无法集中培训,同时就业机构组织培训的方式无法保障200元补贴。

3.4 资金有限,分配不够合理

3.4.1 就业资金对扶贫工作支持力度受限

对于长期经济发展落后、贫困数量过大的地区,即使实行精准扶贫,也需大量专项资金,虽然我国及各级财政部门都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但仍旧存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就业扶贫工作规模扩大,各地区扶贫就业资金额度也在不断增加,但在财政困难的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就业扶贫配套资金也较为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全面展开就业扶贫措施,无疑会阻碍整体就业扶贫工作的推进。

3.4.2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缺乏经费支撑

现阶段,基层就业创业工作量大、压力大,但各基层单位的力量相对薄弱,工作人员紧缺,尤其是村级就业服务力量,政府部门仅能解决薪资问题,村级服务工作未设置收费项目及预算额外收益,并且由于就业专项资金不包含信息员劳务支出,使得多数人员只能兼任多个职位。特别是对于劳务输出较大的地区,面对人员分配不足、经费紧缺的状况下,一旦对该地区农村劳动力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则会严重影响后续实施追踪成效,降低工作质量效率。

3.5 各环节配合不到位,部门协同效应发挥有限

当前,各部门扶持政府衔接不紧密,未搭建有效资金信息共享平台,进而无法构建联动机制。虽然当前市区各部门都积极贯彻上级有关就业扶贫规划以及不同类别的培训方案,但显而易见,实践过程中,由于标准的差异、培训内容重复、时间冲突等原因,导致贫困群体无法集中精力参与各项培训活动,真正提升专业能力。除此以外,部分数据更新不及时,统计口径不统一,例如:扶贫部门和人社部门对贫困群体年龄上限规定不统一,从而造成反馈数据的不一致。

4 基层就业帮扶应对策略

4.1 加强就业扶贫宣传,积极引导

4.1.1 强调就业帮扶政府宣传,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行,各地政府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提供帮扶。中央明确提出“扶贫先扶志”的帮扶理念,只有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斗志,才能激活内部动力,主动推进工作。具体如下:第一是举办实地走访民情的活动,组织各村干部与就业帮扶干部入户调研,积极交流,宣传推广国家扶贫政策,特别是当下最新就业趋势及方针内容,科学引导贫困群众认识就业扶贫的内容及意义;第二是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践行活动,利用相关载体,围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开专项教育活动,引领贫困群众树立正确脱贫理念,尤其是贫困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需正确引导,树立脱贫勇气与志气[4]。

4.1.2 形成就业创业脱贫模范

第一,是挖掘培养一批外出务工、返乡脱贫的模范,利用实例来增加扶贫工作的说服力度,由脱贫户、致富带头人亲自讲述脱贫、致富历程,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自身模范效应,给予物质层面奖励,激发缺乏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的积极性;第二,举办创业大赛,参加对象主要包含电商+农业、领办扶贫车间等内容的创业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取得显著成效,使得更多贫困人员享受到创业红利。拓展设奖范围,对贫困户取得显著带贫成效的公司、合作社加大支持力度,利用资金、相关政策激励基层就业帮扶队伍建设,引进更多单位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激发该群体的创业就业积极性。

4.1.3 增加“三农”金融服务力度

做好金融扶持,为就业、创业等农村发展提供有利的金融服务,也是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中的重要手段。就当前情况而言,农村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惠农卡、自助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农村区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了服务内容。农村商业银行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模式为适应农村管理结构需求和农业发展不断优化,为扶贫就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农村商业银行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重要因素就是内容和产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很好的进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其特殊性,而商业银行的营运本质是盈利性的。农村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的细分,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很难满足现代农户对金融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需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优化创新金融产品。基于原有的产品结构和内容寻求创新发展途径,农村商业银行在现有的产品架构上,通过理财、保险、征信等途径对农村金融产品进行优化和创新,加深与“三农”之间的合作,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满足农村区域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同时,提高银行在市场中所占份额。

另外,相较于发达城市,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体系发展和应用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各大商业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数量很少,甚至偏远一点的农村完全没有设立,网点分布明显不合理。而且农村商业银行在对“三农”金融服务的人力资源供给上并没有跟上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在“三农”调查工作方面的从业人员缺口较大,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但是“三农”贷款业务比较复杂,对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从业经验要求较高。因而,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商业银行还需不断增加新的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等基础设施。同时,扩大招聘人员招聘渠道,不断增加银行网点的从业人员数量,为“三农”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为乡村就业、创业提供多元化的贷款产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另外,不同于一般商业活动,在“扶贫三农”时,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避免加大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4.2 做好就業培训,做好人员分配

4.2.1 补充就业培训机构力量

其一,充分发挥技能培训专项资金作用,政府负责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对参与意愿强烈的贫困劳动力,结合就职意向,结合实际特色组织针对性技能培训活动,高度结合技能培训活动与基层帮扶,设立贴切贫困户实际需求的技能提升培训机构,并强化就业追踪服务;第二,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塑造培训特色品牌,大力推动相关培训机构及用工单位针对贫困户群体采取适当培训手段,从而提升贫困群众就业率,做到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的精准对接[5]。7BDA39BA-F8B1-4D78-A613-423869236A1E

猜你喜欢

应对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