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摊经济的当前现状与历史演变研究

2021-06-09韩晓娜张旭

中国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经营者商业经济

韩晓娜 张旭

摘 要:2020年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地摊经济历史悠久,具有极强的文化特色,长期以来,地摊经济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经济,虽然对城市市容环境一直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地摊经济也具备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城市文化的另一选择。

关键词:地摊经济;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商业;集市经济;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4(a)--03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摊获取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跳蚤市场。在当时作为小商品交换集市闻名,我国地摊经济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但由于古代抑商政策的推行,发展较为缓慢。在隋唐时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运行,扩大了商品经济的流通范围,促进了南北经济贯通繁荣。出现地摊经济的雏形,称为市坊。兴盛于宋朝,宋朝经济繁荣,娱乐文化经济达到顶峰,勾栏瓦肆。早市、夜市昼夜相连,地摊经济作为文化经济的标签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愈加重要的作用。如今,受益于东亚文化圈的韩国仍然保留着以地摊经济为特色招牌的集市和街道,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 地摊经济的历史发展演变

中国地摊经济的历史基本与商业经济的时间线相一致,最早的地摊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商品的不同需求推动了以物易物的经济形式的发展,自发聚集形成了最早的地摊集市。通过集体摆摊的形式用以换取自己所需的商品,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封建政府为稳固自身的政治统治,而推出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尽管商品经济缓慢发展,人们以地摊经济作为常见的经商方式。但是封建政府对经济交易的场所有着严格固定的要求,且有严格的时间、对象限制,基本不具有个人支配的灵活度。同时,交易区与居民区有着严格的分界,当有且仅有交易需求的人才能进入商业区进行经济交易,但随着商品经济长期发展和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到宋朝后,坊市不仅打破了以往的商业场所限制,对时间也取消了严格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连,商业网络密集,不但包括地方夜市,还包括城市市场,区域市场、全国性的市场用以满足大量的消费人口。地摊经济在宋朝得到了繁荣发展,吸引世界各国使者前来参访,在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一睹汴梁经济的繁华。宋朝之后,政府根据职能或类型不同将商业城市分类规划。例如,手工业城镇或商业型城镇。其大大提高了区域使用效率,更加有利于政府管理。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对于市容影响较大的地摊经济采取坚决取缔的态度,地摊经营者与城市管理者间的矛盾愈发激烈。进入新时代,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烟火气的象征被政府重新纳入城市规划的考虑中,在合理规范的管理下最大程度地释放其经济活力,未来的发展依然有所可期。

2 地摊经济的特点及促进作用

2.1 成本低、入市门槛低

由地摊经济的形式决定,以摆摊的方式所进行的经营活动,不需要固定的房租和人才培养花费,大大减少了固定成本的投入,且对摆摊经营者的学历、技术、资金等都无严格要求。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西部的一个城市,政府对于地摊经济的解禁,在短期内创造了十万个就业崗位,以极其有效的方式缓解了疫情条件下就业压力渐增的现象,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2 覆盖领域广

地摊经济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泛,覆盖行业包括餐饮零售、服饰、玩具娱乐等多种行业,行业庞杂、涉及范围广、辐射范围广,对周围商业经济的发展带动能力强,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对于产业间结构调整转型有着促进作用。另外,地摊经济对相关产业的推动能力也在意料之外,例如,五菱集团针对地摊经济推出的新型箱车,在上市后广受推崇,一改疫情所带来的经济低迷的状态,在短短两周内,股价市值上涨130%,带来的经济效应值得考量。

2.3 规模小、流动性强

地摊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摊位、时间、规模大小、经营项目均有地摊经营者自由决定,且所需资质要求及规模较小,仅需几人甚至一人即可摆摊经营,给摊位的流动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地摊经济推广的难度,灵活性强也意味着给地摊经济的就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2.4 商品价格低

地摊经济的地点选择一般临近消费者,集中于消费地点附近,在居民小区附近的路口等利用最佳的销售时机售卖日常消耗品。例如,蔬菜水果和日用品,大大便利了消费者;同时,由于交易方式直接便捷,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更高效地满足居民购物消费的需求。另外,由于成本投入较低,商品价格的低廉性迎合了低消费阶层的消费者,完善弥补了城市居民生活的消费结构空白,是对消费层次的有力补充。

2.5 扩展了城市文化

地摊经济在之前的运行中出现的管理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给城市市容造成的影响决定了无法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代表象征。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曾经指出,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地摊经济能够为一个城市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给人以特别的归属感。例如,长沙的小吃文化,使长沙成为全国闻名的特色城市。地摊经济不仅是一种商业营销模式,也会成为支撑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从而形成一道别致的人文景观。

3 地摊经济现存的问题

地摊经济前期被取缔,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地摊经济由于其规模小、流动性强且经营者本身的素质意识问题,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对城市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3.1 管理混乱

由于地摊经济涉及范围广且流动性强,给城市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同时,由于地摊经济解封时间较短,各项法律法规的缺失无法为管理者提供法律管理依据的支撑,造成了各地的地摊经济形成了较为混乱的形式。

3.2 商品质量无法保证

商贩流动性强、出摊时间不固定且交易方式简单,消费后商家无法提供质量保障,造成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缺失。地摊经济的推行难度较大,缺乏保障的购物方式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

3.3 卫生健康条件较差

针对地摊经济的餐饮行业,作为地摊经济主要形式,街头小吃卫生健康状况没有相关部门的许可认证。同时,路边小摊在全开放的空间中制作,无监管部门的监督,部分黑心商家为追求利润会忽视对食品健康的保证,无法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放心的购物环境。

3.4 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城市环境一向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保障,经街头调研发现,近80%以上的地摊经济均采用塑料袋、竹签、一次性餐具等,且无集中回收垃圾的地点。油烟熏烤的产品对城市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地摊经营者由于缺乏监督在收摊完成后会留下大量垃圾,给城市的垃圾处理造成巨大负担。另外,地摊经济采用传统叫卖的方式,例如,喇叭等带来的噪音污染;特别是,大部分地摊经济临近居民区,给居民的休息、学习、工作等带来较大影响。

3.5 影响市容,阻碍交通

地摊经营者通常会选择人流量、车流量大的地方作为经营点,但是若选择主干交通或拥挤的地方,给行人的出行、车辆的驾驶都会带来风险。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发现,有多数商贩选择人流密集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甚至斑马线附近摆摊经营,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城市市容的影响,而且也忽视了对他人及自己的安全考虑,给城市的交通增添了压力。

4 中国古代历史经验

中国的地摊经济历史悠久,但由于各时期发展阶段或政治制度的不同,所颁布的政策有所不同。其中,唐宋时期的京都长安及汴京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在对于地摊经济方面的管理制度还是值得当下学习与借鉴。

4.1 唐代对商业的相关管理规范

4.1.1 场所时间的限制

唐朝时期,长安城内分为市、坊在东西城即东市及西市,将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始、闭市,同时唐朝的城市管理法则在史书中也有记载,并被宋代效仿。《唐律》规定:“距府十丈(唐代一丈约为3公尺,十丈为30公尺)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意思是摆台经营者在选择摊位时要注意需要与官府保持一定的距离,包括具体的距离等都有专业司职监督管理。

4.1.2 市籍制度

对在各级市场内门市或摆摊经营的商业经营者,建立并完善相对应的市籍,市籍在录入过程中要注意财产、经营所得收入、经营种类等相关信息,最大程度上做到真实详细。同时将登记信息作为基本的征税依据,由于前朝各代对商业抑制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商业的管理各方面也极为严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规范城市商业经济经营管理的举措。

4.1.3 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措施

在古代,地摊经济依然存在影响城市市容或污染环境的现象,相关政府的监管部门也针对此现象颁布了监管规范及对应的法律规范:《唐律》中提到对占道经营、影响市容或交通的经营者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例如:“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在杖责惩罚后依然需要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处理,对摊位进行整改。

4.1.4 商品销售的入市交易制

唐代政府规定,官府统一建设商品交易的市场称为“官市”,同时,在未经允许的场所不得擅自自立市场,在县或以下不许设立市场,在州县以上的规定城市设立固定数量的市场,唐代起从京都长安到各级地市的各级市场都由政府下令才准许设立,同时,有专门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监督检查,拥有政府的批准及相关部门的法制监督后所成立的官方部门形成的市场才是合法有效的商业交易场所。并且,对于交易的商品等也有极其严格的审核制度,需要有资格的商人、外来商户以及官方运输的商品货物经审查后进入合法规定的市场,在遵守相关的管理规范后才可以进行市场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消费购买者的负责,也为其提供了商品的质量保证。

4.2 宋代对商业的相关管理规范

4.2.1 环境污染的惩戒措施

《宋刑统·侵巷街阡陌》也有相似的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在针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也相应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与同罪”。在地摊经济发展的同时,若是对街道环境造成污染的人,需要接受杖责的处罚,并且提出相关负责的管理人员也需要与其承担相同的责任,从另一角度而言,这一条例的颁布也是对监管部门的督促,能够更好地规范城市管理。

4.2.2 摊位摆放造成侵街现象的管理

由于占道经营造成的交通混乱等甚至影响到皇帝的外出游行,宋代政府对于地摊经济占道经营的现象也是不断推出新的政策。北宋以来,政府对于侵占街道的商铺进行拆除,考虑到天气等因素建立了廊,如今依然可以在汴梁京都开封看到相关遗迹。此后,颁布了为杜绝此现象的相关税法,依然收效甚微,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看作宋朝商业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地摊经济的时代需求,由于缺少集中管理或政府所专业划分的摆摊经营的地点而造成的管理冲突。

4.2.3 取消时间限制

宋代对市场交易的时间已完全放开,不再受日中为市的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买卖交易时间都不受限,对于商铺经营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也对夜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一直到今天,北宋京都汴梁城市的夜市文化依然闻名全国,吸引大量外来游客,大大推动了开封城市的经济发展。

5 以史为鉴、提出政策

唐宋时期的制度文化,是依据当时的经济基础进行制定而成的,但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根据过去的历史,同样可以获取有益于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经验。

5.1 限时定点

加强对地摊摆放的管理规范,对于地摊经营可以通过分区定点的形式来集中管理,按照地摊种类等可以为经营者提供选择地点,但需要相关部门介入登记管理商家信息,降低地摊位经营过程中商家流动性过强的问题,将摊位一律并入相关合法的集市区摆摊经营。但出于安全的考虑,对于在主要交通干道占道经营的行为依然要严厉处置,规范城市规划,对于特定街道的地摊摆放需要将时间因素纳入考虑。例如,学校附近等,在白天人流量大、学生众多的情况下,出于安全考虑,应该加强管理引导。

5.2 弥补法律政策缺失

由于地摊经济是在逐步放开的进程中,对于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还有许多缺失漏洞。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针对当前出现的焦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对消费者的保障,也是对商家经营的规范和支持,只有法律政策法规的及时推行,才能使地摊经济更好地释放经济活力。

5.3 加强管理,保证健康卫生和安全

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大力推进地摊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地摊经营者的管理,对于所出售商品或服务要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对于商业经营者的身份进行核实,向其颁发所需的临时许可证或有关证明。由于现存地摊经济中存在大量的无证经营,给后续的消费者保障或索赔等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若是对经营者的商品没有基本的核查,对于其他商业经营者或消费者的权益都是一种损失。

5.4 形成城市文化,促进交流

文化在一个城市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城市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长期沉淀的文化底蕴所滋养的成果,而地摊经济不但可以作为商业形式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规范有序的管理下,还可以成为一道别致的人文景观。地摊经济不再是影响市容的违法经济,在世界绝大部分的国际都市中,地摊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韩国,地摊经济是一种道路文化,成为韩国极富特色的风景线,他们甚至成立了全国摊店业主联合会,相互分享经营经验,使地摊经济真正成为富有烟火气的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岳倩.发展“地摊经济”需要放管得当[N].中国质量报,2020-06-17(04).

張海英.中国古代商业思想与政策简析[J].人民论坛,2019(24).

孙金文,王常健.柜坊对唐代商业发展的影响探索[J].兰台世界,2014(12).

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8(05):3.

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J].保山学院学报,2015(01).

张金花.宋朝政府对夜市的干预与管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6(02).

猜你喜欢

经营者商业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音乐版权费谁说了算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经营者集中申报若干问题探析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计算营业额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论股票期权激励下的风险报酬
经济