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现象研究

2021-06-09范佳颖杨梦圆

中国商论 2021年7期

范佳颖 杨梦圆

摘 要: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其稳定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不但促进了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同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却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着眼于日本劳动力市场近20年来的就业数据,分析了日本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及雇佣劳动制度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制度改革、产业升级等角度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雇佣劳动;劳动力供需错配;劳动市场政策;日本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4(a)--03

1 日本劳动力市场不平等问题

平成时代经济不景气的现实改变了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给日本新一代劳动力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压力。2019年日本总务省《劳动力调查》结果显示,非正规雇佣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高达39.0%。同时,根据厚生劳动省年度报告,日本非正规雇佣劳动力工资仅为正规雇用劳动力的一半不到,且近20年来日本人均平均工资却整体呈下降趋势,日本劳动力市场逐渐加剧的不平等现象正诱发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日本诸多企业为了削减人力成本,逐步减少正式员工、增加非正规雇佣人员。2001年,松下、富士通、索尼等大型企业相继宣布裁员计划,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受到冲击加速瓦解,社会非正规雇佣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随着日本企业非正规雇员的激增,日本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日式福利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日本社会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为正规雇员建立了三重社会保障体系,但非正规雇员往往被排斥在这一保障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体制内受福利制度保护的正规雇员和体制外受市场排斥的非正规雇员之间的身份不平等问题,进一步造成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现象。非正式雇员的身份一经确立就难以再次更改,在经济不景气时,非正式雇员往往首先面临失业问题,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身份壁垒逐渐形成,社会矛盾不断积累。

根据OECD统计数据,尽管日本的基尼系数较低且近10年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但日本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贫困率却在逐年上升。社会老龄化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要依靠养老金度日,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迫加入收入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雇佣群体。

雇佣形态的改变及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愈演愈烈的不平等现象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厚生劳动省《2018年度预防过劳死等对策白皮书》,自1998年到2011年,日本连续14年每年自杀人数超过3万,2010年以后自杀总人数减少,但工作因素导致的自杀人数却呈增长态势,2017年因工作原因选择自杀的人数高达9.3%。

2 日本劳动力雇佣形态

自日本1986年劳动者派遣法实施以来,日本的就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企业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大量采用合同工、派遣工、临时工的用工形式。劳动者派遣法本意为解决当时日本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劳动力供需错配问题,自制定之初就一直严格限制了劳动者的行业、工种,后随着该法的多次修改,派遣工适用范围被不断扩大,日本的非正式劳动者人数便开始大幅度增加。

1985年,日本非正规雇员劳动力人数仅占就业总数的16%,20世纪90年代超过20%,随后这一比例更是持续上升,非正规雇员数量从1985年的655万增长到2019年的2165万,增长了2.3倍。

图2中,折线部分表示正规雇员和非正规雇员总人数的变化轨迹,条状图部分表示每一年正规雇员和非正规雇员的人数变化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企业正规雇员数量在近10年内增长幅度与非正规雇员相比极小,在2009—2014年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而非正规雇员雇用总量则持续增加,增长幅度仅在2009年和2012年因受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和2011年日本地震带来的负面冲击而短暂地出现下降趋势。

3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3.1 过时的“三大支柱”管理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日本企业逐渐形成了旧式日本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度,这三项制度延续至今,成为制约日本生产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1990年经济急速下行以后,日本企业利润下滑,日企不得不采取一切可降低成本的措施。但长久以来的终身雇佣制度在日本社会深入人心,地位难以动摇。因此,为降低企业成本,一方面,企业选择减少正规雇员的雇用数量,转而延长雇员工作时间;另一方面,企业选择雇佣非正规雇员,以规避法律的约束。

此外,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从“战时经济”延续下来的年功序列制导致了人力资源被极大地浪费,使一部分人成为“富裕闲散族”的同时也导致企业薪酬成本负担沉重,催生出了大批生活水平低下的“穷忙族”。企业内工会的存在更是使得正规雇员与管理层互相勾结,保障正规雇员的利益而恶化非正规雇员的就业环境。

这三大支柱诞生之初,很好地解决并稳定了劳动力市场,为高速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有效的劳动力供给,但随着经济不景气的到来,这种雇佣制度逐渐不适应于需求的变化,日式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解决雇用过剩的问题,也由此逐渐发展出了非正规雇佣劳动力文化。

3.2 平均工资下降趋势明显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利润率高、用工需求大,因此正规雇员与非正规雇员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并不明显,但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劳动力市场整体平均工资处于下降状态,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数量庞大的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劳动力群体,在终生就业制度下,工资逐年上涨是一个常识,但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劳动力平均工资却呈下降趋势。日本厚生劳动省《令和元年版劳动经济白皮书》调查結果显示,2019年的月工资(规定内工资)中,正规雇员为423 000日元,非正规雇员则不足其一半,仅为204 450日元。

尽管两者在劳动时间、质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不能单纯地进行比较,但非正规雇员薪资低却是事实。许多派遣雇员即使与正规雇员工作相同时长、做同等劳动强度的工作,其薪金仍然远低于正规雇员。对于企业而言,显然减少正规劳动者的雇用数量,转而雇用非正规劳动者这一方法可以节约大量人力成本。日本的雇佣政策向正规雇员倾斜,而逐步扩大的非正规雇员阶层却面临着收入水平低、缺乏生活保障、失业风险高的困境,这进一步扩大了正规雇员与非正规雇员之间的矛盾。

4 改善措施

4.1 建立“同工同酬”制度

在日本制造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因制造业减少,在国内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基地迁移海外而失去工作的劳动者数量将会增加,同时,在持续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势必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现象,因此,非正规雇员的存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可或缺。

要使得两个群体和谐共存、理顺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关系,使需求与供给保持一致性,势必要改变以往僵化的雇佣制度: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完成相同劳动强度的工作却得不到平等的劳动报酬这一现象必须被纠正。“同工同酬”实质上是解除对雇用与解聘职员的种种限制,用市场化的手段来高效配置人力资源。

如果“同工同酬”制度能够实现,并完善对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正规雇员与非正规雇员之间的不平等状况将得到改善。

4.2 提升企业雇佣劳动力的积极性

对解雇职员规定的种种限制,对正规雇员而言是一种极强的保护,但会削弱企业正式雇用新劳动力的积极性。缓和放宽解雇正规职员时的种种规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与其他新兴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与日元的快速升值使得日企大幅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海外生产基地规模,国内设立工厂数量迅速减少,由此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国内产业空洞化。制造业转移海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工作岗位减少,没有工作的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导致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供给增多、工资下降,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为了扭转这一趋势,日本制造业应注重向附加价值高的零部件产业转型,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提升企业利润率,提升企业的雇用倾向与支付能力。

4.3 注重人才培养

根据《平成29年度劳动经济白皮书》中的调查,充分失业率降到了1%以内,而在制造业、建筑业,企业的熟练工人充足率不到70%,由此反映出当下的日本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制造业劳动力供求状况为例分析这一时期内的劳动力市场供求错位现象: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找不到工作的青年劳动力,另一方面大量制造业企业缺乏专业技能可以满足其生产需求的工人。受国内劳动力市场压力影响,长期而言这一类企业自然就会选择将生产基地迁往海外,而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恶化劳动力就业环境。

要解决这一类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职业训练、产业技术教育、职业指导等措施来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劳动者的职业稳定和地位提高,使之尽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缓和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矛盾。

5 结语

无论处于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是建立在生产力提高基础之上的。由于产业规模的改变、产业结构的变动,社会对劳动力市场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只有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出调整以满足这些需求保障经济社会的顺畅发展。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历史发展轨迹遗留的僵化的日本企业旧式雇佣制度正逐步引发扩大日本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使得日本社会中的矛盾逐渐积累,要逐步消解这些矛盾,势必要从根源入手,扭转日本企业畸形的勞动雇佣形态。处理当前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错配问题,可一方面从供给角度出发,在制度上破除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从需求角度出发,刺激企业的雇佣倾向。

参考文献

日本内阁府.令和元度基础技术振兴政策[R].2019.

日本厚生劳动省.令和元度劳动经济白皮书[R].2019.

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28年度劳动待遇差异研究报告[R].2019.

池田纪元.透视日本经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77-281.

戴金平,熊坂万智子.日本“失去的20年”经济停滞的劳动生产率视角剖析[J].新经济,2020(Z2):11-19.

路锋.日本高度成长期的劳动力市场[J].金融科学,1994(0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